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时代先驱张公制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不遗余力助乡民渡难关
2013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遗余力助乡民渡难关
  张公制与子女合影。
  张公制所篆“九十岁以后所作”。
  张公制篆刻的印章。



  1944年春天,安丘闹春荒,很多人吃不上饭。当时住在青岛的张公制,得知这一情况后,捐出两万元钱赈灾舍饭接济,帮助乡亲们解了燃眉之急。
  为保护好家乡文物,张公制主持编修县志,收集编印《渠亭印选》,将齐鲁印派的作品加以保存。
  县官受贿乡民蒙冤,张公制气愤难平,仗义出手,使定案得以重审,最终让杀人罪犯伏法。
  张公制一生没给后人留下财产,但是给国家、给家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些,都让乡人十分感佩。
家乡闹春荒,带头捐款救助乡亲
  张公制在安丘城施赈救灾的事深深感动着安丘乡亲。1944年春,家乡安丘春荒严重,饥民载道。当时住在青岛的张公制捐出两万元钱赈灾舍饭接济,帮助乡亲们解了燃眉之急。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张公制的内弟郭恩仪(潍县城里郭宅后裔)在青岛有房产多处,均被日伪政府占用。郭找张公制向日伪当局说情要回房子,张公制不愿向日寇低头,婉言拒绝,郭因此怀恨在心。
  这年冬季的一天,郭来到张公制家,两人聊天时话不投机,郭便到厨房拿起一把菜刀,向张公制连砍四刀,皮袄都砍透了,幸亏有人赶来营救。
  此事发生后,青岛名流纷纷干涉此事,都主张对郭依法惩办。张公制看在至亲面上,再三要求对郭从轻处罚,不要判刑。经过大家议论,最后尊重张公制的意见,对郭免于刑事处分,罚款5万元,当作医疗养伤费。张公制不收,众人不依,最后只得勉强留下。
  这5万元钱,公制先生拿出两万元捐给潍县郭宅街小学,又拿出两万元捐给家乡安丘做善事。那年安丘正好欠收,春荒严重,公制先生把这笔钱用于舍饭赈灾,正好解乡亲们的燃眉之急。在他这种义举的感召下,当时住在青岛的安丘知名画家孙沾群也随即作画捐赠,以折变资金赈济家乡灾民。
  这件事由当时安丘的第一区区长吕瑞绂和六区办事处主任王雨亭经办,他们持孙沾群的画到南关各商号赠送,并随之募捐,这样又集资一万多元,一并用于购买花生饼和玉米面,使苦难的乡亲得以度过灾荒。对此,乡亲们无不感激万分。
辑印《渠亭印选》,抢救家乡文物
  早在明末清初,在一代著名文人张贞的大力倡导和躬亲实践下,安丘的金石篆刻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张贞的长子张在辛在这方面成就昭著,是篆刻齐鲁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与两位胞弟张在戊、张在乙辑有《相印轩印谱》行世,在山东以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其后张家历代都有人钻研和擅长篆刻,其中有一位叫张启运的,右手残疾,他用左手写字和篆刻,具有较高水平,在安丘城有一定名气。但是随着年代越来越久远,一些篆刻精品散失严重。张公制和他的族兄张介禄都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于1935年倡导并资助成立了业余的“渠亭集印社”,让对篆刻方面有一定专长的张启运、张南(张介禄二儿子)等人为主,各尽义务,开始汇集散存在安丘城关张家、曹家、马家等诸家的篆刻印章,然后经过鉴别挑选,一方方印章盖在了事先制好的宣纸印页上。正文用朱色印泥,题跋则用墨色,准备装订成册,定名为《渠亭印选》。他们在安丘城东门里文昌阁内的两间房子里进行这一工作,断断续续两年多的时间,直到日寇侵占县城时才被迫停顿下来。
