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姜泊村坐落在昌邑市卜庄镇西北部潍河古道东岸,清末民初,居住在该村的姜姓村民精于经商,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人家。姜姓先人们陆续建造了多处砖木结构的“三面青”民居建筑群,至今仍有49处基本保存完整。这些民居代表了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村镇的成长、发展历史。这些民居布局俨然,古朴文雅,彰显着中国北方农村古老民居建筑的巅峰成就,是研究清末民初农村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不可多得的民居建筑群落。 7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在昌邑市卜庄镇宣传委员韩萍萍的指引下,记者赶赴姜泊村。据了解,该村有49处清末民初古民居建筑。 来到姜泊村著名的“十字”大道,在位于西北角位置,一座两层碉楼式四合院映入记者的眼帘。进入院中,早已等候多时的66岁的姜泊村会计姜言臻带领记者进入了这座神秘的四合院。踏上院门口的青石板台阶,推开近十厘米厚的红松木大门,姜言臻向记者介绍道,这些设施都是百分百的原貌原样。这座被人们称作北楼的古建筑,是姜泊村老宅中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走进堂屋,一股陈年的木质味道扑鼻而来,夹杂着阵阵凉意。“这是房子墙壁采用老砖,且厚度达50厘米带来的好处,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姜言臻对记者说。 据姜言臻介绍,这座民居当时所用的洋灰、洋瓦、铁皮、玻璃等材料,在当时当地是没有的,都是房子主人自青岛从外国人那里购买的。和姜泊村其它民居房顶两面斜坡不同,这座号称北楼的四合院建筑除了北面正房是坡式屋顶外,其余三面楼房皆为平顶,上面还有垛口,门窗都有厚厚的铁皮包裹。据姜言臻讲,这是当时时逢战乱年代,房屋主人从防御功能角度所做的独具匠心的设计,加之上下两层的建筑结构,在当时的昌邑是非常罕见的,显然是借鉴了当时一些大城市富贾人家的住房建筑及设计经验。 在49处古民居中,有31处集中在村子中心,18处在村周围。建筑风格大都是北屋五间为正房,配有偏房,大门在东南角,朝向或东或南,处八卦方位中“巽”位,厕所在西南角处“坤”位。北屋东西山墙和北墙用清朝和民国初期当地烧制的青砖垒成,屋山山顶或园或两面坡,顶部用九层或十一层磨砖镶嵌,房屋四角饰有砖雕吉祥图案和猫头。南墙青砖坐窗,门边窗边镶有砖柱,窗顶用青砖发碹,房上装有镂空花瓶状的烟筒。这种建筑就是民间俗称的“三面青”。 碉楼式四合院小洋楼气度不凡 49处老宅子见证“五大功”兴盛 姜泊村位于潍河古道东岸,地势低洼。早年间,每逢汛期,村落周围积水成片,村因近水而得名。始称泊(bó)子,原义是船只可以停靠的地方。泊子在宋代中叶定名时,国、金、胡、阎等姓在此居住。宋末,潍河西岸柳疃镇长胡同姜姓迁居过来。姜姓繁衍兴旺,年增户盛,又称姜家泊子,后省称姜泊。因“泊”有两种读音,也读作(pō)。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把姜泊(pō)叫成姜泊(bó)了。但人们还是习惯性的叫姜泊(pō)。 姜氏家族是昌邑望族,“五大功”是姜泊姜氏十九世祖姜濯、姜汶、姜汝、姜治、姜汾兄弟五人经营的功盛、功茂、功裕、功增、功泰五个商业字号的统称,以经营烧锅、油坊及百货起家,后转而从事丝绸业、金融业,家道益丰,成为工商业之翘楚。其分号遍及东北、西北、北京及省内各大中城市,足迹可达半个中国,为以昌邑丝绸为代表的中国茧绸业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大功”投资生意,买卖兴隆,打响了姜氏工商业的字号。发达之后,他们在姜泊村纷纷修建住宅,兴盛一时。民国初年,姜汾的孙子姜其琇经营着柳疃丝绸、化工染料、烧锅(酿酒)等多种商务,资本雄厚,在山东商业界属佼佼者。他和儿子姜言涛走南奔北,见多识广,在建造宅院时用尽了心思。姜泊民居群大都是“五大功”商业集团的故宅。这些老宅年代久远的一二百年,近的也有八十多年,是国内罕有的昌邑丝绸老字号建筑群,也是清末民初山东民居的典型代表。 几世同堂北楼曾是赏心乐事院 采访过程中,一位驼背的老者来到了北楼,姜言臻跟记者说,这次来了“正头香主”了。经介绍,来者是69岁的北楼主人的后人姜亦速。除了佝偻的背部,记者看不出面前的老者已年近七旬。提起往事,姜亦速打开话匣子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干脆,仿佛往事在此刻都历历在目了。 “这栋房子和我们村里三年前刚去世的姜亦古同岁,要是他还活着的话,得有87岁了。”姜亦速打开了话匣子。姜亦速是“五大功”之一功泰号的后人,他说,上辈是经商发的家,爷爷姜其琇和父亲姜言涛常年在外地经营生意,见识了那个年代其它多个城市的建筑样式,因此设计房子时“融会贯通”了多地特色。1926年,姜家前辈们开始在姜泊村的大十字路口西北夹角处筹建北楼(相对于后来建设的南楼而言),当时,大工一天工钱2个大洋,小工1块半,用砖10万块,耗资数万银元,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建成了在昌邑独一无二的小洋楼。楼房风格保持了当地传统民居特色,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融合了南方碉楼和雕镂的精华部分,整座建筑洋洋大气,独具风骚。 据姜亦速介绍,这座民居格局是二层四合院,南北各五间,东西各四间,双层共36间。楼房地基深厚,有20多层砖厚的砖混基础埋在地下。地上有0.6米的砖混结构水泥抹灰台子,台子上有防潮石条,石条上外部全部采用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内里用大墼,砖与墼之间有方形丁石相连,房子墙厚0.5米,采用当地传统方法建筑,冬暖夏凉。 正房的二楼处还设计了露台,走廊、栏杆、花窗相映成趣,显得古朴典雅。北楼正房单独有供人出入的厅堂,而东南西三处厢房则共用一处安设在西厢房与南厢房交汇处的台阶,台阶是那种厚达15厘米左右、宽度30厘米的青石板材料。大门上雕刻着“忠厚传家远、史书继世长”的对联,显然是借鉴了南方碉楼、雕镂的建筑特色。 北楼的大门在“巽”位,朝南开。门两旁有专为女性制作的青石上马磴。南屋一层西边房间置有大型锅灶。西屋一层南边房间是男女厕所。据姜亦速介绍,爷爷姜其琇生育3男5女。筹建北楼时父亲姜言涛已30多岁,由于在那个年代不兴分家,所以一家数十口人住在一起。建这样大的房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大家人能够在一起住的开,实现“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美好向往。楼房建好以后,长辈们住在北屋正房,子女住东南西厢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