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版:潍坊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治癌医生还是走了,她捐出患癌的自己
2013年07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癌医生还是走了,她捐出患癌的自己
 ①九三学社的领导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刘鹃。  ②一家三口出游时的幸福时光。  ③郭永祝整理妻子刘鹃的一些遗物。  ④郭永祝正在看刘鹃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



◎市第二人民医院刘鹃是我市首位捐献遗体(角膜)的医务工作者 ◎希望帮忙找出治癌办法

  7月17日凌晨,在亲人们的呼喊声和泪水中,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原放疗科主任刘鹃离开了人世,家人按她的遗愿,将其眼角膜和遗体全部无偿捐献。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的义举让人感动。“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她参加工作后,我们姐弟约她出去旅游,她永远都没有时间。她心里装的都是她的病人,就连病情严重后说梦话,都是惦记病人的话,而她去世后,还是选择了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医疗事业……”7月18日,刘鹃的大姐刘燕含泪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刘鹃是我市首位捐献遗体(角膜)的医务工作者,她的遗体将用于临床研究。
记者探访
妻子离世,丈夫仍坚守在工作岗位
  18日,记者来到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刘鹃病退前,她和丈夫郭永祝同在该院工作。记者在该院见到郭永祝时,他正在整理妻子的一些证书,这些证书中,有2013年7月17日,山东省红十字会颁发给刘鹃的自愿在逝世后把遗体(角膜)捐献给医学事业的荣誉证书,还有她参加潍坊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的委员证、出席证等。“妻子走得很踏实、很安祥,她的心愿已经完成了。”郭永祝对记者说。
  郭永祝给记者看了刘鹃生前的照片,照片上的刘鹃面容姣好,看上去很面善。
  郭永祝是该医院胸外一科主任,18日是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天,他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妻子这一生都是在为别人活,时时刻刻都在为病人着想。作为一名医生,这确实是我们的责任。”郭永祝在整理好妻子的证书后,重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开始走入病房查房,详细询问病人的情况。
不幸患病,曾和丈夫多次商量捐献
  刘鹃今年51岁,老家青岛的她1987年从滨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就来到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事放射治疗工作,她是该院放疗科的创建人、癌症治疗专家。同时,刘鹃是九三学社潍坊市委员会奎文支社副主委,还是潍坊市政协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2010年1月9日,刘鹃发现自己的腹股沟有肿物,并且身体持续发热,她意识到自己患了严重的病,她在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了检查,被确诊为非霍奇金性淋巴瘤晚期。后来,她曾化疗8次,但4个月后全身复发,经过全身多次放疗,病情才有所缓解。作为一名专门治疗癌症的医生,刘鹃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么严重,但她还是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2012年5月,刘鹃又被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再次住院治疗。无奈之下,2012年7月,刘鹃才办理了病退,离开了她心爱的工作岗位。
  2012年12月,刘鹃的病再次复发,她又来到了山东省肿瘤医院进行化疗。今年4月份,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医生给她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手术,病情开始慢慢好转。然而,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今年7月份,刘鹃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在7月17日凌晨2时51分在家中去世。
  “她在生病期间,曾多次和我商量去世后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事,还早联系好了红十字会,作了捐献登记。”郭永祝对记者说,他非常理解、同意妻子的做法。
听听他们心中的刘鹃
● 丈夫 她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
  17日凌晨2时51分,刘鹃去世后,郭永祝联系了潍坊市红十字会。当日凌晨4时许,潍坊市红十字会、潍坊眼科医院及潍坊医学院的相关工作人员来到了刘鹃家里,刘鹃如愿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
