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世纪40年代初,中国科学家在湖北与四川交界处的大山深处发现“神树”,后经鉴定确认,这是此前被认为在世界上早已绝迹的古老稀有树种----水杉。就是这在中学课本上被称为植物王国“活化石”的水杉,在临朐县五井镇嵩山林场一处山谷里就隐藏着一大片,它是从远古“穿越”而来,还是外地“移民”?8月6日,记者前往探访发现,这片江北地区罕见的“热带雨林”足有近百亩,因为隐藏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因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多年来不为外人所知。 逶迤山路间,寻觅水杉林 8月6日中午1时许,记者一行从临朐县五井镇政府驻地出发,沿着山路一路前行,开始了水杉林探幽之旅。 一路上,风光无限好,山路边有成片的佛手瓜。绿绿的佛手瓜在架子上悬垂着,有点像梨子,也有点像紧握的拳头,看起来煞是可爱。佛手瓜的架子立得很高,人可以在架下的荫凉里自由地走动。随行的五井镇宣传委员李昌敬解释说,佛手瓜是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这个时候正是佛手瓜成熟的季节,成熟后的佛手瓜主要销往外地。别看佛手瓜小小的个头,营养价值可高哩!”李昌敬笑着跟记者说。 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半个多小时后,记者到达了临朐县嵩山林场崔木林区。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前往水杉林所在道路狭窄且高低不平,汽车根本无法通行。于是,记者将车停放在崔木林区办公地点外一处平地上,开始徒步行进。 当天中午,毒辣的太阳把人的脸晒得火辣辣的疼,汗水打湿了衣服,脚下的步子也变得沉重。但是,一想到有些神秘色彩的水杉林还在前面等着记者,浑身仿佛重新注满了力气。上山的道路是自然形成的沙石路,由于最近雨水较多,好些地方已经被冲出了一道道的沟壑,踩在脚底下软绵绵的。路两旁生长着茂盛的蕨类植物,还有黑松、国槐等树木,有的由于年岁久远加上雨水吹刷,好些树木的根都裸露在外面。路边的石头由于长久被水冲刷,长满了细密的青苔,走近后,你会发现,山路边石壁上不断有水滴渗出。 在崎岖的山路上徒步前行了近1个小时后,远远看到了水杉!原本从一些资料片中已经领略过水杉之美,但真正亲眼看到后,却更加震撼。只见所有的树冠都呈宝塔的样式,仿佛是用尺子描画出来的锐角朝上的三角状的几何图形,一棵棵次第排开,错落有致,极具观赏性。水杉树笔直的树干直插云天,绝无旁逸斜出。树干根部各自都隔着一段距离,但是,顶端的绿色枝干却互相碰触着。 晴翠轩邈上,林风自清幽 进入幽深的水杉林,一排排一行行纵横有序的水杉树,傲然屹立,坚韧而不拔,蔽日遮天,直刺云端。昏暗的光线从重重叠叠、虬枝蟠曲的枝丫中洒下斑斑点点而细碎的光影,使水杉林显得十分静谧。徜徉在水杉林中,第一感受就是凉爽,水杉树用它高大的身躯和繁茂的树叶,撑起了一把把遮天蔽日的遮阳伞,给人带来了绿荫下的习习凉风和清爽。“现在水杉林里的温度,大概比外界低10℃左右,在这里面,比平时开着空调还舒服,因为这是天然的凉爽风。”李昌敬说。 抬头仰望,水杉树有二三十米高,一些稍粗点的水杉树,一个身高一米八多的棒小伙子伸开双臂还合抱不过来。水杉树树身笔直,表皮光滑,不像有些树木疙疙瘩瘩的。与其它杉树叶子要么像刀、要么像剑且手感坚硬不同,拿起一片水杉叶子,触感非常柔软,呈淡绿色线形的模样,有点像合欢的树叶,十分惹人怜爱。 之所以被命名为水杉,是否和水有着不解之缘呢?李昌敬笑着告诉记者,水杉是南方热带、亚热带树种,性喜湿润,必须要在水分充足的地方才能成活,并且对气候要求非常高。