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点新闻
 
标题导航
“爸爸妈妈不在家,有什么话我只能对羊儿说说”
2013年07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爸爸妈妈不在家,有什么话我只能对羊儿说说”
  一到饭点儿,刘凤暄就会帮奶奶做饭。   刘凤暄在大爷家的果园里帮忙拔草。   看父母照片是刘凤暄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刘凤暄的奖状贴满了墙。   刘凤暄最喜欢的玩具是爸爸给她买的芭比娃娃。    平时刘凤暄都是这样趴着写作业。 刘凤暄给鸡喂食。
  刘凤暄正在帮爷爷放羊。



◎临朐山区留守儿童刘凤暄的暑假生活单调而孤独 ◎她的最大心愿是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常回来看看
  临朐县五井镇大付家庄村是位于临朐县城西南部的一个偏远村庄,这里四周被群山包围,与外界相通的只有一条三四米宽的山路。迫于生计,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今年11岁的刘凤暄就是留守人员中的一个。相比城市儿童暑期生活的丰富多彩,刘凤暄的暑假过得单调而孤独。7月19日、20日,记者来到了大付家庄村刘凤暄家,记录下了她暑假生活的简短片段。刘凤暄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不是得到什么玩具礼物,而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常回家看看她和爷爷奶奶。
人物小档案
  刘凤暄,女,今年11岁,家住临朐县五井镇大付家庄村,今年暑假后将升入五年级就读。因为父母常年在临朐县城打工,她跟年近70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爷爷奶奶的眼中,虽然她年龄小,却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很多。
学习好 墙上贴满她获得的各种奖状
  7月19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了五井镇大付家庄村,大付家庄村地形高低不平,刘凤暄家在该村的最高位置——山坡顶端。眼前的刘凤暄扎着马尾长辫,穿着简单的背心、短裤,身材消瘦,见到记者到来,她稚嫩的脸上流露出一丝腼腆。刘凤暄的父母都在临朐县城打工,爸爸是一名建筑工人,妈妈在一家加工厂里干活。临朐县城距离大付家庄村有五六十里,虽然并不算远,但是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一年到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过完暑假,11岁的刘凤暄就要升入五年级了。凤暄成绩很好,总在班里排前几名,家里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她获得的各种奖状,这些奖状中有“三好学生”,有“优秀班干部”,还有各种比赛的一等奖。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凤暄是跟年近70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大,爷爷在一次心脏手术后就干不了繁重的农活了。奶奶的身体还算可以,但也有了眼晕心慌的毛病。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凤暄年纪虽小,但显得比同龄人成熟懂事。“她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很多,做作业、干家务、忙农活,她都能行,能帮我们分担很多。”凤暄的奶奶这样对记者说。
好帮手 做饭洗衣拔草样样得心应手
  上午11时,凤暄开始准备做午饭。家里没有煤气,凤暄只能在南屋里垒的小泥灶台上做饭,每一样她都做得有条不紊。把锅放上灶台,找一叠纸点着放进炉灶,添点软和的柴火,等火苗旺起来再放硬点的柴……由于近日雨水较多,很多柴火被淋湿,烧火的时候小屋里泛起不少烟雾,呛得凤暄不断咳嗽。但是她还是坚持做了一个黄瓜炒鸡蛋,这就是她和爷爷奶奶午饭吃的菜。
  由于家里经济拮据,凤暄的奶奶喂了鸡、猪、羊等家禽、家畜来贴补家用,而给家畜、家禽喂食的任务,便落在了凤暄的身上。吃完午饭,凤暄便开始忙着配鸡饲料,准备给鸡喂食。她左手拿着盛着鸡食的瓢,嘴里唤着小鸡出来吃食,右手不断给鸡群撒食。这一切,凤暄干得十分专注。
  除了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凤暄还会干地里的农活。几月份割麦子,几月份收玉米,几月份割草,凤暄都熟记在心。
  凤暄的大爷家有几亩果园,大爷想要把杂草清理了,给鸡喂完食后,凤暄便赶到了大爷的果园里帮忙拔草。偌大的果园里,小凤暄蹲着身子低着头把野草一把把拔出,不一会儿,她的额头上就有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等草拔得差不多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时,凤暄又匆匆赶回家,准备帮着奶奶张罗晚饭。
很孤独 没有同年级玩伴,放羊成乐趣
