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诸城读本·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超然台上聆听苏轼的声音
2013年09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然台上聆听苏轼的声音
  2007年重新修建的超然台。



  双脚迈上古朴庄严的超然台,一段脍炙人口的旋律情不自禁在耳边回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刹那间,仿佛看到了一个身穿布衣、脚蹬草履、抬头望月,低声浅吟的文人影象。与此同时,“苏轼”这个神圣的名字跃然于脑海。今天再度沿着他旧时的足迹,踏访超然台,去寻找当年那个肆意泼墨、豪情挥洒的密州太守苏东坡。

  知密州政绩斐然
  苏轼研究专家邹金祥老师介绍说,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具有极高的造诣,其诗词多已成为后人的千古绝唱。苏轼是有着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文赋等方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在密州更是抒发了他胸中的文情,畅叙了心中的豪情。《密州常山雩泉记》就是苏东坡在执政密州期间所做,相传他知密州时,恰逢大旱,于是亲临常山,修建雩泉亭,为百姓祈雨,并因此提笔写下此文。
  在邹金祥老师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隐于常山北坡芊芊翠竹之间的雩泉和常山神庙遗址。据悉,苏轼知密州时,正值密州连年大旱,他曾多次率吏民来常山祈雨,因古时称祈雨为雩,苏轼便以此为古泉命名,建亭于上,撰文《密州常山雩泉记》。时至今日常山神庙仅余下些许断壁残垣,原来的雩泉亭也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雩泉像是沾了苏轼的灵气,走过漫长的历史,依旧四季不枯,甘甜清冽。前几年,当地政府又在雩泉上新建了一座亭子,把雩泉保护了起来。 
  诸城市作协主席张建平说,如果说苏东坡的文赋还仅仅传诵于大方之家,那么他的诗词却已经广为人民大众所津津乐道了。他在知密州期间,留下的诗作不胜枚举。“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佳句,其豪迈的笔风正是他一生豁达性情的真实写照。时间似乎已于此刻定格,一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气风发的形象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当年《江城子》这首诗的灵感来源地——黄茅岗就在今诸城常山境内。过去野草丛生的黄茅岗,现如今早已经变成了大片上好良田,虽然时过境迁,可是寄托的那份悠悠的政治抱负丝毫没有被历史的风尘所抹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词道出了他对亡妻的款款深情。《望江南·春未老》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又表达出了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据超然台管理处的乔云峰主任介绍,苏东坡不仅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在政治上也是大有所为。他在任密州太守期间,一直勤恳敬业,处处为劳苦大众着想,做了许多好事,深受当时百姓的爱戴。其救活弃婴之事,已成为了当地久久传诵的佳话。他在《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诗中沉痛地写出了“洒涕循城拾弃孩”的事实,并向他的友人叙述了自己如何拯救弃婴的经过:“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宋元丰八年(1085),即过了十年,苏轼因知登州再次途经密州时,那些曾被收养的弃儿及其养父母,都相继赶往州衙拜谢救命恩人,场面极为动人。
  经过苏轼的努力,密州的蝗灾、旱灾等各种灾情基本得到控制,且盗贼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苏轼高兴地说:“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超然台上忆苏轼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苏轼在任密州太守,虽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他给密州留下了不尽的文化财富,透过历史的沙尘与现世的高楼,其文化的醇香仍醉人。市博物馆、常山、九仙山、扶淇河等地都保留有苏轼遗址,超然台更是苏轼挥洒豪情的载体,留下了充满哲理的《超然台记》,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是在此台上一气呵成。
  宋熙宁八年十一月,苏轼重新修整密州城北城墙,他在北城墙的西城台上复加栋宇,作为登眺游息之所,于是便有了密州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超然台。它是密州人心目中的的文化标志和文化载体,历朝历代很多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都曾在此凭吊苏轼并留下了许多名诗佳作和文化遗迹。
  记者每次走在台下巷这条路的时候,心中总是有着难语的感慨,也有着由衷的敬畏,抬头向西北处望去,想着当年东坡站在台上眺望远方的情形,总是觉得与他似近又似远。打小在台下巷长大的76岁曹大爷跟记者描述起当年超然台的旧貌:“在土城墙上建了个跟庙似的台子,十几岁的时候还经常到那里去玩。”80岁的于大妈也说:“从东边有个台阶往台子上上,我记得大约得有99层台阶。”据了解,当时超然台就建在北城墙之上,旧址位于现在台下巷和超然台路(原北关路)交汇处的西南方,如今已是住宅小区了。
  台下巷的老人们告诉记者,旧超然台在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火之中。在市博物馆里陈列着民国时期超然台的老照片,以及超然台上的刻石拓本真实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超然台。
  为了纪念苏轼,保留苏轼遗址及超然文化,从1995年开始,诸城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筹划重建超然台。2007年秋,超然台在整整消失了60年后又在原址附近开工复建,新址位于诸城市人民政府背后,距旧址仅10多米。2009年超然台重建完成。新超然台内部陈列以碑刻、字画为主,展示了苏轼在密州的活动和传说等,通过文字、图片、声像以及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超然文化的内涵。
  市超然台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如今的超然台景点分为超然台和苏东坡纪念馆两部分,超然台可沿台东侧的城墙坡道拾阶而上,进入台上的垂花门就是苏东坡吟“明月几时有”的超然台。台上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城墙垛口,距正面垛口约7米处是慕贤亭,里面陈列着《超然台记》和秦二世诏书等碑刻。亭后有东西两庑各三间,后堂三间为仰苏堂,里面陈列着苏轼的作品拓片。
  台体内的苏东坡纪念馆共分二层:一楼又分三个厅,西厅陈列着50余方超然台刻石,最大的1.2米高,最小的仅20多厘米,另外还有超然台刻石原迹6块;中厅为苏轼密州出猎半景画式场景;东厅为当代书画展厅。二楼为主展厅,主要展示苏轼在密州的岁月和他的生平典故。
  在诸城市博物馆,有两块石头见证了苏轼在密州文学创作的丰收,它们是馆内收藏的两块苏轼亲笔题写的砚洗,一是“子瞻”提名砚洗,二是“半潭秋月”砚洗……
超然文化研究现状
  超然台的重建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苏轼的敬重,更是将其作为地方文化的研究阵地。如今,以苏轼超然文化为重点的地方文化研究已基本纳入正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我们的推动下,目前,诸城市苏轼文化研究会正在筹备进行中。”市超然台管理处的乔主任告诉记者。
  在2013中国(诸城)大舜文化节期间,本月17日将在市超然台上演一场“龙城华庭”杯中秋文艺晚会,乔主任告诉记者:“以往大舜文化节期间超然管理处举办的活动都是以苏轼超然文化为主,此次举办中秋文艺晚会意在将苏轼超然文化与大舜厚德文化衔接起来,凸显苏轼超然文化是大舜厚德文化的继承。”
  对于我市苏轼超然文化的研究现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聚培向记者做了介绍:“苏轼知密州两年多时间,著有诗词歌赋200余首,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超然物外 淡泊名利’的超然文化。超然文化研究突出苏轼知密州的文学创作研究和苏轼执政成就研究两个重点。”王局长表示,超然台管理处作为我市超然文化研究的主要力量,为此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以超然文化研究为内容的《超然台》杂志每年出版6期。
  还有九天便是月圆人团圆的中秋佳节了,也许,那晚的月光明亮,笼罩着悠然的超然台,照耀着整个柔情的密州。在飘香的桂树下,情人相依,遥望那皎洁的月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岳锡玉
 实习生 张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