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头卖玉米,十岁男孩是老手 |
◎奎文区实验小学张坤和姐姐利用暑假赚钱,减轻父母负担 ◎事情在微博上热传,潍坊网友纷纷表示要多支持他的生意 |
|
|
不忙的时候,张坤就会来找二姐聊会儿天,说下各自的“战况”。 |
|

|
|
人物小档案 张坤,今年10岁,奎文区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老家德州乐陵,现在和父母、两个姐姐租住在奎文区中和园社区。从去年暑假开始,在潍坊市中医院门口卖玉米挣书本费。其卖玉米的经历由潍坊网友发到微博上后被热传,网友纷纷表示,要多支持他的生意。 张硕,今年12岁,张坤二姐,奎文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连续三个暑假外出卖玉米,弟弟张坤就是在她的带动下,主动提出一起出去挣钱减轻父母负担。 现场 有人经过赶紧吆喝 “今天去市中医院看病号,在门口偶遇一10岁男孩在卖玉米,细问下得知,每天早上8时多他自己骑三轮车到中医院门口来卖玉米,中午再骑回家装满,下午再骑回来卖。现在这样的孩子真少见了,多支持支持他吧!真是好孩子啊!”8月2日,这样一条微博在网络上热传,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很多网友表示,一定要去买这个男孩的玉米,让他能早点回家。 当日上午9时30分,记者来到市中医院附近,还没见到人,就听到一声声稚嫩、嘹亮的声音传来:“卖棒子,新鲜可口的棒子。” 在市中医院门口的滚滚人流中,一个小男孩显得有些不起眼,不高的个子,胖胖的体型,每当有顾客来买玉米,他都笑得特别灿烂,露出两个小酒窝,眼睛眯成一条缝,他叫张坤。“买一个尝尝吧,都是刚煮出来的,又甜又嫩。”见记者走到跟前,张坤开始推销玉米。记者买了一个玉米,在旁边观察起了他的“工作”。 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张坤一点都不怕生,每当有人经过,他就开始吆喝。不少人看到是个孩子在卖玉米,都会感兴趣地停下跟他聊两句,也有的人掏钱买上一两个。 记者注意到,张坤非常会做生意,他的玉米2.5元一个,如果有顾客跟他讨价还价,他也会卖得稍微便宜一点。每当顾客过来询问时,张坤都会主动把玉米皮剥开,给顾客看看自己的玉米确实好。 “这个孩子在这附近卖玉米已经挺长时间了,懂礼貌而且非常会做生意,现在像这么懂事的孩子真是不太多了。每次走到这里,我都会买个玉米,而且他的玉米确实挺好吃。”张坤的老顾客刘女士笑着跟记者说。 初衷 卖点玉米赚书本费 趁着张坤不忙,记者走上前跟他攀谈了起来。张坤告诉记者,他今年刚满10岁,是奎文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谈起为什么暑假要跑出来卖玉米,张坤显得有点羞涩。“反正暑假在家里没啥事,就出来卖点玉米赚点钱,就当是赚书本费了。”张坤说,这是他第二年出来卖玉米,已经积攒了一些经验。 张坤的工具是一辆有些破旧的三轮车,车上放着一个桶和一个保温箱,煮好的玉米就放在这个保温箱里。每天早上9时左右,他会准时来到市中医院门口,这里离家近,而且人流量比较大。张坤说:“玉米都是我爸帮我煮的,他给我煮好了装到保温箱里,我自己骑着三轮车过来。” “一般上午就装30个玉米过来,卖完了就回家。中午爸爸再帮我煮,下午4时左右我再过来卖。”张坤说,他一般都是中午12时之前回家,实在卖不完会到12时30分,“不会再晚了,否则爸妈会担心。” “他们家在后门街附近有一个馒头店,爸妈每天都特别忙、特别累,他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在馒头店帮忙,他就跟二姐出来卖玉米,几个孩子都特别懂事。”在张坤旁边卖葡萄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 “我二姐比我厉害多了,她从9岁的时候就自己出来卖玉米。姐姐在外面赚钱,我也不能闲着,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也跟着她出来了。”张坤12岁的二姐在离市中医院不远的友谊街上卖玉米,周围知情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姐弟俩懂事。 懂事 姐弟俩一同上阵,帮爸妈减轻负担 来到奎文区潍州路与友谊街交叉口,一个小姑娘正坐在板凳上抱着个大塑料瓶喝水,面前同样是一辆三轮车,她就是张坤的二姐张硕。 张硕这里还不是特别忙,记者便走上前去跟她聊了起来。“其实我选的这个位置也不错,只是现在还没到时候,中午11时30分后,附近商场和周围写字楼里的人下班,来买的人就多了。”张硕笑着说,她丝毫不担心玉米卖不完。 