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渤海开禁,百余渔船起航 |
但由于渔业资源减少、出海成本增加,不少渔民有些担忧 |
|
本报讯 9月1日,为期三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渔民进入入海捕捞的黄金时期。当天,记者来到寿光市羊口码头看到,平静了三个月的码头重新热闹了起来,百余艘渔船停靠在岸边整装待发。数天后,市民们就可以吃到新鲜海鲜了。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寿光市羊口码头看到,一艘渔船一边游弋着,一边鸣放着礼炮。渔民周先生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出海捕鱼,渔民们都要在岸边鸣放鞭炮或在船上放礼炮,这是当地的风俗,也期盼着出海捕鱼的渔民平安归来,有个好收成。 记者站在羊口码头附近的靖海大桥上放眼望去,百余艘渔船停靠在岸边,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渔民们有的在修补渔网,有的在往渔船上储存饮用水,还有的在对渔船做进一步检查。“从8月28日开始,我们就开始为出海做准备了。”今年46岁的渔民刘师傅高兴地说,在家休息了三个月,终于盼到出海了。 渔民黄师傅正在渔船上做全面的检查,他首先检查的是渔网和海鲜笼子,要是发现问题,便立即找工人进行修补。“食物和棉被准备齐全,柴油也要加满……如果少一样,在海上都会带来很大麻烦。”黄师傅说,他早在一周前就开始做准备了,他们船上一共9个人,希望第一次出海能多捕些海鲜,平平安安回来。 “现在距中秋节不到20天了,正是海鲜消费旺季,特别是螃蟹。每年中秋节,螃蟹的价格都很高,预计今年也不例外。”渔民孙师傅对出海充满了期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由于渔民数量增多,渔船捕捞能力增强,渔业资源日渐减少,再加上油价和人工费上涨,让不少船主对出海打渔有些担忧。 渔民黄登海告诉记者,他今年55岁,从16岁开始出海打渔,现在自己拥有一艘渔船。今年上半年渔业资源非常少,他出海的次数不多,但渔船仍有日常开支,所以他把一年的收入全压在了下半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油价刚刚上涨,每次出海要两吨左右的柴油,费用在15000元左右,行程远的话,耗油则更多;船上有9名工作人员,每次出海的人工费为1万多元。除此之外,还要准备食物和水以及用来保鲜海鲜的冰块,这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总算下来,出海一天的成本在1万元左右。“如果捕捞的海鲜过少,就会赔本,好在还有国家的燃油补贴,保证了我们的收入。”黄登海说。 (记者 邓永杰 实习生 钟倩 宋丹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