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盒子扎堆上市,抢占第四屏 |
“盒子大战”背后的阳谋 |
|
|
去年做手机,今年做盒子。互联网总喜欢开年度主题Party。当小米盒子、乐视盒子、PPBOX、RATV、TP-LINK盒子、彩虹BOX……各式盒子扎堆上市后,阿里盒子又崭露头角,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由于各类盒子都盯着监管紧箍咒,说“盒子会对电视业造成致命冲击”的观点,也只是种可能而已,所以有线电视不是那么容易被甩掉的。未来“盒战”的制胜点,是体验而不是硬件。
盒子制造商急不可耐入场 这几天,盒子圈风头最劲的,莫过于阿里盒子。不过,笔者在收到的发布会邀请函中,阿里巴巴集团却刻意隐去“盒子”俩字,将其定位为一场众多品牌的“智能生活联盟战略发布会”。 的确,作为以最快最低成本介入智能客厅的一种途径,这些售价几百元的盒子们倒真算得上生逢其时。毕竟,液晶电视是大件不能说丢就丢,加个互联网电视机顶盒,过渡几年也不错。比起换台互联网电视机,成本更低,更新换代更快。 只不过,当小米盒子、乐视盒子、PPBOX、RATV、TP-LINK盒子、彩虹BOX、阿里盒子……各式盒子如雨后春笋扎堆上市时,光是区分这些盒子的用途,不少消费者就先晕了。 盒子真的好用吗? 盒子的制造商们,他们急不可耐地进场,又在赌什么未来? 甩掉有线电视不那么容易 开启盒子,躺在沙发上,就能在电视机大屏上看搜狐视频的美剧《纸牌屋》,感觉一定很过瘾……这是一些人对互联网机顶盒的想象。 还有一个想法是,有了这般神器,我们可以省去每月的数字电视服务套餐费用。 止于想象。 两个月前,笔者终于入手了一个小米盒子。打开后,问题来了。首先,发现里头根本找不到中央台和各地卫视。 其次,虽然桌面上出现了搜狐视频,却点不开,据说是因为没有得到授权。 然后,上网查了各种攻略,原来还要下各种软件,自行越狱。 再然后,终于可以点开各种视频了,但是发现家里的网速不行,看上两分钟就开始缓冲,想要看着不卡,还得去电信营业厅升级宽带。 对一个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看电视的懒人来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两个月过去了,盒子和家里的电视机得到了同样的待遇,蒙上了一层灰。 也只有真正体验之后,你才会发现,只要头顶监管紧箍咒,什么“盒子可能会对数字电视企业造成致命冲击”之类的观点,都还只是可能。 再说了,有了当年IPTV的教训后,监管部门也不会再犯傻,而是牢牢管控住互联网电视的各个环节。只不过,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硬件制造商,都从未放弃“拱”的努力而已。 监管限制,盒子不能“想看就看” 一个手掌大小的盒子,拥有类似智能手机的软硬件,一头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上宽带网,另一头用高清数据线与电视机相连,你就可以开始玩转屏幕。 在很多人眼中,小米是国内互联网机顶盒的始作俑者。其实不然,盛大才是国内盒子的先行探路者。只不过,成了先烈。2005年10月,盛大在北京正式发布盛大盒子”,拉开了盛大向互联网家庭娱乐转型的战略计划,但半年后,被广电总局叫停。此后7年间,因为政策监管红线,再无正规厂商敢去触碰这只潘多拉的魔盒。 直到去年11月,小米盒子的出现,让很多人觉得眼前一亮。通过多屏转换技术,可以将小米手机、iPhone、iPad和电脑上的图片、视频,以及搜狐视频、PPTV等应用的内容无线投射到电视上。但仅高调现身一周之后,小米盒子即被叫停。 今年3月,小米联姻CNTV复活。
盒子的制胜点是用户能顺畅体验 与很多通过硬件或资源收费的盒子不同,即将露脸的阿里盒子有可能是通过用户在观看过程中的服务,去赚取中间利润。通过“阿里盒子”,用户可以在搭载阿里TV操作系统的产品上,用电视网络支付缴纳水电煤气费、上聚划算网购、听虾米音乐和玩游戏。 对于所有盒子厂商们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共同面对的,对于看电视大军中占据绝对主力的中老年人来说,盒子的接入安装需要自己动手,就已存在不小难度,更不用说再去安装个第三方应用软件了。另外,4M以上的宽带,也是正常收看视频所必须的。 未来“盒战”的制胜点,是体验而不是硬件。 叶恒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