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昨日遗韵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茶餐厨师重拾祖传锔补手艺
2013年08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餐厨师重拾祖传锔补手艺
  祝小鹏在精心锔补一把茶壶。
  锔好的壶宛若艺术品。



  “锔盆子来——锔碗来——”锔匠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已经成了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生活条件所限,一些破碎的锅碗瓢盆,人们舍不得扔,而是锔补后再继续使用。那时候,锔匠在街头巷尾司空见惯。时下,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破损的碗盆几乎没有人会再拿去修补,在街头巷尾,再也听不到锔匠嘹亮的吆喝声了,锔补已逐渐被人遗忘。8月10日,记者在坊子煤矿家属院见到了仍然固守着这一传统手艺的祝小鹏,靠着不断的钻研,心灵手巧的祝小鹏将祖辈传下来的锔盆锔碗的粗活演变成了集修补、镶嵌、装饰一体的精细活,让锔补手艺从乡野村落登上了大雅之堂。

自家阁楼上辟出锔补工作室
  10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了坊子煤矿家属院祝小鹏的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祝小鹏家里的小阁楼,这一方40多平方米的小天地,成了他钻研锔补手艺的场所。
  在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墙壁两面的架子上,满是各色的紫砂壶,有的壶身完整光滑,有的则有或大或小的缺口。桌上的瓶瓶罐罐里,装有大大小小的锔钉,有铜、铁多种材质。
  现年31岁的祝小鹏告诉记者,这些锔钉都是他自己亲手打造的,“做锔钉是个精细活,现在我都是买现成的铜纸,用卡尺测量好尺寸,再用剪刀等工具剪开,调整好尺寸、形状,然后进行敲打。一般做500个锔钉,也就200来个尺寸合适的,剩下的都浪费了。”祝小鹏说。
  工作中的祝小鹏格外全神贯注,只见他拿着一把破损的紫砂壶,凝神研究一番后,将破旧的碎片用鸡蛋清粘接好。“这一步是锔壶的关键,如果拼不好,在接下来锔壶的过程中,紫砂壶很容易变形,那整个锔壶就算是失败了。拼好后,还要用麻绳将壶固定好。固定的时候用力要均匀,否则壶也会变形。”祝小鹏解释说。
  将紫砂壶固定好了,接下来就是钻孔、下锔钉。钻孔的工具叫做锔弓子,看起来有点像二胡的弦弓,弦上有一根绳子。祝小鹏把金刚钻缠在绳子上,在紫砂壶上找准位置,一手固定着金刚钻,另一只手来回拉动锔弓子。随着金刚钻的钻头不断旋转,紫砂壶上逐渐出现了小孔。然后,祝小鹏拿出一个细小的铜锔子,将两头套进小孔中,再用小锤子轻轻敲打,将铜锔子砸进小孔里。
  “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是整个锔壶过程中技术难度最高的一步。很多紫砂壶的壶壁比较薄,有的壶壁甚至仅有一毫米,这种情况下无法用机械来控制,完全靠锔匠的手感,而且这种手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祝小鹏说。下好锔钉后,还要将壶身进行打磨、抛光,然后进行通风晾晒,这样一把锔好的壶才算完工。
  在祝小鹏的工作室里,除了各色的紫砂壶,还有一些根雕、砖雕等工艺品,其中一个老虎形状的根雕,外形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祝小鹏告诉记者,“跟锔补一样,根雕、篆刻也都是我的业余爱好,我平时不太爱看电视、不爱出去玩,就喜欢鼓捣些这个东西。”

