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累了一天,迷牛寺的老人可以吹吹风扇了 |
◎22人的小山村中最年轻的村民57岁 ◎村里线路老化,供电人员靠双手将设备等抬上村子 |
|
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人来人往,在寂静的深山中一个由22位常住村民守护的迷牛寺村,这22位村民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57岁。这样一个“老年村”常年因为用电而烦恼。1997年,村里正式通上电,但由于线路老化严重,近期风雨连绵,老人们的用电受到很大影响。8月7日、8日,顶着烈日,安丘市石埠子供电所的供电人员奋战两天将村里的全部线路进行了更换。8月14日,记者一行人来到迷牛寺村,探访了这个22位老人守望着的村子。 山路难行 进村的两公里路全靠步行 8月14日14时,记者一行人准时从市区出发,驱车赶往安丘市西南方向的安丘市石埠子镇迷牛寺村。经过50多公里的车程,15时40分,队伍到达了石埠子镇的保国山村,距离迷牛寺村只有大约3公里的路程。这时道路变得非常狭窄,错车非常困难,只能单向通车,经过这条狭长的小路,车子到达了迷牛寺村山脚下。 “还有三四里路,道路难走,车子上不去了,我们必须换乘‘11路公交车’。”安丘市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打趣说。抬头望去,满山的绿色葱葱郁郁,在山的尽头隐隐约约地能看到几栋房子藏在大山深处。这里距离迷牛寺村还有2公里的路程,这段路程得靠步行上去。 当天气温比较高,一路上没有树木的遮掩,不一会儿的工夫,记者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慢慢地步子也变得迟缓,在休息了两次之后,终于到达了村子,汗水已经湿透了全身。 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用石头垒成的房子,每栋房子前面的小路全是用石头铺成。迷牛寺村的村主任孔令本已经在村头等候,来到孔令本家中,记者尝到了甘甜的山泉水,用清凉的山泉水洗了把脸,瞬间清爽了很多。 据了解,迷牛寺村是由一个传说而得名。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头金牛进入村子之后迷了路,后来就消失了,再加上村子里有一座寺庙,香火非常旺,因此就把村子取名为迷牛寺村。现在这座小山村里常住人口总共为11户22人。 土地贫瘠 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定居 迷牛寺村就像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城市里的喧哗,在这样的一个小山村里,22位村民生活了大半辈子。由于村子海拔高、村里没有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几乎没有经济收入,村民陆续离开村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年老的在家种地,自然而然的成了一个“老人村”。 今年75岁的孔令荣老人,在迷牛寺村生活了一辈子。他回忆道,在他印象里,这个小山村原本还比较兴旺,但是随着寺庙的倒塌,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村子变得非常滞后,生活条件变的非常差。 孔令荣告诉记者,村子里没有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而且种植面积都不大,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作物还得靠天吃饭,碰到收成好的时候人均收入一年在几百元左右,不好的时候一年就算白干了。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男青年找不到媳妇,女青年嫁不出去。为了能有好的归宿,年轻人纷纷选择离开,多数都在镇上、市里买房,成家立业。 上世纪80年代 镇上给配备发电机组发电 由于村子落后,生活方面受到很大影响,而村里没电,直接影响到了村民的生活,村民们盼望着哪一天村里能通上电,这一盼就是几十年。 今年57岁的孔令元是迷牛寺村最年轻的村民,虽然孔令元家的院子不大,但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记者见到孔令元的时候,他正在屋子里用簸箕刮黍子,刮好的黍子秸秆整齐的摆放在一侧,黍米则随意地堆在地上,记者发现孔令辉刮黍子的动作十分娴熟,手随着黍子上下翻飞,不一会,十几棵黍子便刮好了。 谈起没有电的日子,孔令元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趣事。孔令元告诉记者,由于村里没有电,村民没有任何娱乐设施,打扑克牌成了村民唯一的娱乐方式。每天晚上他们都会点着煤油灯打牌,一打就是一晚上,长时间的点煤油灯,村民们脸上、鼻子里全被熏得黑乎乎的。 1983年,镇上给迷牛寺村配了一台发电机组,村民们开始自己发电,家中终于有电了。当时的发电机用柴油,价格很高,村民就节约使用,几天才用一度电。1986年,孔令元花了400多元钱买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成了迷牛寺村的第一台电视机。 