  虽然大付家庄村有不少正上学的孩子,但是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只有凤暄一个,没有同年级的玩伴,凤暄显得格外孤单。家里养着20多只羊,喂羊、放羊就成了凤暄暑假的一大乐趣。
  下午5时,凤暄到大门口外的羊圈给羊喂草。只见她熟练地拿起一大把草,走到羊圈前,将草送到羊的嘴边,如此反复,直到每只羊都吃饱为止。“一天喂好多遍,每天都是这样喂。”凤暄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在给羊喂草的时候,凤暄还会跟羊说会话。“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有时候跟他们说了也不懂。所以一些关于学校的事情,我就会跟羊儿们说,说来也奇怪,羊儿们好像能听懂我说话一样,对我特别温顺。”凤暄一边抚摸着一只小羊的脑袋,一边对记者说,日子长了,羊儿们和她越来越熟悉,俨然成了她暑期最好的玩伴。
  除了给羊喂食,凤暄还有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帮爷爷放羊。每天下午五六时,爷爷会将这20多只羊带到离家三四里外的山地里,让羊儿们吃草。爷爷在羊群前面带路,凤暄则在羊群后面“维持秩序”,每当有羊停滞不前或者乱跑,凤暄都会在后面吆喝、驱赶。
  当记者问及凤暄是否羡慕城里的孩子时,凤暄回答说:“我不羡慕城里孩子有新衣服新文具,但是看到他们有很多玩伴,平时还有很多老师教课,就很羡慕。”
  凤暄没有玩耍的地方,空闲时,她会摆弄父母给她买的玩具,她最喜欢的是爸爸几年前从城里带回来的一个芭比娃娃。记者看到,这个芭比娃娃已经很旧,娃娃脸上的脏痕迹都已擦不干净,但是凤暄并不舍得扔,因为这是爸爸给她买的礼物,也是她唯一像样的玩具。
  凤暄告诉记者,实在无聊的时候,她就会给芭比娃娃做新衣服、扎辫子,跟芭比娃娃说话、做游戏……
苦涩心事 “和爸妈交流”的作业不知道该咋写
  当记者问凤暄什么时候最害怕时,凤暄想了一会儿低声说:“最怕开家长会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不能参加我的家长会。别人的家长都好年轻,我爷爷奶奶年纪大。”
  凤暄告诉记者,自从父母外出打工后,每一次家长会都是爷爷奶奶代替参加,看到别的同学有父母参加家长会,她总会特别羡慕。
  爷爷奶奶文化程度有限,辅导不了凤暄的功课,她放学回家后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也格外刻苦。在翻看凤暄的暑假作业时,凤暄告诉记者,他们其实还有一本《暑假生活指导》的作业,但是里面的内容全是关于“和爸爸妈妈交流活动”的,她不知道如何填写,所以干脆没有把那本作业带回家。
  “拿回家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干脆就不拿回来了。或许等哪天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我就再拿回来做完。”凤暄小声告诉记者。
  在对凤暄的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她拿起笔,认认真真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两行字:“希望爸爸妈妈能常回来看看我,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说起爸爸妈妈,之前一直挺开朗的凤暄变得沉默、伤感起来,多说几句就忍不住掉眼泪。凤暄平日里还喜欢翻看旧相册,看着一张张照片上的爸爸妈妈,凤暄总会格外入神。“特别想爸爸妈妈,希望他们能多回来陪陪我。”凤暄说。
  随着话题转换,凤暄的心情也开始好起来,她告诉记者,特别希望自己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后,能够到爸爸妈妈身边读书。她还希望爸爸妈妈能陪她去一次潍坊富华游乐园,因为她从小到大只听说过游乐园,从来没去玩过。
  “不过去一次的路费、门票应该挺贵的,那还是不去了。”一想到要花钱,凤暄的眼神又黯淡了下来。
无奈现状 不少留守儿童变内向,与父母有隔膜
  留守儿童在五井镇并不少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十分内向。
  五井镇阳城村的刘传栋今年6岁,刚刚上幼儿园小班,由于父母都在潍坊城区干装修,轻易不回家,他平时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近来,刘传栋的奶奶发现,那个原本活泼爱笑的男孩如今变得沉默寡言了。
  记者见到刘传栋的时候,小男孩始终不愿抬头看人,而是一直紧紧躲在奶奶的身后。当记者问他暑假都跟谁玩时,刘传栋低着头说:“俺姐姐在家的时候跟俺姐姐玩,俺姐姐不在家就跟积木玩。”刘传栋口中的积木,是爸爸几年前买给他的礼物。
  当问他为什么不跟别的小朋友玩时,刘传栋低着头,始终没有说话。记者又问他想不想爸爸妈妈,刘传栋低声回答了一句:“不想。”
  刘传栋的奶奶告诉记者,由于孩子父母回来的次数很少,传栋与父母的感情很疏离,见了面也不知道说什么。
  与刘传栋同村的刘雅琪今年7岁,上幼儿园大班。刘雅琪的父母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也是很少回家。“现在还好点了,跟她父母还亲点了,以前见了她爸爸妈妈就害怕得哭,一听到她爸妈要回家就紧张。主要还是见面少、沟通少。”刘雅琪的奶奶告诉记者,刘雅琪从来不敢在家里上厕所,每次都是跑到很远的地方方便。“因为厕所里有猪,我不敢去,就到外面上厕所。”刘雅琪说。