“这片水杉林的生长位置,处于两座高山之间的山谷中,山谷内形成了类似热带、亚热带那种四季温暖湿润的独特的小气候,冬暖夏凉,空气中水分含量高,所以才给水杉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当年选择在这里种植水杉树的原因。”李昌敬说。 顺着李昌敬的指引,记者发现了一条潺潺的小溪,顺着小溪前行,一个方形水潭映入眼帘。水潭内水质清澈,底部有着嫩绿的水草,小鱼、小虾在池水中自由游动。 李昌敬告诉记者,这些溪水都是没有污染的山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记者试着将手放进水潭中,顿感清凉无比,掬起一把潭水啜饮,水质甘甜,让人神清气爽。 水清流日影,恍若入桃源 由于水分充足,所以水杉林中土壤湿润,赤脚踩在上面,从脚底传来丝丝凉意。地面上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草木,其中,长势最茂盛的是一种当地人称竹叶草的野草。竹叶草叶茎细长柔软,颜色青翠,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在草叶上,仿佛给叶子镶上了金灿灿的饰品。而茂盛的竹叶草聚集在一起,犹如一张绿色的地毯,莹莹可爱。 除了茂盛的草木,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也将林中点缀得更加多彩。白色的野菊花、紫色的荆花、黄色的萱草……各种各样的颜色,把这一片绿色的林海,点缀得更加美丽。花草树木的芬芳将各色美丽的蝴蝶吸引过来。浩瀚的林海,美丽的野花,成群的彩蝶翩翩起舞,让人不禁流连忘返。 有了美丽的画面,怎么能没有音乐呢?如果说神秘的水杉林是一幅绝美的天然画卷的话,那么,蝉鸣声、水流声、风声组成的交响乐,就是这幅画卷中最和谐的伴奏。在喧闹的城市里,蝉鸣经常惹人烦躁,但是在这片林海里,蝉鸣声却仿佛一种最和谐的伴乐,给水杉树增添了无限活力。配上潺潺的水流声,让人身心放松,不禁陶醉其中。 “最好的季节是在夏天,绿莹莹的水杉,清澈的溪水,来到这里令人心旷神怡;等到了秋天,水杉的叶子就会变成红色,那个时候,整个林子仿佛红色的海洋,别有一番韵味。”李昌敬说。
藏在深山中,鲜为世人识 李昌敬告诉记者,这片江北地区罕见的“热带雨林”因为隐藏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多年来不为外人所知。近几年,随着嵩山景区旅游开发脚步的逼近和“好事”驴友的宣传,水杉林名气才逐渐外露,吸引了一些市民来这里休闲游玩。因为地处深山,位置过于偏僻,加上没有可供车辆通行的道路,这片水杉林还是清凉静谧的“世外桃源”。 在林中漫步,我们巧遇了前来游玩的张伟。张伟告诉记者,他是嵩山脚下崔木村的村民,现在在外地打工,小的时候他经常跑到林中玩,现在年龄大了事情多了,但是也会尽量抽时间来这里放松一下。“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山上抓野兔打野鸡,现在,每当心里压力大,在外面生活累的时候,就特别想到这片林子里放松一下。”张伟笑着说。 下山的途中,一位来自寿光的刘姓游客向记者问路。攀谈得知,他是听朋友说起嵩山西南一处山谷中藏着一片“热带雨林”,当时便十分向往,近日终于有时间特意赶来寻幽。“现在像这种地方太少了,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休息放松一下,应该挺不错的。”刘先生说。 水杉林的清凉静谧,给久居城市的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放松,成为了市民放松休闲的选择。在这片静谧的林海中,闲看花开花落,聆听水杉低吟,乐时与蝉鸣作和,忧时觅清凉地休憩。水杉林,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满足与放松。
