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人文03版:蓦然回首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就这样成了一名大学生
2013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这样成了一名大学生
  1957年,马鑫取得的大学毕业文凭。



  在旧社会,由于条件有限,我只上了三年私塾和四年小学。1948年9月家乡济宁汶上县解放后,喜欢上学的我到县城完成了初中学业,后来我又考上了曲阜师范学校。1953年8月,我进入了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深造,就这样我成为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潍坊教学。

解放后成为师范生
   1947年,母亲不幸去世。1948年9月,汶上县解放。在县城有了初中,当时新社会鼓励上学。县城初中设有普通班和师范班,普通班和师范班都学习语文、数学等公共科目,普通班学习英语科目,师范班不学英语科目改学教育学科目。普通班需要交纳学费,而师范班不需要交纳学费还提供伙食,但是师范班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初小当老师,普通班学生可以继续升学。
  1948年10月,我考上了汶上初中师范班。好几年不上学,重新回到学校,我非常高兴。当时学校里的课本不够用,需要自己借某些科目的课本。我没有数学课本,我打听到我们村有个人在外地教书,他有数学课本。我一路小跑了四十多里路找到了他,借到数学课本后,又一路小跑回到了学校。虽然我在家自学过高小课程,但是数学这个科目没有老师讲解,靠自学有时候收获小,我的数学科目是弱项。
  当时30岁左右的郭敬轩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他上课声音洪亮,讲解例题时也很仔细。我做练习题时,有不会的地方就向郭老师请教。那时候,假期分为四个假期,除了现在的暑假和寒假外,还有麦假(割麦时放一周假)和秋假(掰玉米时放两周假)。1949年麦假时,我在田野里割麦也带着数学课本,割麦休息时我就看书。麦假结束返校,我拿着数学演草本把做的数学题给郭老师看,郭老师进行了批改,他鼓励我好好学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1951年2月,我考上了曲阜师范学校,这个学校培养高小教师,毕业后到高小教学。在学校里不用交纳学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助学金。我申请了助学金,每月给我1.5元的补助。1953年2月,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要求,在济南师范学校成立了中学教师培训班,需要从各地师范学校选拔二百多名师范毕业生进行培训,毕业后将被分配到初中任教。我有幸被选拔到济南师范学校进行半年培训,当时我进入了语文班学习。培训期间,继续有助学金补助,而且补助的数额提高了,我每月的助学金补贴是9元。
  1953年8月,培训班结束后,毕业生一部分到学校里任教,一部分被保送到山东师范学院(现在的山东师范大学)继续深造。被分配任教的毕业生,有的到了各地初中任教,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到了荣校(培训残疾军人)任教。我被保送到了山东师范学院,8月28日我到学院报到后,学院进行了考试,我被分到了历史系。
  在大学里,家庭困难的学生依然可以申请助学金,每月我有3元的助学金补贴。由于我家庭困难,冬季时学校里还发给我了棉袄、棉裤和棉帽子。1957年8月28日,我从山东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潍坊工作。我感谢共产党,感谢新社会。家乡汶上县解放后,我才开始一步步地接受正规教育,直到大学毕业。

  本版撰稿:石木  口述:马鑫
  马鑫,1931年出生,祖籍济宁市汶上县,现居潍城区。1957年参加工作,曾在潍坊二中、潍坊七中等校任教,1991年退休,中学高级教师。业余爱好写作、书法,曾是新闻出版报特约通讯员。

受过三年私塾教育
  1931年,我出生在济宁汶上县的一个村庄,我的生日阴历是八月初十,阳历是九月二十二日。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除了父母我家里还有爷爷奶奶、一个姐姐。旧社会农民光靠种田,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我的父亲除了种田外,他还跟邻村的一位老石匠,学会了铲石磨的手艺。现在年轻人可能对石磨的印象不深刻,但是在电器化出现之前,石磨是农村传统的粉碎工具。农村基本上每家都有一盘石磨,石磨用来粉碎粮食、食物等,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
  农闲时,父亲就离开家到外乡给别人家铲石磨,一般出去待一个月左右才回家,最远能出去50多里路。当时给农户铲石磨一般不给钱,铲好一盘石磨给10斤小麦或玉米等粮食,粮食集中后父亲会到当地的集市上,把粮食卖了兑换成钱补贴家用。由于父亲能铲石磨赚钱补贴家用,我的家庭相对宽裕些。
  那时候,孩子上学都是读私塾。私塾都是农村有点文化的人自己办的学校。6岁时,我到了本村60岁左右的二大爷马群忠的私塾里读书。当时读私塾不是交学费,而是按照日期交纳给教书先生粮食。当时读私塾条件很艰苦,春夏秋季时我们就在二大爷家的一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读书。冬天冷时,我们就到地窖里读书。地窖就是挖的一个土坑,深度有两米左右,上面有个口,我们踩着梯子下去。地窖除了留个口透阳光,其它部分覆盖起来保暖。
  在地窖里读书虽然暖和点,但是地窖里的光线比较暗,好在当时的课本是印刷的大毛笔字,字的大小有小枣子那么大。私塾里有七八个孩子读书,年龄小的六七岁,年龄大的十来岁。私塾里教授的课程,是《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大家读书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教书先生我们不称呼老师,我们直接按本村辈分称呼大爷或是爷爷等。在私塾里读书,刚开始老师不讲解课文意思,只强调阅读和死记硬背。
  在私塾里读书,由于课文都有韵律,背诵起来有点唱的感觉。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私塾上课描写得很精彩。我上了三年私塾,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等内容。在私塾里读书,学生都很规矩,一上课都认真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如果谁老是背不过课文的话,将被老师进行体罚。那时候,私塾先生打学生,家长们没有什么任何意见,都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

四年初小辍学打工
  1941年,我去了村里的新式学校读书。当时小学分为初级小学(简称初小)和高级小学(简称高小),初小一般是四年制,高小是两年制。一般每个村都设有初级小学,只有比较大的中心村庄才设有高级小学。当时在新式学校里读书被称为读洋学,新式学校里不像私塾那样只学古文,新式学校里开始分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等科目。我们村的初级小学,只有三十多个孩子,只有一名教师上课。
  初级小学虽然比私塾成规模,但是是复式教学。复试教学就是各个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给一个年级讲课,让其它年级学生做作业或复习。当时上课不像现在这样严格,夏天农忙季节,很多学生就在家帮助家长干活,不到学校里上课。
  我们村只有初小没有高小,我初小毕业后,就辍学在家跟着父母干活。当时农村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识几个字有点文化不是睁眼瞎就行。没有机会上学,我只好借村里上过高小学生的课本在家自学。我在家也跟着父亲学习铲石磨,我还跟着父亲到外乡干过铲石磨的活儿。
  那时候,很多村里都有庙,庙里有和尚。白天我跟父亲干完活后,就到庙里借宿。由于我父亲农闲时就到外乡铲石磨,跟庙里的和尚都比较熟悉了,我们晚上留宿时,自己带着铺盖,庙里的师傅给我们提供热水喝。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