第Z04版:诸城读本·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诸城版梁祝传说添了物证
2013年07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诸城版梁祝传说添了物证
  位于里丈村村北的“梁祝冢”。(资料图片)




石桥子镇“梁祝冢”相传为梁山伯祝英台化蝶之处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然而,“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在何处却一直没有定论。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诸城市文物工作者们在诸城市石桥子镇里丈村村北发现了一个叫梁祝冢的地方,经考证,此处很有可能就是“梁祝”传说中的梁山伯祝英台双双化蝶之处。近日,记者探访了梁祝冢。

探访“梁祝冢”:
周围遍布“梁祝”地名

  梁山屯、祝家楼、小梁山、石桥子,梁祝冢……,在石桥子镇的这一个个古地名与“梁祝”传说中的地点及距离惊人的吻合。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了石桥子镇里丈村,过了村北的渠河大桥,向西有一条尘土飞扬的土路,那就是当年的“官道”。站在“官道”上向西远眺,只见地平线上隆起一个大土丘,土丘东有一座小桥,“官道”从土丘前蜿蜒而过。路过此处的一位叫孟庆才的村民告诉记者,那土丘被当地人俗称为“英台坟”。据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介绍,这个地方相传为“梁祝冢”。
  记者看到,“梁祝冢”长约30米、高约11米,封土之上双顶并立,墓周杂草丛生,立于墓前,南望渠河,北览安丘,东西两道上的行人车辆,尽收眼底。据里丈村的老人讲,这里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梁祝冢”正面的“英台拜坟处”,却被人为地挖去了不少土壤,露出了一层层深褐色的土石,不禁让人产生一种悲凉之感。
  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还告诉记者,“梁祝冢”周围还有梁山屯、祝家楼、小梁山、石桥子等与梁祝传说中一样的地名,由此可见,诸城的里丈一带与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梁祝传说有很大渊源。
听当地“梁祝”:
诸城特色显露故事中

  记者在诸城市相州镇的梁山屯村采访时,村里的老人们都称,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据一位姓王的老人介绍,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梁山伯十六岁时,母亲把他送到村西北三里远的小梁山塾堂里读书。
  小梁山上的塾堂遗迹至今尚存,大门石墩及书房寝室清晰可辨。相传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今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则相传与有名的“十八里相送”关系密切。记者在石桥子镇驻地看到,镇北的小石桥至今犹在,这是一座不大的悬砌拱桥,石桥面虽被磨蹭光滑,仍相当结实,很巧合的是,这里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
  在诸城当地流传的“梁祝”传说中,就在梁山伯赶往祝家提亲之前,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梁山伯因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到别处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因为他知道,马文才家就在当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
  祝家楼村在诸城市石桥子镇西边,但记者探访祝家楼村时,却没有找到关于祝英台的任何传说。虽然祝姓村人都称祝英台不是祝家楼人,但是有趣的是,多少年来,凡是表现《梁祝》内容的戏剧、电影、鼓词等,一概不准进村演出,也不许祝姓村人到外村听看,并延续着一个梁祝不通婚的风俗
  据诸城市文艺创作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诸城的梁祝传说最早始于晋代或南北朝时期,完整故事形成于唐。诸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培玉认为,诸城的梁祝传说以其真实、美丽、亲近、悲壮而独具特色,比起外地各个版本的“梁祝”传说,诸城版的梁祝有出处和依据,人物形象更加完美,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目前,这一传说已入选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见习记者 隋炜凤

  梁祝传说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是一首响彻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千古爱情绝唱,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
  2006年5月25日,梁祝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济宁市作为梁祝传说的遗存地被公布,同时被公布的还有浙江省的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的宜兴市,河南省的汝南县。在被公布的梁祝传说遗存地中,各地都宣称自己为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梁祝传说到底发源于何地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成为人们争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