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诸城读本·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八万元买积分,七旬翁被坑惨
2013年07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万元买积分,七旬翁被坑惨
律师表示:这是一种新型的传销方式,被洗脑的市民不在少数



  2012年初,在同事王某的推荐下,诸城城区年近七旬的老人徐振加先后付出8万多元,购买了一家营销公司的积分。最初,徐老汉被告知,有了这8万多的付出,当年下半年,他就可以每个月享受13200元的“工资”,这样的“好事儿”让徐老汉觉得很满意,于是就分四次支付了8万多元。可王某推荐的那家公司两个月后不见踪影,徐老汉找王某要钱无数次,王某却也是满腹难言之隐,这8万多元到底该从哪里要回,成了萦绕在徐老汉心头一个难解的结儿。

为买积分: 老汉四次投入八万多
  今年68岁的徐振加是诸城市一家公司的退休工人。2012年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振加碰到了30多年的老同事王某(女),当时,她也同样退休,不过,王某并没有在家闲着,而是有了一项新事业——成为中国某营销管理公司的成员。
  见面后,徐振加听王某侃侃而谈。王某介绍,她所在的这家营销管理公司是国家级单位,目前为了需要,2012年上半年开始,以购买积分的方式进行集资。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凡是参与集资的当事人,每月都可获得13200元的工资返还。王某鼓励徐老汉也购买积分,成为会员,而徐老汉的内心,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徐振加说,刚开始他也有些犹豫,但是鉴于对王某多年同事的信任,加上自己对晚年生活希望有更好保障的这份私心,当年2月20日,徐老汉就拿了27070元,由王某转交给公司,并开了个小票。
  同年3月20日,王某又向他要了24578元,也开了一张票据。而3月30日,王某又向他要了两次分别为5556元和23760元,但这两次没有给票据。这样,徐老汉先后四次交给王某总共达80984元钱,“我想本来这些钱也是为了养老用的,现在先投入,以后每月给我一万多的保障,我也就可以安心养老了。”徐振加回忆最初的动机,心里颇不是滋味儿。

公司倒闭:8万养老钱终成黄粱一梦
  徐振加告诉记者,最初购买了积分之后,他就被告知成为这家营销管理公司的成员,公司会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也参加过培训,他这一批去培训的共有20多个人,其他时间去的就不得而知。
  “买的多积分就多,有投入20多万的,还有进行房产抵押的。”徐振加回忆起最初加入的那几位认识的人。
  “我们现在是帮助国家,半年之后,国家就每月发给我们一万多元的生活保障,你们不需要靠儿女就应有尽有。”这些极具煽动力的说法,在最初培训时,负责培训的人经常给大家灌输此类文字。徐老汉自己也承认,听了这些话,在座的人中,尽管很多人都是老年人,但经过培训后还是会热血沸腾,欣喜地等待着发大财的日子。
  可是,3月底刚又交了两笔钱的徐振加很快听到了一个噩耗:2012年的4月,公司倒闭了。徐振加这才感到上当了,他气愤地去找王某要钱。徐振加认为,首先,这8万多元是王某问他要的,王某有责任偿还他的钱;其次,他一度怀疑最后两次没有票据的收费是王某个人行为,不是公司收受的,王某欺骗了他。
  但最初几次,在徐振加寻找或打电话给王某时,王某都劝他不用急,没事,公司只是资金链条上了出了问题,很快就解决。但最后时间长了,王某就索性直接不接电话了,他从去年4月底到来到本报投诉,期间总共给王某打了363个电话。

连锁反应:老同事表示自己也很无奈
  在徐振加电话联系不到,去家门口也遇不到王某的时候,记者通过徐老汉提供的号码,终于打通了王某的电话。
  在听到记者做了身份介绍后,王某表示,她也有一肚子的委屈,她也是别人介绍进入公司的,自己购买的积分比徐振加还多。但是,她却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介绍人是谁,以及她买了多少钱的积分。
  王某表示,徐老汉向她要钱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中间购买积分、会员费等等名目繁多,徐振加在记录上有很多错误,其实最终徐振加交到她手上的只有5万多元。“我一分钱没拿他的,即使他告我,那也是不成立的,我不怕。”王某激动地对记者说。
  王某表示,因为公司是国家的单位,目前是临沂市的一个分支在资金上出了点问题,全国都暂时停业,等问题解决了,还是有可能正常营业的。到那个时候,徐振加的工资返还还是很有可能得到的,目前光着急也不管用。

别听忽悠: 市民不信天上掉馅饼
  针对徐老汉的遭遇,记者也在城区采访了多位市民,不少人表示,人们有时很容易被这些虚假宣传一时冲昏头脑,但是,也还是有市民会冷静客观地看待生活中此类遭遇。
  市民吕先生告诉记者,他也曾经经历过不少此类带有忽悠性质的推销方式,但是,吕先生却从来不相信,“要收获只有付出劳动,我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儿。”
  市民李晓丽女士表示,虽然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碰到过这种“忽悠宣传”的事情,但这种事件其实很正常,“徐振加老人也要对自己自制力不强进行检讨,徐老先生最初也还是抱有贪图便宜的投机心理的。”
  家住白玉山小区的王女士也表示,既然是非法的事情,那就最终该由法律的途径进行解决,王女士相信法律能够为徐老汉最终伸张正义。

律师说法: 警惕非法传销新花样
  对此,记者采访了山东洪恩律师事务所的李焕发律师。李焕发表示,首先,徐振加的诉求对象不明确,王某只是介绍人,不是组织领导人;其次,那家打着国家旗号的某营销管理公司,其实是一种新型的非法经营的传销组织,这种传销不同于传统卖产品传销方式,而是通过向会员销售积分(权)的方式运行,通过背景、权威等虚假的包装来掩盖假象的一个组织。
  李焕发表示,这种传销组织在诸城还有很多,像徐振加、王某这种在不同程度上被骗、被洗脑的市民也不在少数。李焕发律师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去听过某传销组织的讲课,那些讲课“非常有鼓动性,定力不好的人,肯定就能心甘情愿地陷进去。”李焕发说,这件事更多的意义是告诫全体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各种形式的上当受骗。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隋炜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