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增凤的敬老院,也是“流浪者之家” |
她在昌邑开办敬老院圆梦,收留流浪者管吃管住还给治病,十年收容300多人 |
|
|
张增凤正在给一名流浪老人喂饭。 |
|

|
|
7月29日,本报A11版以《创办回家网,他帮流浪者找家》为题,报道了昌邑市民李海波创办回家网,帮助32名流浪者找到回家的路一事。其中,李海波特别对志愿者张增凤表示感谢。今年62岁的张增凤先后接纳和帮助过300多名流浪者,而她在昌邑市都昌街道开办的敬老院也成为了回家网“流浪者回家行动”的坚实后盾。8月3日,记者探访了张增凤和她打造的“流浪者之家”。
放弃治病开办敬老院 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的都昌街道敬老院看到,几排大瓦房被中间的小院分隔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每间屋子都收拾得干干静静。 见记者到来,张增凤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热情地介绍起敬老院的布置。选择在此养老的老人和她所收容的流浪者分别居住在小院两端,而她和工作人员则居住在中间位置,以便照顾他们。 张增凤以前是昌邑市职工中专的一名老师,2003年9月份,她创办了昌邑市第一家私人敬老院——昌邑文山老年公寓。“我们家有兄弟姐妹6人,我是老大,小时候看孩子经常跟老人待在一起,对老人特别有感情,遂萌生了建一所敬老院照顾老人的想法。”张增凤说,临退休时的一次特殊经历让她决定立即把梦想付诸行动。 退休前,张增凤体检查出心脏心室上长了个肉瘤。“医生说非常危险,建议我立即手术,手术费需要20万元。”张增凤说。 这笔钱对于张增凤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她思前想后最终决定放弃治疗。“如果做了手术,我办敬老院的梦想这辈子就不能实现了。当时我想,开办敬老院必须得赶紧,否则就没时间了。”张增凤说,就这样她办理了病退,东拼西借凑了3万多元钱,把敬老院建了起来。 发现流浪者就会救助 “2004年正月初十,天下着大雪,有人跟我说看到有一个老太太躺在路边非常可怜。”张增凤得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就赶到了那名老太太所在的路口。 “那个老太太蜷缩在路边,我上前扶她,发现手发粘,仔细一看,她的身上、胳膊上被大面积蹭伤,全都溃烂了,有些地方在流脓。”张增凤说,她赶紧把老人带回了敬老院。 回到敬老院后,张增凤帮老人换上了新衣服,但用不了一天,脓血就会把衣服弄脏,只能再换。张增凤精心照料了老人50多天,最终将她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老人逐渐康复后,张增凤与她交流得知,老人姓卓,当时已70岁。根据卓老太所说的一些地名,张增凤费尽周折打听出她是临沂人。“知道地址后我就把她送了回去,卓老太从家里走失好多年了,家人以为她已经过世了。”张增凤说。 在这个过程中,张增凤开办的敬老院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敬老院收容流浪者。10年来,张增凤先后接纳过300多名流浪者,“有的人是离家出走;有的小伙子没考上大学,来我这里住了两天,我把他送回了家;最多的是老人,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失去记忆、有的腿脚不便。” 目前,张增凤的敬老院中还收养着12名流浪者。“在我这里,流浪者吃住跟正常养老的老人一样。”张增凤说。 不赚钱也要坚守梦想 许多人认为开办敬老院赚钱,但张增凤坦言,经营了10年,她才把所欠的外债还得差不多。“这些流浪者的生活费、医药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张增凤说,即便一分钱不赚,她也会把敬老院办下去。 “我今年已经62岁,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有些力不从心了,但让我感到比较欣慰的是,我已经培养好了接班人,以后一定会替我照顾好这些老人和流浪者。”张增凤说。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殷梦 实习生 潘翠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