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文娱新闻·综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选手身世全靠编出来
张艺谋新片秘密启动巩俐有望牵手陈道明
于月仙开发防晒霜品牌专为农民打造
姚晨儿子萌照曝光父子两人深情对望
2013年07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幕后编剧妙笔生花,观众感动得稀里哗啦
选手身世全靠编出来



  今年夏天,音乐真人秀节目迎来竞争最激烈的时刻:《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最美和声》……十余档选秀节目争相登场。为了在收视上拔得头筹,各档节目都使出浑身解数:选手身世越来越传奇,导师越来越会卖萌,每场不仅有亮点,还有埋伏笔,剧情的连续性冲突性,都快把电视剧给比下去了。真人秀为何会变成电视剧?答案很简单,每档热播节目背后,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制作团队,他们分工明确,有编剧,有剪辑,更有导演。为了收视率这个终极目标,他们贴身跟进每个重点选手,妙笔生花写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给选手贴上漂亮又洋气的标签,把路人瞬间变明星……

  选手赛前要“面试”,发现好故事就往大里炒
  无论什么样的选秀节目,在找选手的最初阶段,都有一条万变不离其宗的标准——“话题性”。节目组会格外留意那些拥有“苦情励志、性格怪异、身患绝症等韩剧式桥段的好苗子。每个选秀节目的海选阶段,除了要考核选手的唱功,每个选手还要接受编导的“面试”,这个“面试”可能持续2个小时,也可能是2天。一名曾受邀参加某选秀节目的选手讲述了接受“面试”的过程,“他们要了解我从出生到现在每年发生的事情,巨细无遗,父母等直系亲属也会遭到‘盘问’”。偶尔,一些被意外淘汰的选手甚至能因为本身的“好故事”被挽救回来。一位曾亲身参与选秀节目编剧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近期大热的左立最初唱的是《好久不见》被淘汰了,后来节目组发现他和女友的故事很有话题性,便重新包装,打出爱情牌,凭一曲《董小姐》顺利晋级。
  选手的这些底细节目组岂会不知道,但为了收视率,故意让网友去挑刺,网友们挑得洋洋得意,以为抓到了节目组的把柄,殊不知,节目组的编导们正笑得开心。有时候节目组甚至会雇佣水军,推波助澜,因为台上台下反差越大,越能激发观众的猎奇心理。选手轻轻松松成为“焦点人物”,直接推高收视率,但是对于选手本人,这种“造反差”会带来不少负面效果,就看他们为了红,愿意付出多少代价了。

没有好故事怎么办?编剧团队帮你量身打造
  如果身世平平,没有什么“亮点”,但外型或者歌声确实出色,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进一步发挥“编剧”的作用了。他们妙笔生花,把一个个选手的身世编得曲折离奇,虽然如今网友们网上搜索的能力强得很,但只要节目有收视率,谁管之后的洪水滔天。
  一位资深综艺节目编导向记者透露:“没有故事,自然有人帮他们写故事,有一种职业叫‘电视节目编剧’,他们会全程跟踪了解选手,设计故事情节。”《我的中国星》总导演臧志也明确地表示:“编剧团队里的作家像隐形人一样全程跟踪每个选手,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选手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任务,让选手的性情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
  编剧团队是每个选秀节目的“标准配置”,每个编剧团队至少20、30人,一人对接5、6名选手,这些编剧们的生活经验丰富、文笔出彩,全程跟进写台本、梳理故事,随时抓取亮点,为选手们献计献策。即便选手本身的故事太干瘪也没关系,编剧团队会给故事的每个部分“加料”,变得绘声绘色起来。
  天娱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赵晖称,导演组还会与选手打成一片,一起吃盒饭,观察真性情。编导们大多出自各大艺术院校编导专业,讲故事的能力自然不在话下。学员只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背景,编导抓住亮点就肆意放大。好故事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诞生了。

狗血苦情逆袭最受欢迎,亲友团也得来凑数
  究竟什么样的故事观众最爱看?曾参与制作过一档高收视选秀节目的B小姐说:“狗血,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她并不认为苦情戏已穷途末路,反倒依旧是香饽饽:“就数据显示,很多煽情桥段都是当期节目的收视高点,未来还会继续。欢乐励志纯粹调节气氛,对收视率起不到太大作用。虽然很多观众不爱煽情了,但他们会去看,边看边骂。”
  快男广州唱区酒吧服务员郑永单战胜同一酒吧驻唱歌手陶俊熙,上演绝地逆袭。强烈的对比被剪辑在同一画面里,剧情感十足,一口气将苦情、励志、狗血、煽情等元素挥洒得淋漓尽致。据透露,陶俊熙是节目组从酒吧发掘的种子选手,在长沙唱区遭淘汰后,节目组便让他再去广州试一试,可巧,同酒吧的服务生竟然也去了。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逆袭顺势而生,“中间是有设计的,故意安排了他们前后号码。”
  现今,除了帮选手本人编故事之外,节目组又动起了“亲友团”的脑筋,选手一个人的力量已经不够,要加上亲友团才足够煽情。比如最近热播的某选秀某唱区的节目中,开篇就上演了一段老婆替被淘汰的老公鸣不平的戏码,导师也趁这个机会,适时地把节目组的口号抛了出来,“我们不是要找某某第二”。这种亲人闹场的段落,以前肯定会被直接剪掉,现在却升格成为“开场大戏”,节目组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