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年已73岁、引退政界25年的张公制如同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他不顾多年的糖尿病与高血压,欣然接受共产党的邀请出任公职,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活。 在同年召开的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公制先生被推选为会议副主席,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9月,张公制出任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他不顾年迈有病,对工作不遗余力。在他的努力下,青岛市两次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受到中央爱卫会和国务院的奖励。张公制本人也荣获“全国爱国卫生模范”荣誉称号,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通令嘉奖,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青岛领导市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公制先生看到大家在党的领导下所表现出的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和动力,大为感动,古稀之年的他一下子年轻了许多,重新焕发了为党、为人民工作的热情。 作为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的副市长,他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搞好所分工的文教卫生、社会救济工作,同时组织了当时青岛有声望的杜星北、于春圃等一批政协老人学习组,广泛联系青岛各界人士,对扩大巩固党的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据安丘《文史资料》第十一辑记载,1952年3月,美帝国主义对中朝发动细菌战,青岛作为沿海城市首当其冲。人民政府立即组成青岛市防疫委员会,张公制兼任主任委员。时任青岛市人民政府秘书的李仁轩回忆,那时,公共卫生工作成为保证生产的中心任务。全市党政军民齐动手,消灭蚊蝇,治理污染环境。在老台西区海边原有几个大粪罐,是接污水道入海的粪便污物沉淀池,有人从池中挖出粪便来运往近郊双山村附近的山坡上晒成粪干,再运到农村去卖。 这是治理环境卫生的一大难题,既牵扯到基本建设投资,又牵扯到这部分从业人员的生计安排。张公制经过座谈了解,采取了两全其美的处理办法:派专人管理人粪罐,计时轮流发酵,取缔了近郊的晒粪场。经过与有关县联系后,动员流散农民回乡安排工作。又在沧口垃圾场建立了统一的颗粒肥料场,让部分从业者将发酵过的粪便运过来,拌入有机垃圾,再用机器烤干装袋出售。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的分管领导纷纷来青岛参观,全国爱卫会将此办法向全国介绍推广。
荣获“全国爱国卫生模范”荣誉称号 如何搞好居民杂居处零散饮食摊点的饮食卫生,是当时青岛市公共卫生工作的一大难题。 张公制在青岛居住多年,对基层居民的状况比较熟悉,他选择了位于市中心商业区的中山路中段,一个历来就是饮食摊点和居民杂居的地方作为试点。那个地方的摊点当时都是“游击队”,市区卫生检查人员一到,就纷纷关门停业,检查人员一走,他们就开门营业。 张公制和工作人员就住到那里的居委会,首先把公共厕所、污水池等各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好,同时在各摊点和散居的居民处建立统一的卫生组织,订立、健全卫生制度,使饮食摊点和居民互相监督,发现问题由区防疫站协调解决。从而使那里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国家爱卫会检查组成员在这里蹲点检查后,认为这是青岛市搞好公共卫生的又一个创举。 张公制还组织工作人员到当时的崂山县山区的乌衣巷村蹲点,发动群众把村里的大粪坑改为粪尿分流的小厕所,推广应用堆肥肥田的耕作方法,创造了农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典型。 年近八旬高龄的张公制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市的爱国卫生工作中,忘我工作,使青岛市的爱国卫生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荣获中央爱卫会和国务院的奖励,张公制本人也被山东省政府通令嘉奖,荣获“全国爱国卫生模范”荣誉称号。 1966年10月,张公制逝世,终年90岁。张公制去世前,亲自挑选出家中所藏文物字画,包括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部分手稿在内的41件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 几年后,张公制之子张侃又根据父亲的遗愿,把家里边剩余的所有文物通通捐献给了青岛市博物馆,其中一小部分是瓷器,大部分是书画,书画里面除了张氏家族先人的手迹外,还有一些诸如董其昌、刘墉等比较有名的大家作品。这些珍贵字画,张公制宁愿捐给国家不留自己的后人,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 B1—B6版撰稿:王建国 王利 B1—B6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本文参考了安丘市政协《安丘文史资料·张公制专辑》,并得到了安丘政协文史委、安丘一中以及张公制后人的大力支持。 □ 相 关 链 接 张公制能诗善书 张公制不仅在政治上成就卓越,还长于章草书法,并善诗词。有《军阀时期济南记事诗》、《济南杂诗》、《镈民诗存》、《奇觚诗选》、《盆景诗》5部诗集存世。 1995年编辑出版的《安丘文史资料·张公制专辑》里就收集了其中的407首。崔介先生在回忆公制先生时说:“先生亦善诗能书。诗宗高密三李,清新淡远,读之耐人寻味。书法章草,造诣亦深。”《安丘述略》这样评议先生书法:日惟以诗书自娱,所书章草古雅朴拙,为近世所罕见。 以诗言情、以诗明志是张公制诗作最大的特点,民国初年,各路军阀粉墨登场,都想拉拢议会为其所用。1916年9月,正值军阀张怀芝督鲁,他的参谋长洪某对公制先生说:“直隶的边守靖议长总是和曹省长打成一片,你看他多得意。”洪暗示公制先生接近张怀芝,可以名利双收。 公制先生如何看不透当中的猫腻,他以诗作答:“有美人兮来姗姗,本在这边却那边。如问美人有何好?这边楼高多金钱。”其二:“笑而不答心自闲,太白诗句得我先。桃花开落能几日,去随流水永不还。”两首竹枝词,公制先生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举目山河是耶非,秋来景物最堪悲!青芜惨淡留余照,黄叶依违恋故枝。 蹙蹙顾瞻靡所聘,悠悠摆落亦何之。 西风不用吹篱菊,纵有寒花开向谁?……山河日非,满目疮痍;寒花高节,独立西风,先生诗调高古,寂寥悲凉中,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抗战胜利,张公制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狂喜,他欣然写下“往事回思浑欲泪,新诗喜极不成吟”。 张公制见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假公济私;蒋美勾结,民不聊生。先生痛心地发现,抗战胜利带给人民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先生当然不会同流合污,于是继续他的隐居生活。“菊不当篱兰半枯,小庭种菜意踌躇。节前尺地乱长短,胸际町畦问有无。系柱引绳牵豆蔓,依墙支架长瓠须。寒厨未足供妻子,新味时堪养老夫。” 张公制在自己75岁生日时慨然写下:“战乱纷纭过眼中,如今天下始为公。吾身阅尽沧桑变,远景才能见大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