自小跟爷爷走街串巷干锔补
  说到为何如此热爱锔补手艺,祝小鹏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最初是受了父辈们的熏陶。祝小鹏的爷爷是一名走街串巷的老锔匠,经常挑着担子到四邻八乡里,给乡亲们锔盆、锔碗,爷爷弓着身子给乡亲们锔东西的场景,至今仍留在祝小鹏脑海中。
  “我那时候也就七八岁吧,有时候跟着爷爷走街串巷。爷爷一进村就开始吆喝‘锔盆子来——锔碗来——’声音悠长,爷爷这一嗓子,整个村子的人都能听的到。当爷爷走到人家比较集中的胡同口时就停下来,选择有阴凉的空闲场地,摆好摊子继续吆喝,等到有人拿来要锔的东西后就不喊了,挽挽袖子开始干活。”祝小鹏回忆起当年爷爷干活的场景,记忆犹新。
  说起当年爷爷用的工具,祝小鹏称,就是一副挑子。“爷爷挑着一副扁担,一前一后两个木头盒子,木头盒子高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每个木头盒子都分有三个抽屉。挑子前面的木头盒子里面是木炭和小锅,后面的木头盒子就是工具箱,里面有金刚钻、锔子等。”当问及为何要带着木炭时,祝小鹏解释,做锔钉的时候,有时候需要用炭火烤一下,才能将锔钉变弯弄出弧度。
  而那个时候,锔匠主要是锔面盆、水缸、锅、碗、罐子等大点的器具,当时的锔匠收费也很低,锔一个锔子才两分钱。“因为当时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一个大面盆本身就没有多少钱,由于舍不得扔才锔补后继续使用,所以价钱肯定高不了。我记得当时,爷爷锔个面盆能用五六个锔子,一个锔子两分钱,锔补一个面盆也就能挣一毛来钱。”
  爷爷辞世后,锔补手艺和工具被祝小鹏的父亲传承了下来。当时,祝小鹏的父亲祝胜军在坊子煤矿上班,工作较为稳定,所以锔东西仅仅成了一个业余爱好。“当时的生活条件慢慢好了,很少有人再锔盆子锔碗,所以父亲也从来不出去走街串巷,只有在乡亲们需要帮忙的时候,才会义务帮忙锔补。”祝小鹏回忆道。
  当时祝小鹏年纪尚小,每次父亲在锔东西的时候,他都满脸好奇地站在旁边观看。“那时候就对这个手艺特别感兴趣,一个破碎的碗,锔上几个锔子就可以重新使用,还不漏水,感觉非常神奇。”当时小小年纪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门手艺的继续发展性,所以也没有进行潜心学习,时至今日,祝小鹏说起来仍不免感慨:“真没想到锔补这门手艺直到今天还有用处,早知如此,我就尽早跟着他们学了。”

受电视节目启发潜心学习锔壶
  初中毕业后,祝小鹏先到坊子区一家饭店干起了厨师,由于天生善于钻研,祝小鹏很快在炒菜之余,学会了食品雕刻,一朵朵精美的萝卜花、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在祝小鹏手里仿佛“活”了起来。这样干了几年,祝小鹏越来越感觉,单纯的食品雕刻并不能满足自己对艺术的探索,于是,在2003年夏天,祝小鹏辞了职,后来到潍坊城区健康东街上的“茶人会馆”,干起了茶餐厨师的工作,至今已有10年时间。
  “真正的茶餐厨师,很少人能够胜任,大多数人觉得在菜里加点茶叶,就是茶餐了,其实根本不这么简单。比如我做的一道叫做‘乌龙狮子头’的茶餐,吃起来有肉的味道,但是汤汁却是纯正的铁观音味道,全菜中基本不见铁观音的影子。所以说,做好茶餐是非常费工夫的,也是很值得研究的。”祝小鹏说。
  茶馆的工作,给祝小鹏重拾父辈的锔补手艺提供了机缘。由于茶馆内茶具非常多,有时候不免磕磕碰碰,时间长了,茶馆内碎了的茶具一大堆,有些茶具价值不菲,扔了不舍得,但是卖也卖不出去,只能长年累月摆在一边。看着这些贵重的茶具被搁置,祝小鹏不免心疼。
  有一天他从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中看到主持人正采访一位会“锔补”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心头一热,赶紧下楼跑进地下室里一通扒拉,将爷爷传下来的一套锔补工具扒拉了出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