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读本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狱中相识,开启十年忘年交
2013年09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琦与“西部民歌之父”王洛宾传奇交往(之一)
狱中相识,开启十年忘年交
  韩琦与王洛宾一起研究民歌创作。(资料图片)
  青年时期的韩琦。(资料图片)
  作者一行人与韩琦在北京的合影。(作者供图) (左起:李风玲、韩琦、马连娟、周伟)



  韩琦,笔名一丁,号长安居士,1941年生于山东安丘石堆镇。原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作家、画家、教授,美术家协会会员。现聘为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艺委会执行主席、中国美术家交流协会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
  其文学艺术专著有《不停的脚步声》《我所了解的王洛宾》以及《世界伦理道德大辞典》等十三部,书画评论及散文作品近一百五十篇,曾被国内外四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其山水画大气磅礴、自然雅致;其花鸟作品文人味儿十足,闪烁着灵性。其书画作品被桂林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等收藏。
  壬辰初冬,我们走进韩琦在北京的家。
  客厅里挂满了字画,有朋友的馈赠,也有韩琦自己的作品。画清新,字脱俗。一株常青藤从书房探出,翠绿的藤蔓萦绕出春的气息。  满室书香里,韩琦回忆起他与王洛宾的悠悠往事。

两人狱中初相识,年龄相差两旬却一见如故
  1941年,韩琦出生于山东安丘的石堆镇。他自幼聪慧过人,喜欢读书。15岁便考入安丘一中。但在当时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浮夸风甚嚣尘上的政治背景下,一向喜欢仗义执言的韩琦遭受到学校的批判,眼看就没了考大学的资格。为了能够继续读书,16岁那年,刚刚读高二的韩琦不得不离开家乡,跟随母亲去北京求学。
  来到北京以后,韩琦发奋读书,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他没能进入自己喜欢的院校深造,几经辗转,最后终于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进入文学艺术系深造。在大学读书期间,一腔热血的韩琦响应号召,选择了参军入伍,梦想着能成为一名高级指挥官。在部队,他刻苦训练,多次获得部队嘉奖,并因此有了入党的机会。然而,还是因为家庭出身,韩琦不但没能入党,还被迫退伍,离开了心爱的部队。但是,因为文学和外语功底非常好,他得以到卫生部任职。
  然而,就在他刚刚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来临了,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性格耿直的韩琦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他仗义执言,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叛徒?什么时候叛的徒?内奸?干了哪些内奸事?工贼?他发动了工人罢工,怎么成工贼了?这有根据吗?……”就是这几句话,为韩琦带来了牢狱之灾。
  1969年,韩琦被捕入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进入新疆第一监狱服刑。在狱中,他认识了同在监狱服刑的王洛宾,并由此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友谊。
  王洛宾,1913年生于北平,1934年于北平师范大学(即甫仁大学)艺术系肄业,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1949年参加解放军并任文艺科长。乐坛六十余载,创作歌剧六部,搜集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歌集八部,曾荣获国家金唱片奖。《半个月亮爬上来》,入二十世纪世界华人经典。其它如《达阪城的姑娘》、《阿拉木罕》等等,久唱不衰,已成为世界知名歌曲。他多次赴国外讲学和演出,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巴黎音乐学院教材和世界歌星罗伯逊的保留曲目,均有王洛宾的歌曲。
  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曾经两次被捕入狱。第一次入狱,是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被国民党逮捕,刑期自1941年至1944年,被关押近四年。第二次入狱,是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被逮捕,刑期自1960年至1974年,劳改期达十四年零九个月。
  也就是在第二次入狱期间,王洛宾与韩琦相识。一个是“历史反革命”,一个是“现行反革命”,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一个是只有二十几岁的青年。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个同样颇具才情又性格耿直的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

王洛宾鼓励开导,韩琦十年铁窗尽读天下书
  入狱以后,韩琦依然不改倔强耿直的性格。因为他不认罪,被戴上了重型脚镣,就这样,还要拉着车子,为砖窑供坯。半日劳动下来,他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多亏了王洛宾,他不仅帮韩琦装砖坯,还帮韩琦推车。每当韩琦拖着脚镣、吃力地拉车上坡时,他都要跑过来在后面帮推一把。日后每当回忆及此,韩琦总是说:“可别小视这‘一把’之力,倘无他的帮助,我必须如同老牛挽车一样伸长了脖子,直拉得两眼冒金花,方可将车子拉到下坡路段。”
  初入狱时,韩琦常常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王洛宾便经常开导他:“韩琦,你不要整天皱着眉头,我告诉你个办法,看书。一看书,就什么忘掉了……”
  在王洛宾的鼓励下,本来就聪慧好学的韩琦开始了狱中的读书生活。十年的铁窗生涯,韩琦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古典文学、美学、逻辑学、哲学和全部的《资本论》等,都是在这所“大学”中攻读的。光是读书笔记就有厚厚的20本。他自己曾经开玩笑说,他是狱中毕业的博士生。一位《铁道报》的记者在采访韩琦时面对厚厚的几十本狱中读书笔记流下眼泪:“当时的监狱,还有您这样的人啊,怪不得洛宾先生一再向我推荐采访您呢。”20多本读书笔记,不仅为韩琦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更是他与王洛宾患难之交的有力见证。
  在狱中,韩琦面对诸多不平,经常慷慨陈词。于是他被监狱认定为不认罪,表现不好。又把他从乌鲁木齐弄到最艰苦的塔里木监狱服刑。
  临走时,王洛宾送给韩琦一首诗:“人生聚散为寻常,何时方能见锦章?自此难得听宏论,执手相语痛断肠。”韩琦读罢,既回赠一首:“奇文不乏知音赏,掷地金声百代香。不得与君常聚首,来日携手共风光。”王洛宾读罢,塞给了韩琦十块钱,含泪而去。
  韩琦说,王洛宾是音乐才子,他的入狱是千古奇冤。在《我所了解的王洛宾》一书中,韩琦这样写道:
  有人曾经问王洛宾:“国民党认为你是共产党,共产党又认为你是国民党,两次入狱长达近二十年,这叫什么历史?”王洛宾笑着说:“只怪你的学问浅薄,这叫滑稽史。没听说过吧?”王洛宾说的何等轻松啊!其实这段漫长的残酷历史,已占去了洛宾先生四分之一的宝贵人生。人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他都逐一尝尽了。
  而王洛宾则这样评价韩琦:“刚勇有余而屈之不足,做事果敢但防人不足,虽有智慧而耐性不够。”因此,在狱中,王洛宾一直以长者的身份保护着韩琦,以一个音乐才子的幽默与智慧为韩琦的牢狱生活带来了一抹难得的亮色。
  其实,无论王洛宾还是韩琦,他们虽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但都执着于艺术、热爱生活,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性情中人,正因如此,才在狱中相扶相携,九死一生,一起挺过了不堪回首的炼狱生活。
               李风玲
  李风玲,女,生于1976年,安丘市官庄镇卞家洼村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从事教育工作,习散文、诗歌、小说。在《山东文学》《当代青年》《大公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发表文字若干。其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