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诸城读本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标题导航
古琴若青衣 不与古筝同
2013年08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诸城派古琴(二)
古琴若青衣 不与古筝同
  诸城派古琴第七代传人钟珊老师在抚琴。



  奏响了4000年的古琴身上所寄托的,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们不尽的古典文化。这种文化积淀,也决定了古琴的高雅。漫游于古琴的乐声中,你就仿佛听到了杏坛下孔子的声音、西关边老子的争辩、长江畔孙武的怒吼和咸阳内韩非发号的施令。一切如歌,却离不开古琴的伴奏。中国古文化就是在古琴的伴奏声中,一波三折地把歌唱到现在的。
  在诸城大地上,自“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起,到十九世纪中叶形成“诸城派古琴”,琴音由远及近,留下了抹不掉的历史文化印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古琴的声音,并且是诸城派的琴曲。
古筝悦耳,古琴悦心,二者大不同
  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 
  记者第一次知道古琴是从《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不得已在西城县设空城计,于城楼之上用“瑶琴三尺胜雄狮”。其所弹奏的乐器就是古琴,诸葛亮能用这简单的一件乐器赶走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这给古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琴,在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中,声音弱小,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艺术,仅为文人欣赏,逐渐变得孤傲,不与世人接触,从而离大众的视线越来越远。
  时至今日,很多人乍一听古琴脑中便浮现古筝之型,有的甚至见到古琴后也会误作为古筝。可见,古琴传承到当下已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古琴艺术仅仅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之内,到现代几乎到了失传的边缘,在日常生活及演奏中极少见到古琴的影子,以至于被人们与古筝混为一谈了。
  其实,古琴和古筝是有很大区别的。据诸城琴派第六代传人茅毅先生介绍说,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入。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轸,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七根,用丝制缠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诸城书法家、当代琴学家惠立群告诉记者,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一些大师也曾弹出过加持力很强的曲子,让人觉得如听万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而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子习练古筝用于卖艺。
  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
  筝和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琴是集中华传统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精华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为人理解,故而知音难觅。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间也未必能形成共鸣。而筝比较通俗化,雅俗共赏。应该说,筝在从古琴中吸取养分丰富自身的同时也把古琴介绍给了更多人。
  如果把古筝比作花旦,那么古琴则是大青衣——生于红尘中,却不落俗,化作轻莲,莲有清香,可远观而须敬之。其凝重而端庄,可赏其雅韵而不可亵渎其姿容,涵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意境。
厚重文化助力古琴传播
  在诸城产生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古琴流派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诸城特殊的历史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
  据书法家、当代琴学家惠立群讲,诸城文化发端于先秦,其前身是中华文化三大来源之一的东夷文化。齐、鲁入主后,齐统治者的“因其俗,简其礼”较多地保留了东夷文化。就是鲁统治者的“变其俗,革其礼”也始终未能使这一带的民风完全周化。倒是由于齐鲁的建国,齐俗的“宽缓阔达而足智”及鲁俗的“好儒备于礼”都被融入了诸城文化之中。
  古代诸城的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其主流依旧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在诸城境内的广泛传播,为古琴艺术在诸城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另外,在明清之际诸城大族林立,与曲阜孔氏联姻频繁。诸城派琴人王溥长的胞弟王延长,就娶曲阜孔昭焱之女为妻。来自曲阜的琴音,滋润了诸城,使诸城派古琴与曲阜因联姻关系而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
喜爱古琴之人越来越多
  在诸城派古琴形成以前,似乎并没有关于诸城琴人的记载。诸城派古琴现知最早的弹奏者为诞生于清嘉庆年间的王既甫先生(名溥长)和王冷泉先生(名雩门)。前者家住诸城县城后门口街,后者家住城东五里的王门村。从有限的资料看,这两位早期古琴家所弹奏的曲子有很多是相同的,曲子的立调体系也完全一样。两个人的不同主要是演奏风格,王既甫先生的演奏风格是清微淡远,王冷泉先生的演奏风格为绮丽缠绵。演奏风格的不同足以证明他们两人不会是一个师承。有关王冷泉先生的师承,至今尚未找到任何资料;至于王既甫先生,有可能是家传,因为他的胞兄王寿常先生也会弹古琴。
  诸城古琴的立调体系是以三弦为宫而以律吕命调。其艺术风格细致、含蓄、质朴、流畅;节奏固定、标准统一,划分节奏并附有简谱。诸城古琴以《长门怨》、《秋风词》、《关山月》为独有曲操。琴谱有王冷泉辑《琴谱正律》,载琴曲21首;王既甫、王心源、王秀南祖孙三代相传的《桐荫山馆琴谱》,载琴曲16首;王露辑《玉鹤轩琴谱》,载琴曲30首;王宾鲁传《梅庵琴谱》,载琴曲14首。
  诸城派古琴之所以能成为融贯中西、别具一格的琴学流派,与王既甫先生、王冷泉先生、王心葵先生、王宾鲁先生及其他古琴家不辞劳苦地进行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前人的努力,后人的承接,使得诸城派古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并学习。弹好琴上的弦,定好心中的弦,诸城派古琴的弦之音就会越传越远,弦知音也就会越来越多。
      文/图 本报记者 秦子虚         本报见习记者 岳锡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