  对此,张公制深感可惜。他授意张启运、张子异在“掷零乱、狼藉灰烬”的残余页张中抢救出了一部分,寄到青岛,公制亲手加以整理,出资请人精工装订,共装成《渠亭印选》数十部,每部四册,共得印章87方,篆印37人。其中包括明、清两代的文三桥、何雪渔、周栎园、张杞园、高西园、张卯君等诸位名家。张公制为印选写了序言。可以说,安丘的篆印精华得以抢救和保存下来,安丘篆印之学的来龙去脉至今还不至于泯没,首先应归功于张公制。
  1937年春,张公制带领全家回到安丘县城,这段时间里,他曾发起《安丘县志》的续修事宜,邀请清代进士李春如和曾任县视学所长的王考臣两先生主持这件事。
  不久,位于北门里路西张家的一处老房子的大门右边挂出了一个“安丘县志局”的长方形木牌子。当时县志局的主要成员除了李春如和王考臣,还有清代举人周丹忱、王车甫等老学究,以及民国以后大学毕业并执教数理化的新一代学人娄联五和郑瑞五老师。
  这些人学识渊博,是当时安丘教育界的前辈和精英。他们集中在县志局议事和写作,进行县志编撰内容安排和初步汇集资料的工作。可惜的是,县志编撰还处在征稿阶段就因日寇入侵县城陷落而停滞,续修《安丘县志》这件事不得不搁置起来。
乡民蒙冤,帮写诉状使凶手伏法
  据安丘《文史资料》第十一辑记载,1922年,当时的安丘县城里西门里路南住着一户姓赵的漆匠,漆艺十分高超。
  赵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赵希信,二儿子赵希义,两人从小跟老辈学漆艺,一家人虽说不太宽裕,但也能维持生活。大儿子赵希信娶了城里人烟市街王家的女儿。婚后不久,赵希信突然得病,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全家人求医问卜,烧香拜佛,但病情总不见好转。
  后来赵希信的妻子王氏从娘家打听到有一个神汉子神通广大,便求他给丈夫治病。这位神汉夸口能请神施药,包治百病,并表示有十分把握治愈赵希信的病。
  从此,王氏经常去请这个神汉给丈夫下神治病,一来二去,长得有几分姿色的她便和神汉眉来眼去,最终勾搭成奸。王氏不但不用心照顾生病的丈夫,反而恨他早死。
  赵希信的病不见好转,一家人急得团团转。这时候,神汉和与王氏却暗中商议如何杀害赵希信。二人从一家药铺买到四两砒霜,在下毒之前,王氏先把赵希信骗到她娘家,谎说在那里下神施药方便。
  一天夜里,神汉装模作样地下神,再次给赵希信施药治病。敬神完毕,把摆在神前供桌上早已加上砒霜的面条给赵希信吃下去。不多时,赵希信肚子剧痛难忍,急得碰头打滚,一阵翻腾后便一命呜呼了。王氏和神汉被发生的情景给吓坏了,他俩本想使赵希信服药后中毒慢慢死去,不惹人注意,没想到砒霜加得太多,直接把人给药死了。
  赵家得知赵希信突然死亡的消息,全家人悲痛欲绝,回想起王氏和神汉子的暧昧关系才恍然大悟,断定这是一起奸夫淫妇合谋的凶杀案,当即向县衙告状。神汉子自恃“有钱能使鬼推磨”,暗地里托人将自己装神治病骗来的钱财进行上下打点,买通了官府里的若干人等。验尸官没有把真实的结果据实呈报,县官在审案时偏袒被告就草草结案,说赵希信是由于病情加重而死,并无谋杀的证据,使奸夫淫妇逍遥法外。
  听到这样的结果,赵希信一家人满腔怒火,安丘城的百姓也都愤愤不平。但是,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县太爷定了的案,谁还能推翻?赵家最后决定到省城济南去告状。赵希信的二弟赵希义背上干粮,徒步走到济南城,辗转找到当时任省议会副议长的张公制,哭诉了大哥被害、县官草草结案的前后经过。
  张公制听后十分气愤,尤其对徇私受贿的县官更觉可恨。他扶起跪在地上的赵希义当场表示:“你放心,这件事我管定了,一定帮你大哥伸冤!”他帮赵希义重新写好诉状,上告到省署,张公制又与相关方面沟通情况,从中助力。
  没过多久,省署公文下达到县,指令对此案重新调查审理,对罪犯要严惩重判。
  此时新到任的县知事潘时宗重新开庭问审。王氏的母亲对女儿和神汉的不正当关系早有察觉,案子重新审理,她害怕案情大白后自家受到连累,就主动交代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在严刑拷讯和人证物证确凿的情况下,王氏和神汉两罪犯对犯罪事实一一供认不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