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乐大山洼村村民告别“百年孤独”搬迁到新建的五图社区 ◎新家紧挨市驾考中心,村民纷纷打算开饭店和旅馆致富 大山洼村,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世外桃源”,但是这里的环境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优美,该村属于山岭薄地村,不便的交通和偏僻的地理位置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孩子上学、外出购物等都成了困扰村民的难题。建村160年来,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受苦受穷,搬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成为村民们最大的心愿。近日,随着昌乐县“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进行,大山洼村72户村民将整体搬进新建的五图社区。目前,村民们都忙着收拾新房准备搬家,不少村民早已打算好了挣钱的办法,从此以后,他们将在新家开始崭新的生活。 探访新居 村民都在新家忙活 大山洼村村民的新居位于昌乐县五图街道潍坊市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中心南侧。8月10日上午,记者赶到新建的五图社区,看到这里共有17栋崭新的居民楼,其中3栋是给大山洼村村民的,社区绿化也已完成。此次该村新居共有两种户型,一种是92平方米的小户型,一种是125平方米稍大些的户型。 大山洼村村民几乎都在新家里忙活着,有条件的正在装修,没条件的也在打扫。村民赵允福选了带阁楼的四楼,他告诉记者,当时抓阄的时候他是第一个选的,连考虑都没考虑就选了四楼,就为了有阁楼,可以存放些从老家拿来的物品,毕竟有些东西舍不得扔,而放在新家又不像样,放阁楼上最合适。 大山洼村第一书记贾有义告诉记者,他们村共有72户人家,231口人,村内土地多为丘陵、山地,属于山岭薄地村,不便的交通和偏僻的地理位置制约了村里的经济发展。随着昌乐县“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进行,县里决定将大山洼村全村搬迁至新规划的五图社区内。他们村是7月底发的钥匙,这两天正是村民最忙的时候。为了让村民们尽快入住,整体搬迁还规定,每户补贴灶台安置费1000元。新建的社区里不但有居民楼,还有两栋二层的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每户补贴灶台费300元,其中一栋老年公寓就是给大山洼村村民预留的,以后村民们上了年纪,可以直接入住不需要花一分钱,此次整体搬迁就有不少孤寡老人直接入住老年公寓。 走出大山瞅到商机 还没搬进新社区,就有村民瞅到了商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见到了今年66岁的村民刘明娥老人在居民楼前摆了一个冷饮销售点。由于社区里居民多,此时装修工人也多,她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净赚了20元钱。刘明娥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年龄大了,新房都是儿女们在忙活,她闲着没事就摆起了小摊,生意火得不得了。这比过去好多了,想做点生意都没地方去,全年就靠那么点庄稼,水都浇不上,全靠天吃饭。 大山洼村村支部书记陈学刚告诉记者,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受穷,他们渴望过上幸福的日子。村里决定整体搬迁的时候,他和村委的几个负责人还担心以后村民怎么挣钱过日子,但是他在走访时村民们就说,搬出去条件还能比大山里苦?话虽这么说,他还是为此感到担心,但实际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还没搬村民们就已经规划好了。 陈学刚指着社区北侧不远处的潍坊市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中心说:“这就是村民们的财神爷。”前不久他注意到,考试中心又开了个南门,紧挨着他们的新社区。来这考试就需要吃饭和住宿,村民们早就瞅好了,有的打算开饭店,以便广大考生用餐,还有的打算开旅馆,有的考生需要提前一天来熟悉场地,住宿的地方就少不了。过去出村进城都没有直达车,现在就算外出务工,交通也方便多了。总之一句话,这里的环境比大山洼村好得多,只要村民多动脑筋,日子肯定不愁。 村干部干起了物业 随着大山洼村整体搬迁工作的进行,新社区的物业公司也开始正常运转,为了节省开支,村里决定暂时由村干部们负责物业工作。