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高温似火烤·事件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赛诺菲被曝行贿500名医生 |
◎法国医药巨头向79家医院支付169万元的“研究经费” ◎爆料人表示,虚假科研费用的实质就是给医生的回扣 |
|
|
赛诺菲官方网站截图。 |
|

|
|
近日,代号为“培根”的爆料人向记者提供了四份材料,举报世界医药巨头法国赛诺菲公司在2007年11月前后,向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及广州的79家医院,503位医生,借“研究经费”名义,支付约169万元的费用。此外,赛诺菲还向北京地区的另外5家医院,共43位医生,每月通过现金报销、礼品赠送等方式,输送利益两万多元。据了解,“培根”可能是或至少曾是赛诺菲中国公司的高层职员。 169万疑似“研究经费” 总部位于法国的赛诺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公司之一。2013年7月出炉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赛诺菲位于第219位,在医疗行业中,仅次于强生、辉瑞、诺华、罗氏和默沙东(默克),排名第6位。目前,该公司在中国拥有超过6500位员工。 “培根”提供的举报材料,汇总完成于2007年11月,集中反映了赛诺菲两种药物——“安博维”(厄贝沙坦片)、“安博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销售及“回扣”等情况。“安博维”,2000年在中国内地上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2007年,获得当时的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3年升格为总局)批准,增加了一项新的适应症,即“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安博诺”,2004年在中国内地上市,同样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治疗单用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 “材料一”内容显示:赛诺菲公司向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的79家医院的503位医生,支付总计169.088万元的费用。 根据材料的“付款信息”备注可看出,这些费用的名目是“研究经费”。赛诺菲公司支付给医生们的标准是,每个病例80元。对于每位医生的费用,有的是一次性付款,有的则是分批次付款。
幕后“调控”药品销量 “材料二”中列出,2007年5月,赛诺菲给北京航天总医院等5家医院27位医生开出了预算,总金额4150元,实际支出4200元。 赛诺菲也明确了“销售目标”,“安博维”要“销售”给170位病例,“安博诺”260例。当月,安博维和安博诺的销售都超出了预期目标。 从2007年5月至10月,五个月的时间里,赛诺菲对这5家医院的40位医生,总计预算为2.77万元,实际支出为2.765万元。 “安博维”计划销售2445盒,实际销售出3415盒;安博诺计划销售2995盒,实际销售2600盒。 举报“材料三”,是安博维和安博诺在北京丰台医院、北京电力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这三家医院的销量统计情况,并分心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及高干科等科室单列。 举报“材料四”,是一张空白表格,为“处方医生信息表”,内容包括:医院名称、科室名称、医生姓名、医生在当前岗位的时间、该医生每月门诊量多少、“产出情况”(该医生每月的处方量)、“投入情况”(销售费用)、给高处方医生组织的活动情况。
借科研费用变相行贿 记者发现,举报“材料四”有“PMS”的注释。包括赛诺菲前医药代表在内的多位外资药企员工对记者解释,所谓PMS,即上市后临床监测,也可等同于“上市后临床监测费用”,或IV期临床费用。 赛诺菲公司对记者称,赛诺菲公司会对旗下药品开展IV期临床试验,参与试验的医院和医生可以因其付出的劳动而获得报酬。 赛诺菲公司同时介绍,“安博维”和“安博诺”在中国上市后,进行了三个IV期临床试验,这三项IV期临床试验的学术成果都已提交科学杂志,大部分已公开发表。 从时间上看,与举报材料吻合的有一项实验是:2006年-2008年,“厄贝沙坦在2型糖尿病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研究”。 记者查询了中国论文数据库,其中确有数篇医学论文,与“厄贝沙坦在2型糖尿病高血压伴微量白蛋白尿的研究”相关。但是无论是作者,还是作者所在的医院,均不在举报材料之内。 爆料人“培根”表示,此类虚假的“研究费”实质就是医生开药的“回扣”。 包括前赛诺菲员工在内的多位外资医药企业代表证实,以“研究费”或曰“病例观察费”名义,向医生输送利益的做法,非常普遍。其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各自公司的‘合规’要求”,但摆脱不了“商业贿赂”的嫌疑。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