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人文07版:昌邑姜泊老宅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白手起家,五大功名震商界
2013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手起家,五大功名震商界
  姜泊老宅的每一处细节,都显示了当年建造者的费心铺排。
  历经上百年岁月,门上的纹饰依旧清晰。




  如此富甲一方的姜家是如何发迹的?说起渊源,堪称一部精彩的青春励志剧。据姜亦速介绍,其祖上姜入孝、姜入顺兄弟二人因年幼父母双亡,生活潦倒,十几岁便被迫闯关东,历尽千辛万苦,靠打工攒下的辛苦钱做起了小买卖,后来又开当铺、酿烧酒,生意越做越大,完成了家族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为“五大功”后期的商业辉煌奠定了基础。经过儿孙们的努力,发展到民国时期,“五大功”已经成为山东民族工商业界的翘楚。

兄弟俩背井离乡闯关东
  据“五大功”功泰一支的后人姜亦速介绍,其祖上姜入孝、姜入顺兄弟二人由于父母早早过世,在姜泊村的生活难以为继。“以前听家中老人讲,祖上二人在村里时没有田地,吃饭全靠村里人接济,逢年过节就去村中的富人家要饭吃。”姜亦速告诉记者。
  那个年代,昌邑人有闯关东、下南洋的习惯,年少的姜入孝、姜入顺兄弟选择了闯关东。时年哥哥15岁,弟弟9岁。在离开姜泊村到东北去的那年春节,年三十下午兄弟俩从村里的有钱人家讨来了大半瓢高粱米,高高兴兴地到村中的碾坊想将高粱米舂成面,准备做成糊糊当年夜饭。可因为舂高粱米后留下的红色渣子影响到了有钱人家后期做年糕(会将年糕染色),兄弟二人被作为不受欢迎的村民赶出了姜泊村。
  姜亦速说,祖上离开姜泊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打狗棍,另一样是要饭的筐子。那个年代,穷人出门全靠脚板,二人一路步行向北方走去。走进河北地界,弟弟入顺在一片蔴地边上方便,还险些被当地人揍一顿,原因是排泄物会滋生屎壳郎,长成的屎壳郎碰到蔴杆,蔴杆就会长疤,生疤的蔴在收获时就会在质量方面受影响。“人熊了,拉屎都找不到地方。”姜亦速说,这是祖上当时留下的话。
  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兄弟二人来到了黑龙江省一个叫三棵树的地方,给当地一家地主喂猪、打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东家因为兄弟二人年纪小,出力不出活,就准备辞退他们。“当时人家已经将工钱都结算完了,二人带着可怜的几个铜板离开了三棵树。”姜亦速说,中午时分,兄弟二人走出了十几里地,哥哥姜入孝突然想起临走前忘记了喂猪,兄弟俩又折回东家处,和东家解释说走得匆忙,中午还没有来得及喂喂。就这一句话,东家立马又给了兄弟二人一把铜钱,并告诉二人,只要他们想在这里干,就可以一直干下去。
  “这是东家被兄弟俩的实诚感动了,不但给加了工钱,还免费给提供一日三餐。”姜亦速告诉记者,兄弟二人从此留了下来,他们是有心人,平日里除了尽心尽力干好东家的活计外,把所赚的工钱都一点一点地攒了下来。大概两三年后,孝、顺兄弟二人用攒下来的钱在东家附近购置了三间房屋安了家,有心的兄弟开始做起了小生意。“类似于小卖铺,卖点酱油、醋和日用小百货等。”姜亦速说,从此以后,姜家兄弟开始积聚财产,这是为以后“五大功”兴起埋下了种子。
当铺、烧锅酒叫响东北
  据姜亦速告诉记者,他儿时听长辈们说,祖上孝、顺兄弟二人初到东北三棵树这个地方时,手中除了打狗棍和要饭的筐子外,尚有一个品相不错的瓢。在食不果腹的情形下,穷途末路的兄弟二人找到当地一家当铺,欲把瓢当掉换点饭钱。由于临近年根,当铺已经歇业了,当看门人不耐烦地打开铺门,听说来人是想当瓢时,几乎要放狗咬他们。兄弟二人再三央求,但身为商人的当铺主人说什么也不愿做这笔赔本的生意。倔强的兄弟俩留下了一句日后攸关家族生死的话,并鬼使神差地开启了姜氏家族的商业传奇。据姜亦速介绍,祖上孝、顺兄弟留下的是“等我们混好了,别说是年三十了,就是大年夜有人来当东西,我也开门营业,死孩子我们也收。” 
  据姜亦速介绍,做小生意赚钱后的孝、顺兄弟二人,初期也开了家当铺,经营当铺生意数年后,仗义、诚信的好口碑在当地广为流传。当铺越开越大,生意遍布黑龙江大部地区。
  某年夏天,祖上接待了一位来三棵树售卖高粱米的生意人,由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此人运来的四大马车的高粱米几乎颗粒未卖,身上的盘缠也所剩无几,于是向兄弟二人提出以货物抵押寄存的方式求些回家的路费,祖上没有丝毫犹豫就给予了方便。可事后一直不见此人回来索取货物,祖上依据留下的地址多方打听,但只落实了地方却查无此人,兄弟二人不得不失望地回了家,但又不能擅做主张将货物处理。
  时值阴雨连绵的天气,长期在院中存放的高粱米受潮开始发酵,逐渐腐烂的高粱米困扰了年轻的哥俩。正举手无措之际,店中的一位当地活计给兄弟二人出了个主意:当地有用高粱米酿烧锅酒的习俗,与其看着发酵腐烂,不如把它酿成酒。于是哥俩就做出了将就要损坏的高粱米酿成酒的决定,之后再将卖酒的钱还给那位生意人。可时间过去很久了,这位生意人一直没有再出现。
  “祖上从此开启了在东北酿造烧锅酒的生意,并由此衍生出了酱油、醋买卖。”姜亦速说,也就从这时开始,姜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当铺、烧锅酒买卖在东北地区声名鹊起,成功后的兄弟二人将做生意赚来的钱财运回昌邑姜泊老家开始置地、建房。

