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人文02版:大家论语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有多少孩子能找回自己的童年
天山武林大会:一个浪漫神话的破灭□韩浩月
“敲字如飞”的时代应给汉字书写一席之地
但愿“灵魂讣告”引出喜剧结局
2013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多少孩子能找回自己的童年



  □杨阳

  一次偶然,我读到古蓼耕夫博主收藏的一篇美文,题为《天才》。作者刘万里。读后久久不忘,颇有感触。这篇小小说选材于现实生活,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幽默讽刺的笔调,反映了当今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的童年这一令人忧思的社会现实。
  作品中孩子是个“天才”,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考上北京某名牌大学,都是很优秀的成绩。理想得以实现,可孩子当拿到大学通知书后,就是“傻笑半天”,以后的状况就是经常“发呆”。什么事也提不起他的精神,都说“没意思”。后来母亲见他有点不对头,四处咨询心理专家和看医生,才知道孩子得了“考试综合症”。
  孩子就是不能进入常人的生活秩序中,母亲想来想去,只能用那些“标准化试题”方式试着和孩子沟通与对话:你今天想吃啥?A包子;B米饭;C面条;D稀饭。没想到孩子立马接过纸条,突然来了精神,他在“B米饭”后边打了一个“√”。母亲用这种方式,与自己孩子“说话”还真的管用了。后来母亲又担心起来。开学报到的日子快到了,孩子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家以后如何是好?母亲就此失眠了。第二天,孩子把房间翻得很乱,把床都掀了起来。母亲问:“孩子,你在找啥?”母亲见孩子没反应,她立即在纸上写道:“论述题:你在找啥?”孩子在纸上写道:“我做了一个梦,他们都在找童年,我不知道童年是啥东西,我醒来后就找童年。”母亲眼里有泪,转身悄悄擦了。
  似乎是个悲剧。这位“天才”十几年只是一味地学习,没有大自然,没有自由,也没有自己的东西。孩子没有童年,是因为大人世界有着好多“不准”:不准看电视,不准玩游戏,不准到野外,不准下河,不准爬山……只准看书,只准写作业,只准上课,只准到辅导班。精致的家庭,精心的父母,却没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也就没有为社会培养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精英来。
  文章结尾写身为教师的母亲流泪了,委婉含蓄地告诉读者该认真反思“应试教育”了。本来这个故事应当是个人间喜剧:孩子考上自己或父母理想的大学,应当皆大欢喜,应是举家欢庆,杯满酒香的时刻。可是作者笔锋逆转,挖掘内涵,写出所谓一个个“天才”背后,蕴含的“成人成才”危机深远命题。我们不得不想:看似荒诞不羁的故事,却能在生活中找到惊人的真实性。世人荒诞在于:第一名只有一个,优秀也就那么几个,可我们每个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考第一。我们的“育人观”有没有问题?“成才标准”是不是过于单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只在“术”上下功夫?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世上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他们还在第一的奔跑路上……家长知道,老师知道,社会上的人更知道。可是,家长不理会;老师不理会;社会似乎也不理会……
  我们不禁要问:现实中那些尚未成为“天才”,或正在成为“天才”的孩子,你们还需要寻找自己童年的梦吗?“救救孩子!”鲁迅早就针对国民,发出了百年前的呐喊。百年后,我们的教育问题,仍然是孩子成人问题。现在孩子会患上“考试综合症”,家长也可能会患上“求才综合症”的。长期以往,社会也会患病的,若是教育不再改良的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