自从有了电视机后,孔令元的家就成了全村人的娱乐场所,只要有时间,大家就会聚集在他家边看电视,边聊家常。由于发电机组发电不稳,孔令元又买了一块电瓶,白天通电的时候给电瓶充足电,晚上看电视时用。有时发电机组无法使用,电瓶又没充足电,孔令元就拉着电瓶到附近的孝仁泉村的朋友家里充电,晚上再把已经充满电的电瓶运回家,和大家一起看电视。 上世纪90年代 成为安丘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子 迷牛寺村虽然用上了发电机组,村民家中也有了电,但是村民的用电情况并没有很大的好转。迷牛寺村的村民家中几乎都有一个小电瓶,以备不时之需。 孔令元告诉记者,村里用上发电机组后,由于发电机组是用柴油的,柴油使用量特别大,发电机组使用一段时间就停了,村民就自备了电瓶,有电的时候就赶忙把电瓶里冲足电。 “有时亲戚来串门,吃着饭就停电了,大家就得摸黑吃饭,看电视的时候看着看着就突然停电了,很扫兴。这时候就把充满电的电瓶拿出来,凑合着用一段时间。”孔令元对记者说。 就在迷牛寺村村民使用发电机组的时候,安丘市所有的村子除了迷牛寺村全都安装了电表。看到这种情况,村民决定向镇上的领导反映,希望用电情况得到彻底的解决。 村主任孔令本告诉记者,当时倡导通水、通电、通电话,其他的村子全都通上了电,村民看着眼馋。他们就找到了有关部门反映情况。1997年,村子里终于通上了电,村民有了自己的电表,迷牛寺村也成了全市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子。 线路老化 电压不稳,风扇翅子咋都不转 据孔令本介绍,村子通上电,村民的生活也日益多彩起来,村民家中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电饭锅、电视、冰箱、热水器等家电开始走进村民家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1997年村里通上电时,村里的电线老化严重,无法满足正常村民的生活。 “电线线路老化,60瓦的电灯泡变的昏暗昏暗,看起来最多只有30瓦,电风扇有三个档,一档最大,就算开到最大风扇翅子都不转,有电也相当于没电,电压越来越不稳。”孔令本说,线路老出现问题,村民只能找电工维修,但由于路途遥远,进村的道路难行,老麻烦人家,大家心里过意不去,村民就自己想办法修电,但是修来修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不是长久之计,更换线路迫在眉睫。 与记者同行的石埠子供电所所长张添告诉记者,迷牛寺村的线路问题老化严重,而且最近这段时间,风雨连绵,村民用电受到很大影响。考虑到这个问题,他们决定对迷牛寺村的线路进行全部改造,彻底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 全面改造 肩挑人抬,材料进村挥汗如雨 张添告诉记者,为了尽快给村民更换线路,他们派出6名供电人员参与这次线路改造工程。 据了解,这次改造要将村内的变压器出线、下户线、户后线全部更换为绝缘线,重新安装集表箱、单相智能表和集抄器,户户装漏电保护器,使村民用电更加安全可靠。 由于进村道路难行,车辆无法进入村子,线缆、电表、集表箱等全都靠人力往村里搬。这次改造工程总共用掉了1000多米线缆,大约有1吨多重,这些线缆全靠6名供电人员用木棍一捆一捆抬上村的。施工时天气炎热,进村的道路没有树阴,他们靠着人力总共搬了五六趟才把所有的材料搬进了村子。 “整个安装过程要求必须穿着工作服,工作服是长袖牛仔服,穿在身上不用干活就冒汗,进村安装的两天气温一直很高,一天光喝水就能喝好几壶。” 供电人员张师傅对记者说,为了尽快的给村民们接上电,第一天他们工作到20时才收工,第二天工作到21时,回到家时已经22时了。 6名供电人员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整个村子的光亮,经过他们两天的加紧工作,全村11户的电表及线路改造工程全部结束。 “他们真是好样的,那么多材料,那么热的天,都是他们肩挑人抬,沿着这条连我们村里人都不愿走的路,一点点运上来的,看着就让人心疼。他们从早干到黑,衣服上的汗都能拧出水来,我们都想帮忙,可岁数大了,重活干不了,轻活插不上手,可把他们累坏了。安装这些东西,人家一分钱没收,中午我们凑钱请他们吃饭,可这些倔孩子就是不吃。”孔令本对记者说。 村民满足 坐在床沿,边吹风扇边看电视 记者在村民孔令全家看到,孔令全老人正抽着旱烟坐在炕头上看电视节目,旁边的风扇呼呼作响。 孔令全告诉记者,在换电表、电线之前,家里经常断电,无法尽情的收看喜欢的电视节目。 “现在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家家种植花生、樱桃等经济作物,收入也高了。最近天气一直很热,有的村民还购买了小空调,再也不用担心用电安全问题。”孔令全说,村民用电不多,一个月用不了多少电,供电所免费给村民安装的这些东西根本收不回成本。 孔令全伤感地说,“村子里只有我们这些老人,也许再过10年,这个村子就没有了,供电部门为俺安装的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也没用了,可他们的恩情,俺都会记住的。” 张添表示,哪怕迷牛寺村只剩下一户居民,他们的供电服务也不会停止! N4-N5版文/图 本报记者 花凯本报见习记者 刘国敏 本报通讯员 李文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