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3版:安丘读本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义务送报15年,行程八万里
2013年08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义务送报15年,行程八万里
◎80岁老党员为村民跑腿骑坏三辆自行车 ◎新安街道奖励这位编外信使一辆电动车
  王立坤正在向新电动车上装报纸。
  王立坤和老伴儿在整理邮递员刚送来的报纸。
  王立坤送报曾用的自行车。



  在安丘市新安街道薛家庄村,每天早上人们都能看到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来往于村里的大街小巷,把村民订的报刊、杂志还有一些包裹等一张张、一份份送到村民手中。他就是80岁的老党员王立坤。他从1998年开始,风雨无阻为村民义务送报、送信,累计行程七八万里,相当于走了三个“长征路”,骑坏3辆自行车。为了褒奖王立坤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前几天,新安街道社区干部送去了一辆崭新的电动车,作为老王以后送报的交通工具。老王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要继续义务送下去。
  家里就像个“小邮局”
  8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安丘市新安街道薛家庄村王立坤家中,他正在细心地整理邮递员刚送来的《人民日报》、《潍坊晚报》、《潍坊日报》、《农村大众报》等将近30种报纸。只见他坐在炕头前认认真真地分拣报纸,谁家订的啥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邮局里把报纸送来后我就尽快地把报纸送到村民手里,如果送晚了这份报纸看起来也就没什么意思了。”王立坤一边搭配报纸一边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王立坤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一点儿也不像80岁高龄的人。
  家住薛家庄村的岳泉光是和王立坤老邻居了,岳泉光老人告诉记者,“自从王立坤开始给大家送报纸之后,村里的一些信件包裹啥的也都是他给大家送,而且每次都要送到家门口,确实方便了不少,他家现在就像个‘小邮局’。”据说村里人往外寄信、邮包裹都会来找王立坤办理,义务送报员的出现给村里人确实带来了不少便利。
  偶然成为义务送报员
  王立坤曾经当过民办老师,后来又回到了农村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做起了义务送报人,并且一干就是15年,累计行程相当于走了三个“长征路”。
  王立坤老人回忆,早些年的报纸基本上都是送到单位,很少能够送到每家每户手中,尤其是在农村,虽然村里也会公费订一些报纸,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让村民们按时读上一份时效性比较强的报纸在那个时候还是相当不容易。
  “我平时在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个书读个报,那个时候在农村了解新闻又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当时老百姓看新闻了解国家政策基本上都是通过报纸来得到的。”王立坤这样讲,因为一般情况下天天都要看报纸,家里没有报纸就去村委找报纸看,村委会的人看他这么认真也都很热情地招待他,他呢,经常和老友一起分享看到的那些比较好的新闻信息。
  王立坤告诉记者,他能够做送报员也是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有时我去安丘日报社投稿,那时的总编陈汉章问我愿不愿意给大家伙儿送报纸,还给适当的报酬。我当时很爽快地答应了,并说,‘要做我就做义务送报员’。”王立坤老人说,当时整个办公室的人都笑了,但是他却认为这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从此以后自己就会有更多的报纸看了,而且还能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他当时还兴奋的特意为此写了一篇题为《我要做一名义务送报员》的文章来表达当时的心情,他做义务送报员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村干部的大力支持。
  第二天王立坤就走马上任了。王立坤每天收到报纸之后总是先看一遍,并随时在旁边做一下笔记,日子久了,他就尝试着将身边的人和事写出来,投到报社、电台,他的书法和文字还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项。
曾遭到家人反对,有人背地里说他傻
  刚开始那会儿,王立坤这个义务送报员的差事曾遭到家里人反对。儿子和女儿不理解,就连老伴也坚决反对。“当时他才60多岁,如果出去看个门儿打个工的话每个月也能挣些钱,咱就是一般的农民,也没有什么很大的本事,当时就想着挣钱养家糊口,况且天天送报纸也是怪累人的,岁数大了,累坏身子不还得自己花钱治啊。”老伴儿王保英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
  2001年正好是农村税费改革,村里集体订阅报刊杂志的费用从近万元一下子减少到了一千元左右,全村订的报纸立马就少了不少,王立坤的儿子就借此机会劝说父亲不要再做义务送报员了,“现在赶上这个政策,村里也没有多少报纸了,你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向村委说一下不送报了,天天送报纸也没什么工资,还不如随便找点活儿干呢。”但王立坤没有听从儿子的意见,依然坚持要做一名义务送报员。
  有一次连着下了好几天大雨,王立坤送报纸正好走到一块低洼的地方,在给过往车辆让路的时候他不小心倒在了一块石头上,导致膝盖骨折,但王立坤仅住了5天医院就坚持回家送报。为此,有人背地里说他傻。
骑坏三辆自行车,街道奖他新电动车
  每当报纸来了之后,王立坤就和老伴儿坐在炕头上忙活着分报整理,然后再尽快地把报纸送到村民手里,风雨无阻,“每天都会将报纸进行整理分类,搭配好之后就有针对性地发给村里的村民传阅。送报纸一定要按时按点,咱不能让新闻变了味儿,来了报纸我就会及时送,现在已经形成习惯了。”以前,村里每天一般会有20多种报刊送到100多户村民手中,后来,村民们的订报热情比较高涨,现在将近有三四十份不同种类的报刊需要每天送到村民手中。
  王立坤说,自从承担送报纸这活儿已骑坏了三辆自行车,“后来我又花了2000块钱买了一辆电动车,骑了也就半年便丢了。”王立坤有些心疼地对记者说,实在没办法了,他就把之前三辆骑坏了的自行车东拼西凑的拼凑成一辆自行车,又骑到了现在。
  如今,他这位80岁的“编外信使”,仍然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义务为大家服务,为乡亲们送去一份份精神食粮。
  7月29日上午,新安街道党委政府为了褒奖王立坤的无私奉献精神,专门奖励给他一辆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当王立坤从社区干部手中接过崭新的电动车时,他非常激动,当场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如既往地把报纸送下去。
  累并幸福着,这就是王立坤这位“编外信使”的真实写照。
  王立坤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通过送报纸不仅锻炼了一个好身体,而且心情舒畅,前不久星光大道来潍坊的时候,他还登台献艺,展示了一番自我。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刘龙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