张硕也是奎文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开学后就上六年级了,今年放暑假后没几天,她就和弟弟出来“工作”了。“我们班里有很多同学在暑假卖报纸或者卖别的赚书本费,卖玉米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罢了,靠自己的劳动给爸妈减轻一点儿负担,又不丢人。我这是连续三年暑假出来卖玉米,都已经习惯了。”张硕笑着说。 张硕的三轮车上挂着一把雨伞,如果不是极端天气,他们姐弟俩一般都会风雨无阻地出来卖玉米,“下雨的时候我就打着伞,我弟弟披雨披,只要街上还有人,我们两个都会出来。”张硕说。 记者注意到,张硕衣服遮盖下的皮肤和露出的皮肤黑白分明,天气炎热,张硕只能不停地喝水来补充水分,汗珠不停落下,但没听到她有一句怨言。 坚持 “就剩三个了,我打算卖完再走” 就在记者跟张硕聊天的时候,张坤骑着三轮车从北边过来,他要看看二姐卖得怎么样了,在二姐这里呆了十几分钟,张坤又蹬着三轮车返回了市中医院门口。中午12时左右,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张坤借来了一把小伞遮雨,三轮车却只能淋在雨中,似乎受突如其来的雨水影响,锅里剩下的三个玉米始终“无人问津”。 “就剩三个了,我打算卖完再走。”张坤稚嫩的脸上带着一丝倔强。看着雨势越来越大,记者决定买下这最后三个玉米。“三个7.5元,我给你们便宜5角。”张坤露出了他的招牌微笑,在确定装钱的腰包拉好后,他开心地和旁边摊位的阿姨说了再见,蹬着三轮车往家赶。 记者一路小跑跟着张坤回到中和园社区家中,张坤一家人租住的房子面积不大,搅面机、和面机、蒸屉等占去了一半的面积,一家五口人就挤在其中两个房间。钻进屋里,张坤赶紧拿起风扇朝自己吹了起来,“这是我和爸爸住的房间,风扇吹着很舒服,晚上也不热。” 记者环顾一周发现,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有点杂乱,桌子上的黑白电视机沾着些灰尘,似乎有段时间没开了。“晚上就是看看书,8时多就睡了,因为早上需要早起来,看电视怕起不来。”张坤说。 在交流的过程中,张坤看着记者手中的手机一脸羡慕。“你这部手机多少钱?我也挺想买部手机的。”张坤说,他在外面卖玉米,有什么事情给爸爸打电话,都是借旁边卖玉米的阿姨的手机,“挺想有部自己的手机。” “其实我自己暑假赚的这些钱足够买一部手机了,可我真的舍不得,还得攒着交书本费。”张坤告诉记者,他平常不爱玩游戏,也不喜欢看电视,唯一的爱好就是学武术。“爸爸给我报了一个武术班,一年的学费是2000元钱,我也知道家里不富裕,但爸妈还是帮我报了,我想自己利用暑假多少赚点,帮家里稍微减轻点负担。”张坤说。
◎父母 盼两个孩子能上大学 在里屋内,记者见到了张坤的父亲张金刚。“快进来坐下,屋里就是太热。”张金刚脖子上搭着一条破旧的毛巾,屋内一台破旧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 谈起张坤和张硕,张金刚对记者说:“两个孩子都很懂事,特别是姐姐,春夏秋冬每天早上都是凌晨3时起床打扫卫生。张坤淘气些,但他是主动要求去卖玉米的,很省心。”在交流中,张金刚的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微笑,“其实我们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孩子的学习更顾不上,就是靠他们自觉。”父亲说,他们在德州乐陵的老家还有两位老人需要照顾,所以经济一直很拮据。 两个孩子卖棒子已经不是第一年了,现在根本不需要操心,只是帮他们把玉米下锅就行了。“一天挣个二三十元钱,虽然不指望他们挣学费,但是也减轻了家中的负担,张坤这个假期报武术班的学费就是他自己挣的。”张金刚说。 记者本以为张坤卖完玉米,回到家中可以休息,但是在记者和他父亲交谈时,他已经悄悄将蒸屉放好,将馒头摆放在蒸屉上。张金刚告诉记者:“蒸馒头这种累活,一般没人愿意干,况且也付不起工人工资,所以只能全家一起干。干的时间长了,孩子也有经验了。” 张金刚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得让孩子上大学”。聊起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时,一直沉默的母亲苏邵岭开了口。“张硕在学校里表现很好,在班里能排前三名。张坤虽然淘气点,但成绩也非常不错。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不能让他们再和我们一样干这个活。”苏邵岭告诉记者,在两个孩子卖玉米的这段时间,逐渐有了很多老客户,知道孩子暑假打工不容易,老客户对孩子们非常照顾。 文/图 本报记者 殷梦 赵春晖 实习生 潘翠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