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遇到地震,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了” |
本报小记者昨走进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参观,学习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
|
8月2日,潍坊晚报小记者俱乐部的小记者们来到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学习地震时的自救与互救知识,了解我市的地质结构、检测地震的仪器设备、手段等。参观结束后,小记者们表示,虽然学校里也组织过地震演习,但讲得这么详细的还是第一次。陪同小记者一起参观的家长们也对此次活动给予了极大肯定。
看短片学地震知识 8月2日上午9时,小记者跟家长们在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集合,学习有关的自救与互救知识。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短片的方式,向小记者们介绍了在家中、学校、高速公路、公共场所等情况下发生地震时,应在什么地方避震;如果被埋压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在保存体力的情况下跟外界人员取得联系;最后还介绍了对在地震中受伤的人进行施救的方法。 “我们在学校也进行过地震演练,就是紧急哨吹响之后,老师组织我们快速的从教学楼撤离到操场上,今天学习的很多知识是我以前都不知道的。”来自胜利东小学的小记者赵英豪说,“以后我就知道在家中遇到地震的话,可以躲在床底下、墙角或卫生间里,在学校如果来不及撤离到安全地带,可以躲在课桌下。不管躲在哪里,都要先保护好头部”。 很多陪同小记者一起参观的家长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以前我对地震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的,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孩子一起学习,补充了地震知识。”小记者吴秋然的爸爸说。 参观监测预报仪器 学习完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后,小记者们又来到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的工程师张晓东介绍了我市的地质构造,讲解了监测台网中心的一些监测地震的仪器、手段,展示了监测台网中心的远程视频监控技术。 在张晓东讲解的过程中,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小记者拿着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有的则拿着相机将讲课内容一一拍了下来。“我们老师也讲过地震的一些知识,但讲得内容没有今天的详细。”来自奎文区实验小学的柴梦琦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有时候一周或两周就会举行一次地震演练,老师还会专门讲解地震知识,但监测地震用的仪器,一些技术手段,她今天还是第一次见。 第一次参加潍坊晚报小记者俱乐部的吴秋然告诉记者,她不仅学到了地震发生时,应该躲在什么样的地方,还了解到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平时通过什么渠道和方法来监测地震,还有地震发生后,采取什么措施来通知市民,组织市民撤离。 家长请假一块来学习 “在学校上课期间如果遇到地震,学生们一定不要慌张,可以躲在课桌下或是承重墙的拐角,但是要避开有窗户的地方。如果是在家可以躲在床下、坚固家具附近、墙角等地方,注意避开吊顶、风扇等悬挂物,千万不要跳楼,不要去阳台,也不要站在窗边。”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的副主任申健说,现在市民对地震的意识并不是很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在地震中的一些自救方法。 “我收到要来参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的短信后,觉得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小记者马靖凯的妈妈说,平时孩子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到地震方面的知识,所以她一早专门从单位请了假,陪孩子一块过来学习。“如果真遇上地震,就不会手忙脚乱了,也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救助别人。”马靖凯的妈妈说。 参观完毕之后,每位小记者都领到了一本《地震科普读本》,小记者们表示回去会好好阅读。据悉,当天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与家长有近百名。申健表示,如果小记者们还想了解更多跟地震有关的知识,他们随时欢迎小记者们来参观学习。 文/图 本报记者 窦圆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