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王坟镇赵家峪村的神秘面纱,倾听石头房背后的故事
王坟镇赵家峪村位于青州城西南方向25公里处,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溪水潺潺,环境宜人,因最早在此安居者为赵姓,故得名赵家峪。日前,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共同公布的山东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中,王坟镇赵家峪村榜上有名。8月28日,记者前往赵家峪村,感受了这座古村落的独特魅力,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村子依山傍水古朴清幽,满眼都是石头房 28日清晨,记者驱车前往赵家峪村。一路上道路通畅,山水环绕,满目绿色,植被覆盖非常好。快到赵家峪时,道路更是依山势而修,顺山脚而行。王坟镇多山,山体交错形成了很多狭长谷地,赵家峪村就坐落在这样的一条谷地之中。 “我们这依山靠水,水丰土肥,庄稼长得好,人也长寿,我们村里光80岁以上的老人就得有小三十个呢!”赵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景中云介绍说。 在景中云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赵家峪村的古村子。赵家峪村的古民居大都坐落在穿村而过的天赐河东侧,建筑风格古朴厚重,石街古巷历经沧桑。现存的古村落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大大小小约有36处院落,100多间房屋,多为四合院,总建筑面积在12亩左右。 说起赵家峪村具体的建村时间,景中云说他也不清楚。“大概是元代之前,因为我们村还有个王英墓,王英是元朝怀远大将军,他就是王坟赵家峪人,所以这些老房子至少也有700多年历史了,但村子具体什么时候有的谁也不知道,我们村一些90多岁的老人对这些老房子的来历也不清楚,只说是住了好几十代人了,以后有机会得请专家来查证一下。” 赵家峪村的古民居群依山而建,街道和台阶都是青石板铺成,拾阶而上,一座座石头房出现在记者面前。古民居中四合院居多,一个院子里有东、西、南、北四间正屋,以北屋为上房,一些大院子里还建有一到两个厨房和杂物间。所有的房屋和院墙都是石头垒筑到顶,浑然天成,不用任何灰沙泥浆,而且垒墙用的石块也很是规整,“这种建筑方法我们叫‘干插’,石头应该都是就近取材,开山自己钻来的。”景中云说。 记者观察到,跟很多古村落严谨的布局不同,赵家峪村的古民居街道高低跌宕,房屋随缘就势,整体上看没有总体布局一说,“我们赵家峪的古民居是依山傍水而建,所以走势也是按照山势水势。”景光生今年61岁,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平时就很喜欢研究赵家峪村的历史,说起这些民居的建筑特色,他显得很在行,“这些古民居中许多都是典型的鲁中建筑风格,其中还有不少保存着明代中后期的建筑遗风。”
老人们反对拆石头盖新居,留住了老房子 行走在古村落中,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斑驳的石墙有些已经倒塌,多数房屋也都已经落败。“我记得我小时候,村里很多人家还都在这上面的老房子里住着,到了1990年左右就都开始往下面新村里搬了,大概到1995年的时候,这些老房子就都空了。房子一旦没人住,就坏得更快了。”景光生说,村里的老人们其实从很早就有意识要保护这些老房子。“那大概是1990年前后,村子里有人要往下搬,想把老房子的石头拆了建新房子用,老人们不让,说不能动这些石房子,这才留了下来,不然现在早都没了。” 景光生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古村子里的树木也挺茂盛,但是也不如从前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破坏了很多,不然现在能看到很多好几百年的国槐树。不光是国槐,当时村子里很多石头物件也被砸了,我当时年纪小,具体的也记不清了。”提起那些被破坏的老物件,景光生就很感慨,他说这些都是赵家峪的宝贝,应该被保护起来。“这些年大家的保护意识也强了很多,经常有外地的历史爱好者来考察,这些遗留下来的老房子、老物件,我们得给子孙后代保护起来。” 提起赵家峪的“宝贝”,村支书景中云说,“赵家峪的宝贝不光这些石房子,还有一个王英墓。”跟着景中云,记者在位于赵家峪村的西南方向见到了王英墓。现在仅剩的半个坟头被树木遮掩,若不是当地人带路,很难想象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山丘就是“元朝怀远大将军、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事、双刀将军王英”的墓葬。 “这位王英将军就是我们赵家峪人,《元史》本传中就曾有记载‘此人性刚果,有大节,膂力绝人,善骑射’,王英墓以前很大,我小时候还以为这里是座小山呢,后来被挖了一半,很可惜。”景中云说。 景家百年门楼保存完好 依稀可见当年辉煌 说起赵家峪村古民居里保存相对完好的一户,那一定得提起赵家峪村唯一的秀才公景元发。景元发是清朝末年的秀才,1974年去世。据景元发的孙子景光勇介绍,爷爷去世时已经90多岁了,他从小就读书,20多岁了才考上秀才。考中秀才后,就一直在五里镇(今王府街道)温圈村附近的一家私塾教书。“按照爷爷去世的年龄推算,爷爷大概是溥仪年间的秀才。”景光勇说。 “他家的大门楼已经百余年了,整个院子也一直修葺着,是整个村里保存最好的一户。”景中云介绍说。记者看到,景光勇家的大门楼两侧是用青砖堆砌而成的,虽然经过岁月的腐蚀,但是两侧的青砖仍然保存较为完整,就连青砖的纹理都看得很清楚。在大门楼的前方挂着两个红灯笼,看起来十分喜庆。 大门楼两扇已经斑驳不堪的大门被重新粉刷了黑漆,两扇大门上贴着一副“红梅结好,绿竹生孙”的对联,嫣然家中刚刚有过喜事。抬头望去,大门楼的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镂空花纹,门楣的下方两侧也刻着精美的镂空花纹。门楣两侧的青砖上还留着“福寿康宁”四个黑色的大字。“这四个字本来是刻在石头上的,但是经过风吹日晒,字已经不那么明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黑色字,是我照着原来的样子,用黑色毛笔描上去的。”景光勇说。 “这个大门楼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我爷爷小的时候就有了。”景光勇说,这个门楼属于砖石结构,里面是青砖,外面是青白石。透过大门楼记者看到,一个画着大“福”字、“金元宝”、“柱子”、“牡丹”等图案的影壁墙与大门口互相对应,依稀可见当年的气派与辉煌。 景光勇向记者介绍说,在古代,门楼是主人家的“门面”,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门楼的高低大小、砖瓦材质、彩绘文字都有一定的规矩,要与身份相符。“我爷爷是秀才,我的曾祖母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我们家在清朝还是比较兴盛的,算得上是大户,所以大门口在当时也算比较豪华。”景光勇说。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潘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