村民王小云是该村计生主任,别看她还很年轻,但是因为长时间在大山里工作,对电脑还很陌生。但是新工作并没有难倒她,记者注意到,为了方便村民缴纳水电费,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水电费管理软件的操作程序。 王小云笑着告诉记者,过去村民缴纳水电费都是相关部门人员上门服务,直接缴现金,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些“高科技”,好在经过几天的操作,她现在已经开始适应了。“高科技”就是方便,只需要办张卡就能直接在电脑上操作了,而且可以随时缴纳,即便是夜间也可以,不像过去,如果没有及时缴电费,晚上就只能摸黑了。 村支部书记陈学刚除了忙活村里日常工作外,还主动承担了物业维修工作。陈学刚说,由于刚拿到钥匙,很多村民对于新房的配套设施还不会使用,遇到什么事情就打电话咨询。这几天他可真是累坏了,比如说自来水总阀门没开,有些村民就认为是没水等,好在都是些小问题,一说村民就懂。为了方便服务村民,他还专门建了一个“五图社区安置楼需协调事宜”的记录本,目前他已接到了30多个电话。现在物业工作刚刚起步,以后肯定还会有大量的工作,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村委建议以后也由村干部管理物业公司,这样方便管理,也能为村里节省一部分资金。 住楼房以前都不敢想 当天上午,记者在社区一栋楼房内见到了正在忙着和木工师傅们商讨装修事宜的村民于忠福。谈到将要搬进新房子时,于忠福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他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他们一家四口原先一直居住在大山洼村的老房子里。 “能住进这9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以前根本都不敢想。”伴着吵闹的电锯声和飞扬的木屑,于忠福一边同工人师傅们热火朝天地装修着自己的新居,一边神采奕奕地大声向记者诉说着心中的喜悦。 于忠福告诉记者,他们家之前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自己从山上搬石头盖的,一个不大的院落,四间破旧的小屋。大山洼村四面都是荒山,特别是朱红路修成之前,道路崎岖,加上洼地、坑地甚多,非常难走。若是遇见雨雪天气,道路就更加泥泞不堪。当时孩子还在读小学,每天一大早就要出发,经过一公里的山路,才能出村。因为这段山路太难走,两侧都是沟壑,所以孩子上下学他都要亲自接送才能安心。出村之后,孩子们还要赶八里路,才能到达五图小学。 “搬到新房后就方便多了,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忠福说,现在他的大女儿已经独立生活,13岁的小儿子还在上学,但是走一段很短的柏油马路就到学校了。如今,站在新房子里的于忠福想起曾经的“苦日子”,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村里人过上了舒适的新生活。 ◎前世今生 靠天吃饭的日子 10日上午10时许,记者沿昌乐县五图街道朱红路向北行至最高点,发现由此向东有一条长约1000米的石头路,这是通往五图街道大山洼村的唯一通道,靠近村子约500米的一段路两侧都是深达4米的沟壑,开车从此经过,令人胆战心惊。 据了解,窝在山沟沟里的大山洼村,是昌乐县唯一没有铺设水泥路的村庄,仅一条石头路蜿蜒通向朱红路,村民购买日常所需、接送孩子上学、外出打工等成为难题。该村距离最近的集市也有4公里,村民会骑摩托车、自行车的还好说,有些上了年纪的不会骑车,想赶集特别费劲。 掩映在大山深处的大山洼村,四面环山、树木叠翠,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这是一个源自老祖宗逃荒聚集而成的小山村,160年来,村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耕耘,靠天吃饭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走进大山洼村,一条南北走向,长约1000米、深约4米的深沟将这个只有72户,231口人,占地78.33亩的小山村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该村村支书陈学刚告诉记者,原来沟东和沟西无路可走,两边的村民串门都得绕很远的路,后来村民凑钱才将沟填平,修了一条土路。 走在大山洼村的石头路上,低矮、陈旧的老房子分列两旁,用白色石头垒成的墙似乎在向人讲述着岁月的沧桑。