父母不易 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条件
  记者在大付家庄村采访的时候,看到的多数是老年人和在街边玩耍的孩子。大付家庄村的地多数是山地,而且种植面积小,光靠种地根本不能维持家庭开支,所以,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到外地去打工。
  村里一名姓张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的消费水平太高了,一般的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老人年纪大了得花钱,孩子读书也要花钱。所以一个家庭仅仅靠种地根本不行。只能夫妻两个都到外面打工挣钱,这样既可以赡养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创造好点的生活条件,还可以供应孩子以后读大学。
  大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化芹告诉记者,大付家庄村有300多口人,其中100多口人外出务工,剩下的100多口人中有60多名是留守儿童。在五井镇阳城村,也有六七十名留守儿童。
  五井镇山区面积占到80%左右,由于地少、人多,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只有老人孩子在家的现象较为普遍。据统计,全镇在外务工人员7000多人,留守儿童接近1000人。最新资料显示,临朐县0—15岁儿童有12.22万名,其中留守儿童1.3万名,占了儿童总数的10.6%。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6%,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4%。
◎政府关爱
留守儿童聚在活动站
  像刘凤暄这样的留守儿童,得到了多个部门的关爱。五井镇计生委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嵩山、付家庄、阳城等5个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活动站,在活动站里,设置了乐学苑、书香苑、游艺苑、亲情苑、管理室,为留守儿童配备了桌椅、电脑、图书、棋牌、乒乓球台、娱乐健身器材等。五井镇教办还安排了专门的老师作为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安全照顾和学习帮助等亲情服务。
  19日下午,记者来到五井镇阳城社区留守儿童活动站看到,在乐学苑里,20多名留守儿童正在认真学习,专门配备的辅导老师在旁边为他们解答问题。在游艺苑内,不少留守儿童正在打乒乓球、弹电子琴,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五井镇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吉宝告诉记者,该活动站是目前临朐县设施配套最完善的留守儿童活动站,辐射周边6个村,可同时容纳60多名孩子在这里学习、娱乐、交流。“孩子们到这里来玩、来学习都是免费的。”刘吉宝告诉记者。
  刘雅琪也经常来这个活动站里学习玩耍。她告诉记者,平日里跟她一起玩的小朋友非常少,来到这个活动站,会有很多小朋友跟她玩,特别开心。“平日里她很少说话很少笑,来到这里后开心多了。”刘雅琪的奶奶告诉记者。
  刘凤暄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站。“爷爷奶奶都辅导不了我的作业,在这里学习会有人辅导我功课,而且会有同龄的小朋友跟我玩,特别开心。”但当记者问这个活动站有没有家的感觉时,凤暄低头想了想,小声说:“肯定还是不一样的。”
◎记者手记
最温暖的还是父母
  留守儿童,是农村转型过程中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各种现实问题,常年在外面打工,将年幼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留在偏远的家中。当同龄的孩子有父母陪伴,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留守儿童却只能与孤独为伴,他们的童年,缺少了太多温暖的色彩。
  对留守儿童来说,最深的痛苦莫过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孤独与无助。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留守儿童的过早成熟与过分沉默,他们小心翼翼的眼神和躲闪的目光背后,隐藏了多少无奈与辛酸,又有过多少默默哭泣的夜晚,还有相聚又离别的无奈!这些东西,原本不应该出现在他们幼小的年纪里。不管是留守儿童活动站,还是“爱心妈妈”,都只能给留守儿童带来一时的关怀,真正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还是父母亲身的呵护与关爱。
  A6—A7版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本报见习记者 李楠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