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文化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4版
人物
 
标题导航
扛着锄头,捧回全国诗词奖
2013年07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扛着锄头,捧回全国诗词奖
  丁加华向记者展示他的获奖证书。



丁加华凭借一首《过公冶长墓》打动“诗词中国”评委
  丁加华说他家兄弟三个,在他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把兄弟三人拉扯大。家里生活一直非常困难。
  “那时候,家里连吃的都没有了,饭都吃不上,还怎么敢奢望有学上?”丁加华在上小学的时候,语文成绩就特别好,每次写的作文都会被摘抄在黑板报上展示。由于家庭贫困,丁加华在初二上学期就辍学了。
  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心里对文学的热爱却没有泯灭。丁加华说:“只有受过磨难,才懂得坚强,咱要活得好,不服输。”丁加华曾经干过建筑,还烧过氧化锌。后来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生活的重担迫使丁加华在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在打工的时候,丁加华就会买些杂志或者人文历史、科技时事方面的书来读读,“咱也没钱,买的杂志也不贵,两毛几毛的,就是喜欢看书。”
  丁加华平时爱看杂志,读《唐诗三百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易经》,甚至是给孩子买的《小学语文主题背诵三百首》也是他的至爱。由于初中还没念完,许多字不会写,字典就成了丁加华不离手的查阅工具
  丁加华告诉记者:“国家改革开放,咱农民也受益不少。尤其是近十年,生活压力减轻了,我也不出去打工了,在邻村给人家喂貂。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去工作,下午六点下班回家。”
  丁加华下班回到家从不出门,看完新闻联播,吃完饭就待在自己屋里看书,写诗。“人家晚上都打牌,他从来不打牌,也不出门。他要是在屋里写诗,我和孩子从来不去打扰他。”丁加华的妻子对记者说,虽然对诗词不怎么懂,但还是支持他的爱好。
  “一把锄头一亩田,一支笔来一本书。半亩方塘碧波荡,半辈人生诗中寻。”家住舜王街道潘庄社区甲沟村46岁的丁加华,写了这样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生活。谁也不曾想到,这样一位老实本分、普普通通的农民,会在全国性的诗歌比赛中获奖。  
  近日,在由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中,他凭借自己创作的《过公冶长墓》获得了优秀奖。用丁加华自己的话说:“其实我一直在潜伏,潜伏积累了好多年。”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对诗词的热爱,融合在一起,便成就了他的诗歌梦。
  丁加华告诉记者,由于在外地打工的时候,接触的都是文化知识水平不太高的庄稼人,略有点文化的丁加华就成了他们的中心。闲下来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围着丁加华,丁加华就给他们讲故事,讲自己知道的古人古史,不管男女老少,都听得津津有味。
  前些年,丁加华在威海市荣成县东山乡靖海渔业公司打工。有一次,在出海捞海带的时候,他看到大海上翱翔的海鸟,突然来了灵感。当回到岸上和同伴们凑热闹时,丁加华就将在船上的灵感化作诗,题《出海》诗一首于墙上:稳坐船头海中望,海鸟翻飞自翱翔。海阔天高来去忙,也为生活离家乡。同伴们都有思乡情,看完他写的诗都拍手叫好。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他爱诗写诗的行为。这些年来,丁加华在写诗词的时候,有时会受到别人的讽刺,被村里人嘲笑为“怪人”。可他是个执着的人,执着于对日常生活的热爱,执着于对文学的汲取,执着于对诗词的创作,不去理会这些风言风语。
未来 继续创作准备二次参赛
  看似偶然性的获奖,实则是必然努力的结果。丁加华一直坚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觉得是这将近五十年的人生积淀与积累,促成了这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成功。
  丁加华有着刚毅的脸庞,他把诗词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人不能窝窝囊囊的过一辈子,人死了什么都留不下,若有只言片语留在人间,那虽然死了却也还如活着。”
  哥哥丁加德对弟弟这次能获奖感到非常高兴:“我弟弟不容易啊,吃得苦多,辛辛苦苦半辈子,能有人赏识他的诗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北京上大舜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邵长猛先生评价丁加华的诗词“大俗即大雅”,俗雅里边透露着人生哲理。
  丁加华供养两个孩子不容易,他表示“日子也得过,诗也得写。”正是凭着这股子热爱劲儿和执着劲儿,丁加华才创作出了许多好诗。
  诗词中国大赛组委会赠给了丁加华一套《诗词中国普及读物》,丁加华视为珍宝。对于本次获奖丁加华心里很高兴,但是表示“人到这个年纪,什么名利也都看开了。人该怎么活就怎么活,但是我还要继续努力,多学习。”丁加华坦言能有人对自己写的诗词点评点评,让自己不断进步他感到非常高兴。丁加华告诉记者,他想继续参加中国诗·中国梦——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好好活,写出几首流芳万世的好诗词。”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岳锡玉 
  在丁加华看来,写诗不是闭门造车,诗来源于生活。生活经历是素材的源泉,是诗词的生命。
  丁加华写诗不是憋在屋里冥思苦想,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观察,用心思考,“其实《过公冶长墓》这首诗,这种感觉早就在我心里了,到了下雨天不能干活的时候,我就把诗从心里拈出来,记录在本子上。”
  丁加华善于感受身边的生活,捕捉突如其来的灵感。自己简陋的小家,家中的妻儿,是自己心中的挂念;窗前的石榴树,家乡麦收的情景,是他诗词的主角;国家取得的成就,世界上的时事新闻,也是他牵肠挂肚的情节。丁加华是个朴朴实实的农民,虽然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也没登过什么大雅之堂,却心思细腻,心中坦荡。
  在丁加华写的诗词本上,记者看到有的诗有多处改动。丁加华告诉记者,“我写诗的草稿多数是写在孩子用完的本子纸的反面。有时候一首诗得好好寻思寻思,反复推敲,修改,不能跟别人的诗相似,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灵感 农闲时把诗从心里拈出来
  丁加华告诉记者,近十年来,他共创作了300余首诗词,有生活点滴的记录,有情感的抒发,也有对时事的评论等,如《蝶恋花·夫妻》、《家》、《观板桥竹》、《接嫦娥》等。
  一次,他路过公冶长村的公冶长墓,突然来了写诗的灵感,当即吟成《过公冶长墓》一首:
  今日家乡过古坟,树巢累累草森森。
  贤才名列二十位,品德兼优鸟语真。
  灵魂转运盛唐宋,明清冷落尊圣人。
  荒凉无祭风光过,诸多传说百姓闻。
  2012年9月28日,丁加华偶然间看到东方时空栏目在举办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便立刻萌生了参赛的念头。
  由于家里没电脑,丁加华就跑到济南找到在那里上学的儿子,让儿子帮他在网上报了名,并当即给诗歌大赛组委会发过去了第一首诗,组委会立马回复说他通过了初审,丁加华激动不已。回到家中,丁加华就用手机一字一字地编辑,将诗一首一首诗用短信的方式发给诗词大赛组委会。之后,一闲着没事,丁加华就盯着手机看,热切地期盼着组委会的回复。
  终于,在2013年6月13日上午十点半,他接到通知说自己创作的《过公冶长墓》在1.29亿人次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奖。7月6日下午,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丁加华一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北京,领取了对丁加华多年来执着于诗词创作的肯定性荣誉。
获奖 短信发诗参赛意外获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