买来南方树种试种成功 现年80岁的沈万涛曾经是临朐县嵩山林场崔木林区的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说,1958年临朐县设立了4个林场,分别是嵩山林场、苍山林场、桥头林场和北崖寺林场。刚成立林场时,他在北崖寺林场工作。1971年,他调到嵩山林场,当时主要负责崔木林区的工作。“我调到崔木林区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在嵩山整地的事情了。”沈万涛说。 “1972年开始下手整地,当时的工人都是我去附近的村里雇的,他们的工资也都是由我开的。”沈万涛说,1972年春天,他们一边整地一边栽植竹子,但是后来,这些竹子都没有成活。1972年秋天,崔木林区一个叫王信增的林业技术员去南方学习,在看到南方的水杉后很感兴趣,考虑到崔木林区一些地方常年有水,应该很适合种植水杉。回到林区后,王信增向沈万涛说起了试种水杉的事情,沈万涛也非常感兴趣,眼看着栽植的竹子都没有发芽,俩人便商量着次年开始种植水杉。 “水杉是南方树种,当时还没有在北方试种过,我们也是抱着丰富嵩山林场树种的想法想种种试试。”沈万涛说,1973年春天,他们买来了水杉树苗,当时的树苗仅有二三十厘米高。运来树苗后,沈万涛便组织人上山栽植水杉,当年春天,就把全部的水杉树苗都栽植上了。 沈万涛回忆说,当时的崔木林区是一片荒坡,栽植水杉时工人们都很辛苦。“整地的时候工人们白天干完了活,晚上继续干,附近的村民忙到半夜回家睡觉,离家远的工人和林区的工作人员就在山上搭帐篷睡。”沈万涛说,整地时需要的农民工具比较多,工人们除了干活外,晚上还要值班看工具,整地和栽树一共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 “水杉的生长必须有水,只要保持水分,栽上后几乎不用管理。”沈万涛说,1982年,他调到了桥头林场工作,当时他离开嵩山林场崔木林区时,山上的水杉已经长到了六七米高。 1992年退休后,沈万涛曾经多次到嵩山林场崔木林区看过当年他负责栽植的水杉林,看到成片的水杉生长得很好,他觉得很欣慰。 扛着铁锨镢头上山整地 59岁的王学胜是五井镇崔木村一名普通农民,8月6日下午记者遇到他时,他扛着镢头正准备上坡干活。说起当年水杉林栽植的情景时,王学胜满脸兴奋地说:“当年,山上栽树时,我也去干过活,我当时主要是负责整地。” 王学胜说,在嵩山上栽树要费很大劲,首先要整地,整座山呈斜坡状,为了让整片树林看起来比较整齐,栽树前要先进行整地。当时王学胜和他的工友们先把山上的砂石挖出来,然后就地用这些砂石垒成地堰子,再把挖出来的土进行回填,“挖出的土不够用的,我们就去别的地方从石头缝里往外抠土,然后用篮子挎,用小推车推,积攒在一起将挖出石头的大坑填起来,在大山里整出了一块块梯田。”王学胜说,他记得当年要栽植水杉林时,光整地就整了一年多时间,整地的铁锨、铁铲等工具都是村民从家自带的。 王学胜回忆说,他在山上整地时才18岁,山上有二三十人,大多数是崔木村的村民。“当时还给我们发工资,一天大约能挣一块二毛五分钱。”王学胜说,如今看到这片水杉林长得这么好,这几年还有不少外地人慕名来玩,想起当年自己曾为栽树出过一把力,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现年70岁的赵东贵当时是崔木村的负责人,山上开始整地时,他负责联系村里的村民去山上干活。“当年村民都愿意去山上干活,干一天不是白干,都有工钱,一个壮劳力平均一天能挣一块五毛钱,挣的多的能挣到三四块钱,在那个年代,一天能挣三四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赵东贵说,他记得在山上整地时是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他从村里找了20多个人去山上干活,干一段时间就给结一段时间的工钱,林场从来没有拖欠过村民的工钱。
