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抗战老兵的身影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半夜伏击打鬼子抢枪弹
2013年09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夜伏击打鬼子抢枪弹
  丰太房年轻时的照片。
  丰太房近照。



  当兵13年,重伤3次,立过战功16回,这些标签都属于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丰太房。丰太房,青州市王坟镇丰家庄人,1941年8月参加革命,编入当时的鲁中军区警五团,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4年复员回家。8月16日上午,在王坟镇民政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王坟镇丰家庄采访这位抗战老兵。

参加八路后希望自己能有把枪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一行人赶到王坟镇丰家庄时,丰太房早已在家门口等待多时,老人个子不高,看起来还稍有些瘦弱。丰太房的孙子跟记者说:“爷爷听说你们要来采访他当年抗战的事儿,已经高兴一天了。”
  1926年11月11日,丰太房出生在青州市王坟镇丰家庄的一个普通人家,家里兄弟三人,他最小。丰太房说,他没上过学,也不认识字,以前的很多事情都记不太清了,但什么时间、在哪里、打了一场什么仗却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参加了游击队,15岁参军,进了鲁中军区警五团。”丰太房说,1941年到1949年,他跟随部队辗转大半个中国,历经无数次大小战役,但最让丰太房记忆犹新的还是刚参军时的那几年。
  “刚参军时全团数我最小,连杆枪也没发,所以那会儿做梦都想有杆自己的枪。”丰太房说,那时部队物资非常匮乏,装备也很混乱,枪支弹药都得从鬼子手里抢,想到指望着连队里发枪是不可能的,丰太房就盼着能去打埋伏,抢把枪回来。
半夜参加伏击战有了第一杆枪
  可能是由于年龄太小,战友和首长都没给丰太房一个自己去抢枪的机会。“很多次打埋伏之后,我和战友负责清理战场,有一次我们俩一人分到了一把枪,但总觉得不是自己的努力抢回来的,不过瘾啊。”丰太房说,直到1943年,警五团受命去益都庙子(今青州庙子镇)一带阻击敌人,已经当兵两年的丰太房终于被允许上前线打仗了,这一次他暗下决心要从鬼子手里抢把枪回来。
  “我记得当时我们赶了好久的路才到目的地,到了之后指导员就指挥我们埋炸药,当时听说是鬼子的运兵车要从这经过,我一下子就高兴了。你想啊,兵都带着枪,运兵车这就是运枪车啊。”丰太房说,夜里,战斗打响了,他一直背着的手榴弹也派上了用场,由于日本军队没什么防备,那场战斗打得很顺利。
  “我当时也没害怕,心里光惦记着枪了,结果到了要冲锋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害怕。天黑看不清,鬼子可能还有活着的,而且从死人堆里抢东西感觉挺别扭。最后我跟着一个三十多岁的战友冲过去了,看到枪就抢,抢了就跑。”丰太房说,他只顾着抢枪,却忘了拿子弹,他战友在背后喊“光拿枪不拿子弹,你拿什么打仗。”听到战友的提醒,丰太房这才又折回去再找子弹。经过这次伏击,丰太房有了自己的第一杆枪。“我的第一杆枪是支金钩子,打一枪还拉不开栓。”丰太房说。
痛痛快快打鬼子赢得战争胜利
  1944年到1945年,丰太房所在的部队一直在淄博淄川附近转悠,专打日本军队的据点。1945年,抗日战争到了最后的时刻。经过三年多的磨练,丰太房已经从一直被大家照顾的“小鬼”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打鬼子的一个小驻地,那是个跟现在四合院差不多样子的大院子,鬼子睡在北屋,院子门口还有人站岗。我们先把拴了钩子的绳子扔上去,等钩子卡住屋檐,再顺着绳子爬上房顶,从房顶进到屋里面。屋子里点的是豆油灯,很暗,等我们摸下去把屋子里的鬼子都绑住了,大门外面站岗的鬼子还一点动静都没听见。”每当丰太房讲起当年他和战友们打鬼子的故事时,眼睛里总是透着一种渴望。他说他挺怀念那个时候,虽然打起仗来有时候也害怕,但年轻气盛,跟战友一起保家卫国觉得很痛快。
  丰太房说,抗战的日子很苦。当年,他们在临沂沂水时,连军装都没有。跟当地的老大娘一起开荒地种棉花,棉花熟了就弹棉花、纺线、织布,等染完色再自己做军装。
  丰太房说,他们最开心的日子就是日本投降的那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一投降,首长就跟我们传达了这个消息。当时除了高兴没别的,心里想战争可算是结束了。”丰太房回忆说,抗日战争的时候自己年纪还小,真正打仗往上冲的时候总是被战友们护在后面,多数时间都是跟着指导员去埋炸药、打伏击。日本投降后,就不用再打仗了,他再也不用半夜去埋炸药,终于能睡安稳觉了。
抗战中幸运存活身体多处受伤
  当兵13年,丰太房立过三等功8次,四等功8次,“过去当兵不跟现在似的,还有固定的驻地,我们就是一直在行军打仗,大部分奖章早都不知道丢哪里去了,就剩这几个了。”丰太房指着他小心地别在衬衫上的奖章对记者说。
  “虽然首长给发的奖章丢了,但落在身上的奖章却永远丢不了。”丰太房挽起袖子,记者看到他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他说战争时期的兵没有不受伤的,顶多就是有重有轻。他光大伤就伤过两次,小伤多得没法数了。
  “这些疤丢不了,比那些奖牌长久。”丰太房说,他左胳膊肘上的子弹贯穿伤是在1943年打鬼子的时候伤的,子弹从前面进去后面出来,是贯穿伤,还正好打在关节附近,当时只觉得是这胳膊肯定得废了,没想到后来还能好起来。
  丰太房回忆说,那一年他还不满18岁。他本来是奉命去割日本军队的电话线,结果消息被日本军队知道了,让人家打了埋伏。丰太房回忆说,当时他们去了五十多个人,晚上刚要开始行动就被鬼子给打了埋伏。“鬼子差不多也有五六十人,但是人家装备好,机枪一打突突的,我们这边都还没拉上栓,根本没法比。那场战斗我们重伤了五个,牺牲了一个,指导员也负伤了。”丰太房说。
  1948年5月,解放军山东兵团为了解放鲁西南军事要地兖州,决定先扫除曲阜等地的国民党外围据点。当时丰太房所在的七纵担任主攻任务。“我记得当时敌人要向西突围,部队就提前发动了总攻,在战斗中我胸口受伤,是被子弹伤的。”丰太房说,他当时在野战医院住了很久,养伤的时候指导员来找他谈话,要介绍他入党,他当时特别高兴,没想到盼望已久的事情竟然在前线上成了。
  丰太房还说,他比较幸运,两次重伤都没有要他的性命。“没想到我也能赶上这样的好生活,这真得感谢共产党。”丰太房动情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本报见习记者 潘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