  “按妻子遗愿,后事从简,我们没有为她进行告别仪式,她就那样走了。”郭永祝说,妻子深知治疗癌症的难度,所以,为了让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她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她的遗体则供医学专家研究,以便能够早日找出治疗这种癌症的办法。郭永祝悲痛地把妻子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后,17日上午就去医院为一位患者进行了手术。
  郭永祝告诉记者,妻子走得很安详。“她这是不愿再给家人添麻烦了,是在给家人让路呢!”郭永祝说,妻子患病后,治疗了3年多,在治疗期间,她趁着自己的身体还行,回了趟青岛老家,并在青岛市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角膜)捐献登记书。
  刘鹃去世前一天晚上,郭永祝与妻子交流时,无意说起17日上午,他有一台重要的肺癌手术,必须自己主刀。“没想到妻子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妻子知道这台手术的重要性,她就是想让我放心做手术,不要挂念她。”郭永祝说,夫妻二人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妻子时时处处都在为别人着想。他们的女儿琦琦去年大学毕业,为了照顾妈妈一直没有找工作。有了女儿的陪伴,刘鹃也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刘鹃知道女儿最大的愿望就是出国深造,但是她身患重病,女儿是不可能走的。“一个月前,女儿收到了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将于8月18日入学,妻子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也是为了女儿能够安心去完成自己的学业。”郭永祝说。
● 病人 跟她聊天心里特别暖和
  18日上午,家住昌邑市奎聚街道的李英华老人来到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64岁的她本想特意来看望刘医生,但她没想到,刘医生已经走了。
  说起和刘鹃的认识过程,李英华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李英华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和刘医生认识是在2010年的春天,当时,她从昌邑老家来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复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有点低,大夫说是做化疗后的反应,建议她进一步检查。但是,李英华老人当时带的钱不够了,刘鹃知道她的遭遇后,主动为她垫付了检查的费用。“咱和人家素不相识,让人家给垫付上百元的检测费怎么好意思啊!当时,刘医生只是笑了笑说,又不是不还了,下次来检查的时候带来就可以了。”李英华老人说,从那之后,她每次来医院检查都会去找刘鹃医生说说话,她觉得每回跟刘鹃医生说话,心里特别暖和,病都好了一大半。
  刘华新老人因为肺癌去世一年多了,但是老人的家人和刘鹃之间的感情却没有断过。刘华新老人的儿子刘先生说,他是替父亲来送别刘医生的。大约10年前,当时60多岁的父亲被检查出患了小细胞肺癌,这也是一种恶性肿瘤,当时就是刘鹃给治疗的,经过刘鹃的治疗,父亲又延长了10年的生命。在治疗期间,刘鹃给了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刘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刘鹃患病期间,父亲还多次来医院看她,两个人坐在病床上相互鼓励,病房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那一幕别提有多温馨了。
  得知刘鹃在自己去世后把遗体和眼角膜无偿捐献,医院的病人及家属也都敬佩不已。“她生前、去后真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曾被刘鹃医治的几位病人及其家属感慨地说。
● 同事 既是领导又是老大姐
  周万里是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的一位主治医师,老家黑龙江省,2004年大学毕业后来潍工作,对他来说,刘鹃既是领导又是和蔼可亲的老大姐。周万里说,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熟悉性,刘鹃大姐就手把手教他,每周五晚上,刘鹃大姐还会对他们年轻医生的工作进行总结,大姐掌握了什么先进技术都会在第一时间传授给他们,在大姐的帮助下,他和科里其他年轻人现在都是顶梁柱了。
  周万里还告诉记者,他至今都忘不了刘鹃大姐带病工作的身影。他们科里大约有40位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患有肿瘤,需要一天查两次房。大姐刚被检查出淋巴瘤时,因为放不下科里的工作,每天都按时到岗。慢慢的,刘鹃大姐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乏力、脱发、恶心、呕吐等症状,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工作,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吃抗反应药物。有一次他看见大姐在办公室吃药,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劝她回家休息,但是她说自己没事,还不让自己对其他同事说。
  除了给患者治病外,科里的业务学习、每周例会,刘鹃都带病参加,后来她的病情逐渐加重,实在坚持不下去才住院治疗。
  “刘鹃大姐心里想的一直都是工作和病人。”刘鹃的几位同事说。
