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听衡王嫁女的故事,赏精美的石砌房屋 |
井塘村,绵延中的独特老味 |
|
|
修于明清时期的道路。关帝庙。古井。
在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井塘的村子,现在分为古村和新村两部分。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井塘”二字便由此而来。这座历经五百余年沧桑风雨的古村子至今保存相对完整,被专家称为活着和发展着的古村落。8月2日,记者与您一起走近这座古村落,细细品味独属于井塘的味道。 传说 衡王嫁女到井塘带来了繁华 “井塘距益都镇十五公里,南依玲珑山,明景泰七年吴姓由西吴家井迁此立村。村东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后凿为井塘,故村名依之。”记者在井塘村“村名碑”上看到这样的记载。 井塘古村建于明朝,整个村子坐落在高约300米的山坡上,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72间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独具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民居群。可以说,井塘古村其实就是明朝时期衡王女儿与其女婿居住的旧址。 那衡王爷为什么把女儿嫁到井塘这个小村子来呢?“衡王嫁女的故事发生在明嘉靖年间。”村民们向记者讲述说:“衡王是嘉靖的兄长,封地青州,有三个女儿。井塘村人吴仪宾,跟母亲相依为命,靠打柴、卖柴为生。在衡王选婿的那天早晨,他到城里卖柴,听说衡王选婿就来了精神,他想可以借机会吃饱肚子了。”那时,坐的是八仙桌,吴仪宾不仅把面前的菜都吃完了,而且又吃了一箸饼(就是把筷子竖起来那么高,筷子放平那么长的一打饼),其他王孙公子只象征性地吃了几口。吃完饭后,他就要离开,但王府的人不让他走了。原来,衡王的大女婿和二女婿都是得细食病(厌食症)死的,所以三女儿一定要找个身体好、能吃饭的人为婿。吃饭时,三小姐在绣楼上俯瞰众人,发现吴仪宾不仅年龄不大,而且特别能吃,所以就选中了他。“当时民间选婿的标准就是健康、有力气,能干活儿,这个传说就说明了这个标准。”井塘村党支部书记吴道忠这样说。 婚后,衡王派人在井塘村为他们修盖房屋,据说当时共建了32座楼、72所瓦屋。而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衡王专门在该村与衡王府(现青州城区)之间修建了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俗称“官道”,当时只有高级别的官员才能铺此“官道”。目前,此“官道”仍保留着部分遗迹。 石砌房 五百年的高超手艺成“非遗” 井塘的青石板路起伏曲折,交叉纵横,沿着蜿蜒的青石小径前行,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呈现在记者面前。这些古民居皆为石头垒砌而成,虽然这些石屋已经不复完整,但那平整光滑的墙面、错落有致的石块、雕刻精美的挑翅,以及惟妙惟肖的石狮、石鼓等,无不体现着古代工匠原始而高超的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让人惊叹。 其中,吴家、张家、孙家大院都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依山相连而建。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气势宏伟。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张国新介绍说,井塘古村的这种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从井塘村有石房时开始,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一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建造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活理念。“现在该技艺已经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了。”张国新说。 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巧妙地将当地民俗与风水文化相结合,从选址、上梁、画符、镜子和“石敢当”等的设立,无不贯穿当地百姓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纳福的朴实思想。该技艺还运用了大量的绘画雕刻技巧,其门枕、挑翅、迎风、山墙上通气孔等采用菊花、梅花鹿、铜钱等图案,线条流畅、绘画精美,增加了石砌房屋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石砌房建筑技艺是井塘古村特有的一种手工技艺。该建筑技艺以当地青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既减少房屋备料过程中的相关程序、环节,又降低房屋造价成本,解决了井塘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居住问题。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砖房才开始在井塘兴起,当时村子里没有人会建砖房,要盖房子还得从外面请师傅来,到90年代时,砖瓦房才成为主流。虽然井塘古村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石头房,但现在能盖石头房的人几乎没有了。”张国新说。 现状 古村成景点村民新村住 井塘古村村口,几百年的古井平静无波,与之相对的塘也依然清澈见底。井塘村党支部书记吴道忠说:“倒退三四十年,村口的古井还养活着周围好几个村子的人,每天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离古井不远处是古村的关帝庙和戏台,每逢庆典日,人很多。” 井塘古村曾是青州最大的村落,村子凭山而建,围墙、岗哨、炮楼齐全,像一座完整的城堡。“古村落一般都有立村时间,有起始年代,但是有生日的就很少见了,我们井塘就有自己的生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吴道忠解释说:“1930年农历四月二十,土匪攻打井塘,村民设三道防线奋起反击,这场卫村之战从半夜打到第二天中午,到最后土匪不得不败退讲和,保证不再侵犯井塘。从此,四月二十被村民认定为井塘的生日。后来再有匪患的时候,周边村子里的人都到井塘来避难。” 现在,屹立了五百余年的井塘古村与现代化的井塘新村隔路相望,古村里几乎已经没有人居住了。“现在就有几个老人还在古村里住,其他人都搬到新村了。”吴道忠说。吴永宁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记者采访时恰好遇上他回古村上的老屋吴家大院。“现在井塘对外开放了,周六周日很多人来参观。”吴永宁笑着说。张国新介绍说,古村经过整修和保护,现在已经对外开放了,古村里的几个大院都由本姓氏的自家人看守,他们隔一短时间就回来看看。“这种珍贵的古村落,不管是政府还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都想把她好好地保护起来,这不仅是一种历史,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人来一睹她的风采。”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潘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