“村里大多数都是老房子,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根本就不用请泥瓦队,更不用买砖买石料,盖房子用的石料都是村民从附近山上开凿的,左邻右舍忙完生产队的活,晚上就互相帮着盖房子。那些红砖房子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建的,算是比较新的。”陈学刚告诉记者。 搬迁故事 听到搬迁消息,村民都不敢相信 “我们村大概是史上最容易搬迁的村庄了!”说起此次大山洼村整体搬迁,该村第一书记贾有义告诉记者,他们村四面环山,全部是山坡地,种点粮食也都是靠天吃饭,雨水好的年头就多收点,遇上干旱的时候,就得搭上种子、化肥,因为没法浇水。进村的小路崎岖不平,垫也垫不住,因为山上的水下来往往很大,一冲就能冲出些大沟。他们村还是全昌乐县唯一没有水泥路的村庄,仅有一条石子路蜿蜒通向朱红路,所以村民外出、孩子上学等都成问题。 贾有义告诉记者,全村的老少爷们都盼着有一天能搬出大山,但是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大家又不敢相信了。他记得今年6月份刚刚把全村整体搬迁的消息告诉村民时,他们都说不可能,谁会拿出那么多钱来给他们安置新房。直到村里准备和村民签订搬迁协议的时候,大家才相信了。为了让大家放心,村里还组织村民们对新房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对于搬迁,村里没有一个人不愿意。新楼房共四层,楼顶还有阁楼,离着市区也近,大家都希望尽快搬迁。选房签协议是7月底进行的,当时本来定的是早上6时开始签协议,但有些村民提前一个小时就在办公室门口等着了,这就说明了村民们打心眼儿里都很愿意搬迁。 住了半世纪的老屋,有点舍不得 “这两天村里都没人了,都去打扫新房子了!”上午11时许,记者在村里见到了正要准备午饭的刘大娘。只见她左手拿着两棵大葱,右手拿着镰刀,见到记者兴奋地说:“中午别走了,我给你们做大葱炒鸡蛋,葱都是自己种的,鸡蛋也是自家的鸡下的。” 刘大娘告诉记者,家里的新房都由儿女们给张罗,她自己年龄大去了也帮不上忙,只能在家里收拾收拾东西。虽然新房子她看着就喜欢,但心里也有些矛盾,毕竟她在老房子里已经住了50多年了,要走还真有点舍不得。等住进新房再想吃到这样的大葱炒鸡蛋可就不容易了,新社区里肯定不让种葱、养鸡。不过前几天村委的人说,她可以继续在老房子种菜养鸡,然后拿回家吃。 今年46岁的村民王香花也有着和刘大娘一样的想法。她养了6只羊,搬到新楼去这羊肯定也没法养了,她这几天正盘算着把羊卖了。对于以后的新生活,她表示会考虑做点小买卖,挣得不一定就比养羊少。 搬到新家后,想种地还可以回村里 离开了村子,以前的耕地怎么办呢?说起这个,村民于忠福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虽然搬了新家,但耕地还是村民自己的,以后他可以每天骑着自行车回村种地。不过说起田地,于忠福说,村子周围都是山岭和沟壑,他家里一亩多地都在山岭上,水源通不上去,地也浇不上,庄稼全靠雨水来灌溉,如果遇到雨水少的年头,庄稼能全部枯死。山路也不好走,尤其是阴雨天或雪天,根本没法走,有一年他上山干活,险些滚到山沟里。 于忠福说,他们家还算好的,有的村民种植了桃子等作物,遇上雨季,果子运不出来,村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果子烂在地里。就算运出去了,成本也会提高,别人卖一毛钱一斤,他们就要卖一毛多一斤,根本没有竞争力,结果就只有赔本。 “如果不种地,就是外出打工,但是出都出不去!”于忠福说,最近两年情况已有好转,村西侧通朱红路,村民们可以步行出村坐车到城里,但回来稍晚点就没车了,而且由于交通不便,村民挣点钱全“扔路上”了。现在好了,搬到新房,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地也保留着,村里还留出几间房子专门盛放工具,想种地直接回村就可以了。
恨不能快点搬,买东西就不用愁了 上午11时许,记者走进村民于忠义家,于忠义正在家收拾东西准备搬家。记者看到,准备搬到新家去的电视机、床、桌椅板凳等物件已被他擦得锃亮,衣物和零散器皿也已经打好了包。“俺家就两口人,所以要了套老年公寓。庄户人搬家东西多,所以就先收拾着,电视、桌柜啥的都是要搬到新家去继续用的,就先擦干净,像墙上挂着的破笊篱和那几个断了把的箅子就不要了。”今年57岁的于忠义说。 谈论起即将入住的新家,于忠义的脸上难掩喜悦。他告诉记者,他们村连条水泥路也没有,仅有一条石头路通向朱红路,村民们平时想外出买点东西都是个难事儿。就说日常赶集,最近的集距离村子也有八里路,每次赶集,村民们得骑摩托车或自行车,而且有车的还好说,有些年龄大的,连自行车都不会骑或者没车骑,赶趟集就费了劲。“恨不能快点搬过去,出趟门也方便,最起码不用愁买东西了。”于忠义开心地告诉记者。
走进 新生活
告别 老院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