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延年是寿光市台头镇马家庄村人,1923年生,1945年7月参军,转战南北,跟随大部队消灭过日军残敌,并参加了解放战争的多场战役。在马延年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他和战友为了消灭盘旋在东北的残敌,乘坐木船渡海入辽作战,期间木船触礁翻船,14名战士触礁身亡。如今,马延年已是90岁的高龄了,儿孙绕膝,在老家安度晚年。 目睹日军所犯之罪行 8月14日中午,记者来到寿光市台头镇马家庄村马延年的家中,此时他正躺在床上休息。得知记者到来,他起身走到了卧室里,老人的身体看起来不错,虽然耳朵有点背,但平时生活基本上能照顾自己。他告诉记者,他今年90岁了,膝下有3儿1女。“现在子孙绕膝,与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相比好多了。”马延年念叨着,他很幸运,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的今天。 当记者问及日军进村时,他气愤地说,日军每隔两三个月就会进村一次,跟随扫荡的还有汉奸和伪军,他们认为村里藏着八路军,就会在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年我们村里只有六十多户人家,日军每次扫荡人数也不是很多,只有二十多人,但是人家手里有枪。虽然老百姓都满腔愤怒,但是不敢与日军对抗。”马延年说,令人发指的是日本鬼子在扫帚上放油点火到处烧,给老百姓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艰难渡海寻找大部队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马延年是在1945年7月份参加的八路军,当年他们村有二十多名青少年参了军,其中大部分都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目前只有三人还在世。马延年参军后,先到附近的郑捻村开了会,后来随部队到了田柳、寿光,又到了羊头村打击日军,最后部队到了河北盐山县。“虽然当时日军已经宣布投降,但东北地区一些残敌仍拒不投降,想孤注一掷。为了彻底消灭没有投降的日军,我们准备从从河北盐山县渡海到辽宁。”马延年回忆说,他们在渡海过程中,乘坐的都是木船。 马延年告诉记者,上船的有4个连的部队和司令部的人,一共有500多人,乘坐7艘船渡海。在前进过程中,他们的木船遭遇到了大风,并且还触礁了,很多木船都撞破了,士兵们只好每人抱一块木板过海,当时一共有14人被淹死。剩下的士兵不得不忍着悲痛继续前往,到达了辽宁。上岸后为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只能换上便衣,枪支和粮食也都全部卸下,去寻找在东北的大部队。“当时的情况非常严峻,日军在前面挡着,后面还有国民党军队的搜捕。为了不暴露行踪,我们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军,饿了就吃点豆子、树皮等,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每到一个村子里,就会把村里封闭起来,防止走漏消息。”马延年说,为了尽快找到大部队,他们有时一晚上行军100多里路。 经过13天的行军,马延年和战友们终于在哈尔滨与大部队会合,并在哈尔滨龙口县打击了两次日军。日军比较狡猾、残虐,他们也经过细密的筹划商量,对日军实施了包围,这才逐渐打消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据马延年介绍,他所在的部队在东北消灭了日军残敌,并解放了东北三省后,便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马延年被分配到上海一家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后来又响应国家回乡支农的号召,带着家眷从上海回到了寿光老家,在村里担任大队长。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实习生 钟倩
刁兰英1927年生,1945年8月参军,寿光市台头镇马家庄村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大小小的战役100多场,曾7次受伤。其中,眼睛在战争中被炮弹碎片击中,目前双目已经失明,在老家靠儿女们照顾。记者采访中发现,刁兰英讲述的军旅生活如同一幅历史画卷,展现的是他在作战中勇往直前,为民族尊严敢战敢拼的精神。 北上消灭日寇残余军 8月14日中午,记者来到寿光市台头镇马家庄村抗战老兵刁兰英的家中。此时刁兰英刚刚吃完午饭,正准备躺在床上休息。虽然他今年已是86岁的高龄了,额头上布满皱纹,但看上去精神矍铄,显得非常祥和。由于天气比较热,刁兰英身边放置着一台电风扇。儿媳妇于学芹看到公公身上出了汗,便上前询问是否口渴了,并递上了一杯白开水。 记者在采访了解到,由于刁兰英在作战过程中,眼睛受了伤,并且已经失明,再加上他的年龄比较高,生活无法自理。因此,照顾老人的生活就落在了儿女们的肩上。刁兰英膝下有两儿两女,他们依次轮流照顾老人,“因为父亲眼睛失明,所以我们要格外上心照顾,让父亲过一个愉快的晚年。”刁兰英的二儿子刁玉才对记者说。 得知记者的到来,刁兰英用尽全身力气,并在二儿子的搀扶下坐立起来,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参军、抗战经历。1945年,刁兰英刚满18岁,当年8月份,也就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参加了当时活动在昌潍地区的昌潍独立营,后来跟随大部队北上消灭没有投降的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在东北地区的部分日军顽固不化拒不投降,所以我们只能消灭他们。”刁兰英吃力地说。 眼睛受伤后不幸失明 在跟随大部队消灭了日军残留后,刁兰英又参加了解放战争。1946年,四平战役打响,刁兰英作为机枪手又一次趴在了战壕里,在与敌人作战中,他拿着机枪,目不转睛地盯着敌人的位置。这次战役持续了6天6夜,期间,他和其他战士们只喝了一次水。战役接近尾声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很多战士都拿来脸盆接水喝。“这场战役敌我双方损失都很大,我所在的部队有190人参战,最后只有40人幸存。另外,我的后背也被炮弹炸伤了。” 1948年,辽西战役爆发,并持续了四十多天,刁兰英在此次战役中耳朵、眼睛被打伤。“当时一个炮弹落在了我的身边,身上多处被炮弹碎片击中,其中包括眼睛,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进行了简单的包扎,没想到这次受伤留下了后遗症,导致现在双目失明。”刁兰英回忆说。 “我们上战场前都要立下军令状,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已是满头银发的刁兰英慢慢说道,他参加的各类战役有100多场,他曾7次受伤,可没有一次提前退下过战场。 在这些战役中,刁兰英一直在前线奋战。建国初期,刁兰英被编入海军,进入海军军官学校学习,1954年6月任连长,1954年8月任海军某部队测量舰队队长。1958年,刁兰英从部队回到台头镇马家庄老家,在村内任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至1980年。
村民反抗日军的压迫 在回忆完当兵参加过抗日、解放战争后,刁兰英又想起了“日军进村”的往事。“日军每次进村,对村民来说就是一场噩梦。因为只要日军进村,除了搜找八路军之外,就是干坏事。”刁兰英说。 当年日军每次扫荡都毫无征兆,进村后闹得人心惶惶。因为日军认定八路军会隐藏在村中,就把马家庄视为一个藏匿点,便会在村子里对村民进行恐吓威胁,甚至迫害老百姓。“每次扫荡的人数大约是20人,因为他们手里有枪,甚至还带着重武器,因此村民根本不敢正面对抗。”刁兰英告诉记者,他参军之前,还是马家庄村里的一名民兵,当时民兵主要是给八路军送粮食送水。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实习生 钟倩 宋丹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