栽水杉一天能挣四五块钱 “我整地的时候没去,但是栽水杉树的时候我去了。”赵东贵说,当时除了处理村里的公事,空余时间他就去山上栽树。他说,当时村民们都是从山下带着树苗往山上走。他记得当时的树苗还没有半米高,一个人一次可以拿十几棵。那时候村里人都没有见过水杉树苗,只知道这些树苗是从南方运过来的,村民对待树苗也是倍加小心,格外珍贵,带着树苗上山时,宁愿磕着自己,也不能碰着树苗。 63岁的崔木村村民赵东兴当年也上山栽过水杉树,“当时没见过这种树苗,觉得很稀奇,干活的时候很小心,生怕弄坏了树苗。”赵东兴说,栽树时,先把树苗放到已经挖好的土坑里,然后填土,再用水桶从附近山溪提水浇树,等水渗下去后,再填土,然后用脚把树苗踩实。赵东兴说,当时的工钱是按照栽树的数量来算的,一天下来一般能栽十几棵水杉树,不少村民为了多栽树、多挣钱,中午都不舍得休息,都是从家带饭在山上吃,吃完了抽袋烟就继续干活。 “我整地、栽树都去了,整地一天挣两三块钱,栽树时,多栽多种,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四五块钱。”现年78岁的崔木村村民杨玉西说。
曾将水杉移栽但没有存活 现年46岁的白化民是临朐县嵩山林场崔木林区主任。1985年,18岁的他分配到嵩山林场工作。2006年,他被派到嵩山林场的崔木林区从事护林工作。他告诉记者,水杉林现有面积近百亩,3500余株。现在这片水杉林平均树高24米,最高的一株32.5米。 白化民说,水杉林是沿嵩山林场西南一道山谷的走向栽植的,分布在约有4里路长的山谷的南北两侧。山的南侧是当地人称为“哑巴溜子”的一道山岭,山的北侧是当地人称为“后峪”的一道山岭,而整个山谷在当地被称为“大涝场”。“‘大涝场’一年四季都不缺水,即使大旱的年份,山谷里的石头缝里也往外渗水,水杉是热带、亚热带树种,性喜湿润,而这里又不缺水,估计这就是水杉能在这里成活的重要原因。”白化民说。 白化民向记者介绍说,在山谷外侧,仅挨着“大涝场”的,是当地人称为“小涝场”的一道山谷,上世纪70年代初也曾在“小涝场”里栽植了不少水杉树,但是大多数水杉都没有成活下来,目前仅成活了几棵水杉,可能是“小涝场”的局部小气候不能适应水杉的生长需求。 白化民还告诉记者,前些年,有关部门曾经将这里的部分水杉树试着移植到山外去种植,但是移出去的几棵水杉全都死了,没有一棵成活下来的,后来也就没有人再来移植水杉了,因此在一些人眼里,这片长在嵩山深处的、江北地区罕见的“热带雨林”也就越发的神秘了。
◎ 相 关 链 接 植物“活化石”水杉 水杉,杉科水杉属现存唯一树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已经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物种因气候变冷而全部灭绝。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奇珍。 1943年,植物学家王战教授在四川与湖北交界处的磨刀溪发现了三棵从未见到过的“神树”,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33米,胸围2米。当时谁也不认识它,甚至不知道它应该属于哪一属,哪一科。一直到1946年,由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和树木学家郑万钧共同研究,才证实它就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就单独添进了一个水杉属水杉种。 而在此前,科学家只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的地层中发现过它的化石,自从在中国发现仍然生存的水杉以后,曾引起世界的震动,被视为植物学界的重大发现,后作为绿化树种加以栽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