  刘鹃的大学同学黄先生等人对记者说,他们在滨州医学院上大学期间,刘鹃的表现就非常优秀,曾是学校文化部部长。毕业时,她原本可以留在青岛工作,但为了爱人,毅然选择留在了潍坊,她是一位好妻子。
  黄先生说,虽然刘鹃是青岛人,但她嫁给了潍坊人,而且她非常爱潍坊,虽然她先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进行了捐献遗体(角膜)的登记,但她在生命的最后,还是坚持把自己的遗体(角膜)留给潍坊。

● 姐姐 对潍坊感情非常深
  刘燕是刘鹃的大姐,除了刘鹃,他们姐弟3个都在青岛工作、生活。刘燕在电话中哭着告诉记者,刘鹃是她最小的妹妹。“现在我就感觉把我的小妹妹弄丢了,她怎么就这么早离开了呀!”刘燕说,直到现在,她还不愿相信妹妹去世的事实。
  刘燕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她到潍坊看望妹妹,妹妹和妹夫只是草草地吃了一点饭,两个人都顾不上孩子,就到医院上了手术台,她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妹妹参加工作后,我们约她外出旅游,她永远都是说没有时间。”刘燕说,他们全家人经常组织外出旅游,但妹妹在生病前,从来没有参加过他们全家组织的旅游活动,“直到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后,她才不得不离开了她心爱的工作岗位,才能够有时间同我们一起外出旅游。”
  “妹妹患病的这3年多,我们带她去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还出了国,总算让她看了一些美好风光,享受了生活。”刘燕说,“她脑子里除了医院、病号,就没别的了。”刘鹃去年病退后,有一段时间身体还不错,她当时想到的竟然是打算到社区为居民们看病。虽然这个想法最后没有变成现实,但她在弥留之际,心里想的还是工作和病人。
  “她最后老说梦话,一直在说怎么给病人开药。她都要过世了,还想着病人呐!”刘燕哽咽着说,当得知刘鹃决定去世后把自己的遗体(角膜)无偿捐献时,他们全家虽然非常悲痛,但是都同意妹妹的决定。“妹妹先前是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登记了遗体(角膜)捐献,但她最后还是选择把自己留在了深爱的潍坊。”刘燕说,他们的父母已经七八十岁,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的痛不言而喻。
捐助 九三学社领导曾送来爱心款
  18日,九三学社潍坊市委员会的岳先生也来到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岳先生对记者说,刘鹃作为九三学社潍坊市委员会奎文支社副主委,热心社务活动,为支社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潍坊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树立了良好的九三社员形象。
  在刘鹃患病期间,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主委的领导到医院看望了刘鹃,并送上了3万元“王选关怀基金”。岳先生说,“王选关怀基金”是按照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王选同志生前遗愿,由王选同志夫人捐赠100万元发起设立的,主要用于为九三学社离退休老同志中经济困难的重病患者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助。
  后来,他们又给刘鹃捐款2万多元。“刘鹃治病花了很多钱,我们也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她。”岳先生说,刘鹃生前救死扶伤,致力于医疗事业,身后助力医学研究,她无私的精神会长留人间。
进展 刘鹃的遗体可用于医学研究
  当日,潍坊眼科医院的一位医生对记者说,他们提取了刘鹃的眼角膜后进行了检查,但检查结果显示,她的眼角膜无法用于临床,但他们已经决定将她的眼角膜制作成标本,保存在潍坊市红十字眼库。
  潍坊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说,刘鹃是我市首位捐献遗体(角膜)的医务工作者。遗体捐献对于科学普及、医学进步、移风易俗和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该工作人员说,2003年3月1日,《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开始实施。2007年5月1日,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开始实施。《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发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红十字会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公布了遗体捐献热线,明确专人负责,建立了有关制度,接受遗体捐献的登记和咨询。近几年来,市民进行遗体(角膜)捐献的意识提高,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捐献角膜24例,遗体13例。刘鹃就是第24例捐献角膜的人,第13例捐献遗体的人。
  虽然刘鹃的眼角膜不能用于临床,但她的遗体将用于潍坊医学院临床研究。他们衷心感谢刘鹃及其全家为人类医疗事业所做的贡献,也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身后能加入到捐献的行列中来,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A12—A13版文/图 本报记者 刘晓梅 曾庆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