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隋家荣老人背着木料上楼。 |
|

|
|
61岁的隋家荣干上料工已13个年头,“遭罪”的活他干得很快活 7月11日是今年入伏前的倒数第二天,烈日当空,气温咄咄逼人,中午最高气温达34℃。就在这炎炎烈日下,城区61岁的隋家荣老人仍然坚持每天爬楼9小时,因为他的职业是上料工,不停的为客户送装修材料是他的本分。老人头顶烈日工作,没有任何抱怨,在他面前,骄阳下的劳作似乎并不是一种苦楚,他欣然地面对劳累并快乐地享受生活。 早出晚归吃饭没个点 早上8时,气温在悄悄的上升。记者在密州商城见到了上料工隋家荣,他的电动三轮车上已经装满了铺地板用的木材,“我今早上醒得格外早,5点多就起床了,因为昨晚接到老板的电话,说今天活比较多,为了不耽误客户装修,今早上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来上料点上货。”隋家荣一边固定着木板一边告诉记者。 隋家荣住在和平北街最北头,上料需要到位于市场街上的密州商城,两地距离较远,他每天5时30分左右起床,然后草草吃几口饭,就骑上电动三轮车上路了。有时候忙了,早饭来不及吃,而午饭又不知道几时吃,在哪儿吃。 记者一路跟着隋家荣,沿人民西路一路向西,走了约半个小时,从市场街经过人民西路来到阳春小区附近的木材市场,在原有的12张木工板的基础上,又装上了5张厚重的澳松板。“这是两家客户的木板,一趟车可以送两个地方,不用来回跑了。”隋家荣老人一边擦着眼角的汗水一边微笑的告诉记者。记者发现,他的T恤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离开木材市场,记者跟随隋家荣沿人民西路东行,几个拐弯后来到圣龙别墅小区。此时,记者已经热得快要窒息,趁记者不注意,隋家荣老人进商店买了几瓶饮料递给了记者。 经过几番周折,在这个不熟悉的小区内,隋家荣终于找到了要货的5号楼。“抱着木板看不到路,我们往往都是背着上楼,这样既省力也不妨碍走路。”说话的瞬间一块厚重的木板已经扛上隋家荣被汗水湿透的后背。单元门稍高,隋家荣老人灵巧地钻了过去,走到阶梯口,他的脚步犹如千斤重,一步一台阶。
干上料工,一晃眼已是13年 随后,记者又跟随隋家荣老人向位于和平街的诸苑小区出发。大约走了一个小时,上午11时许,终于到了诸苑小区。此时记者的双臂已经被太阳烤得灼痛,T恤也湿透了,马上躲到阴凉处避暑。而隋家荣老人片刻也没有驻足,把湿透的T恤脱下来扔到一边,就开始往楼上扛木板。 11时45分,一上午的搬运工作终于结束。老人舒了一口气,用T恤擦着额头的汗,向记者讲述了他干搬运工的经历。“2000年,我跟着干搬运工的表弟进入这行,没想到一干就是13年。”隋大爷说,“刚开始干时还没有电动三轮,是脚蹬的,2004年才攒钱买了这辆电动三轮车。” 不顾家人反对继续干 聊了一会儿,准备离开,记者的电动车电量不足,表示让隋家荣老人先走,老人二话没说,把记者的电动车搬到了他的三轮车上。坐在隋家荣老人的三轮车上,他执意让记者去他家吃饭。 在饭桌上,记者了解到,十几年来,老人并不是一帆风顺。2007年去昌城送料的运输费到现在还没拿到,业主一开始搪塞,后来关机,现在原来的手机号已经成了空号。2013年,在一次送完料回家的路上,走到密州东路与和平街交叉路口处,在路边等红灯的隋家荣被一辆白色轿车刮蹭了一下,觉得自己的三轮车不值钱,老人就骑着走了,没想到白色轿车突然停在他前面,司机下车一拳打在隋家荣老人的鼻子上,老人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已躺在医院里了。 老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北京上班,女儿刚生完孩子,在家照顾小孩。“儿子每次回家都心疼他爸,有时还在家偷偷抹眼泪,说现在生活好了,姐弟两个也都成家了,他爸没必要像现在这么辛苦了,看着他爸这么遭罪,孩子们心里特别特别难受。”隋家荣的老伴儿对记者说。 “记忆中我爸干了一辈子的重体力活,有时候回来累的饭都吃不下,看着就心疼,我们不让他出去,他只是嘴上答应,第二天还是继续去干活。”隋大爷的女儿告诉记者。 “只要能干动活儿,就不在家闲着,干了一辈子活儿,都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一没活儿干就浑身难受,”隋家荣老人说,“不干活儿是吃亏,不淌汗光生病,谁干活儿谁光荣。”临别前,老人把这些年坚守的信念给记者讲了一遍,这位乐观开朗的老人,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夏日里,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宁静。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吕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