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重点新闻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韩乐昌正在教孩子们锣鼓吹打技艺。 |
|

|
|
前莲池锣鼓吹打乐曾辉煌一时,目前仅剩六名花甲艺人 在6月29日的第四届社区文化节相州镇专场演出中,该镇莲池社区韩乐昌老人表演的吹打乐节目《锣鼓经》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这门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再现江湖,让当地民众惊叹不已。今年6月,前莲池锣鼓吹打艺术已申请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9日,记者采访了传承人韩乐昌。从去年开始,他就在当地小学开设了锣鼓培训班,免费教授孩子们前莲池锣鼓吹打乐,希望能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探访 吹打乐好听,全凭口传身授 7月29日上午,记者跟随相州镇文化站站长张卫波来到莲池社区前莲池村,见到了68岁的韩乐昌老人,他正在教孩子们锣鼓吹打乐。 韩乐昌告诉记者,他是跟自己的父亲韩泰恒学会锣鼓吹打乐的。他曾经问父亲:“你们的师傅是谁?”父亲也说不清楚,因为他们都是听会的,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在日积月累中学会的。虽然没有专门的教材记录该门技艺,没有曲谱供后人学习,艺人们全凭“口传心授”,但前莲池的锣鼓吹打乐生命力顽强,历经了二百多年的岁月洗淘,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锣鼓经”,有《一封家书》、《家兴》、《过街通》、《奔马》等。 韩乐昌介绍说前莲池的锣鼓吹打乐演奏时需要锣鼓、唢呐、管子、笙、哨子和咔等多种乐器,其锣鼓谱吸取了京剧的点谱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套路,与外村外地的锣鼓谱有很大的不同。老艺人们之间有句行话,叫“丑不丑,一伙手”,意思是打得好,不但要有好的鼓老,还要有集体的默契配合。鼓老的一个小动作、一个眼神即代表曲谱的突变,其它锣钹手都要心领神会,动作一致。 前莲池的传统锣鼓吹打艺术,在全省可谓独树一帜。然而,今天,村里会这门老手艺的只剩下韩乐昌、韩文忠、韩光炜、韩玉龙、韩文章和韩福文六人。算起来,他们是前莲池锣鼓吹打乐的第八代传人,如今,也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回忆 朱张锣鼓技艺,曾是当地一绝 在本村老人的记忆中,解放前传统锣鼓高手有三朱三张和一韩,即朱三凤仙、朱四凤池、朱五凤云,张大学文、张二学礼、张三学义和韩泰恒。 这些老艺人多才多艺,各有一绝。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朱三的丝弦,朱四的‘眼’,割达(朱五的外号)的捧笙和鼓板,张三(学义)的鼻嘴都能吹,张大张二大喇叭杆。”意思是:凡是有弦的乐器,朱三样样精通;带孔的乐器朱四都会吹;朱五是鼓师,笙吹得好;张三鼻子和嘴同时吹,手也随着拉胡琴;张大、张二三种大杆喇叭吹得好。 那时,一场演出,从程序上讲,正式演出之前,要有三通鼓:一通打《家兴》(家和万事兴的简称),二通打《一封书》,三通鼓乐合奏,一通比一通欢快好听,每通间隔大约十五分钟。正式演出时,一般是演奏京剧折子戏或选段,如《大登殿》、《武家坡》、《坐宫》、《起解》、《夜沉沉》、《百鸟朝凤》等曲目。高潮大部分是唢呐独奏,鼻吹管子嘴吹笙,这些都是要赏钱的重头戏。
传承 免费教小学生,希望后继有人 以前,前莲池的锣鼓吹打乐只在红白大事、重大活动上演奏,如今,这门技艺已不再是谋生手段,不再用它养家糊口,仅存的这六位传人也全是兴趣使然。目前,前莲池的锣鼓吹打乐处于消失的边缘,后继无人,让这六位老艺人感到十分担忧。 为了挽救前莲池的锣鼓吹打技艺,在相州文化站及当地小学的协调帮助下,韩乐昌从去年开始,在当地小学开设了京剧锣鼓培训班。他每周义务给孩子们教授四个课时的锣鼓吹打乐。如今,孩子们已学会了《过街通》和《奔马》的前半部分。虽然学习该门技艺的学生由开始的十一二人扩展到目前的五十人,但是他们大多是在校学生,没有专业基础。韩乐昌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继承锣鼓吹打乐全部技艺比较困难,这已成了他的心病。“希望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能有专业一点的人来学习,把前莲池的锣鼓吹打乐继承下去。”韩乐昌说。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岳锡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