开启“五大功”商业传奇
  创业成功之后的姜氏孝、顺兄弟,分别娶妻生了子,但他们念念不忘自己的故土。经商过程中,兄弟二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未曾分家,并将多年来做生意的收入都运回了昌邑姜泊老家。
  据姜亦速介绍,姜入孝育有三子、姜入顺育有二子,二人的孙子辈在姜泊成人之后,兄弟二人共同决定将家财均分成五份给晚辈。“我听爷爷说,当时分家是用筐来量的,每家一筐一筐地分钱,也不知到底分了几轮,反正那时我们姜家已经是姜泊最富有的人家了。”姜亦速说,分家之后,祖上兄弟二人开始养老了,但从此开启了“五大功”的辉煌时期。
  分家之后的五个家庭即濯、汶、汝、治、汾兄弟,分别成立了功盛、功茂、功裕、功增、功泰五家商号。他们分别在根据地东北黑龙江经营着当铺及烧锅酒、在青岛经营着化工、在上海经营着绸缎、在北京经营着酱油、醋等生意。姜亦速说,他是姜入顺这一支的后人,爷爷的爷爷就是入顺的儿子姜汾,他创建了功泰商号,及至家业传至爷爷姜其琇这代时,有些事情姜亦速开始有印象了。“祖上分家之后,独立的家庭开始在姜泊村围绕大十字口建设宅院,并不断扩大规模,经过几代人努力,逐渐形成了村中之村的格局。”姜亦速告诉记者,那时的姜氏家族,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及至清末战乱年代,家里还购置了百余条枪来保护家人及财产的安全。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