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施工现场。 |
|

|
|
黄鹿井村的刘存国说,修路是造福几代人的事这钱花得值 “有位老板自己出钱给黄鹿井村修路呢!”9月10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在青州市庙子镇黄鹿井村,有一位企业老板自己出资为村里修出村的路,村里原本坑洼泥泞的小路,马上将变成水泥马路了!当天上午,记者赶到黄鹿井村了解到,修路的企业家是黄鹿井村村民刘存国。刘存国是山东业丰路桥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青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出钱为村里修路他表示:“这点事儿有啥好报道的。” 村民 村里没条正经的路 庙子镇黄鹿井村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虽然位置算不上偏远,但由于村子是依山势而建,地形崎岖,所以到现在村里的主要道路仍是一米多宽的“生产路”,汽车开不进去,村民们运送东西也只能靠肩挑臂扛。 “他修的这条路原来是我们的生产路,就一米多宽。”50岁的李文华是黄鹿井村的村民,她一边比划一边跟记者说,因为村子是建在山腰上的,所以村里的路都是山路,崎岖难行不说,还都特别地窄。“村里根本就没条正儿八经的路,都是小道。人推着小推车勉强能走,汽车想进来是门儿也没有。”李文华告诉记者。 今年已经65岁的闫正华也表示,由于路太窄又难走,村民们往村外运东西只能是肩挑臂扛,“别说是往村外运东西,想把地里的玉米、豆子往家运也得扛。不然怎么办?没有路,汽车进不来也出不去,最多就能用个手推车。”闫正华告诉记者,因为路太窄,他们村里有汽车的人家只能把车停在村头的公路边,然后走回家。 “这路其实以前也修过一小段,但不是铺沥青的那种,就只是垫了点儿石子。天儿好的时候还能凑合,一旦下雨、下雪就没法走了,又脏又滑。”闫正华说,“这条路有一段路边是山,要修路还得先开山,工程量很大。” 刘存国 修路是好几代人的事,花50万值 黄鹿井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刘存国就曾出钱把村里的一段主要道路修了,现在正在修的这段就是连接原来那段和外面公路的出村路。 记者见到刘存国时,他正在修路现场指挥压路机工作,“路基都打好了,今天打算把二灰铺完,再过十几天把沥青弄好就算完成了。”刘存国告诉记者,从开始修路到现在,他一直都在修路现场靠着,“我以前干过修高速路的工程,稍微懂点儿,而且施工队和机械都是从外地请来的,他们不太熟悉村里的环境,我在这儿放心点,中午还能给他们买饭。” 据刘存国介绍,这条路修完后,将连接2009年修的那条路和村口的07028公路,长约1公里,宽约6米。刘存国说:“村里得修条能跑车的路了。” 当记者询问修路大概的花费时,刘存国说:“从劈山开路到铺完沥青,得花50万吧。”自己掏50万给村里修条路,值吗?刘存国告诉记者,黄鹿井村附近有不少景点,而且环境非常好,很适合搞旅游,但是因为没有路,没法走车,所以村民至今都是靠种地挣饭吃,“要是有条能跑车的路,不仅农业能完成机械化,还能发展其他的产业。再说了,修路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好走,也是为了儿女们,这是好几代人的事。这50万,花的值。” 打算 修完这段路再修一段 记者采访时,村民们说起刘存国掏钱修路的事儿直说好,“没有路车都开不进来,太不方便了,我们盼路盼了很久了。”一位年轻村民说。 “刚开始修路时,村里有老人说我挣了几个钱就不知道怎么折腾好了,净‘烧包’。”刘存国说他知道老人也是为他着想,“老人年纪大了,不理解我的行为,觉得我花这么多钱修路是瞎折腾,但我自己知道,这不是‘烧包’。” 刘存国说:“先不说有了路之后的发展,就说眼前,以前村民收麦子,人工割完之后得一筐一筐背回家,起早贪黑地干,最少也得七八天,修好路能进机械也能进车了,从收割到运送最多三天时间。” “今年先把这段路修完,以后我打算把路直接修到山顶上。我都考察好了,山顶的土质很好,适合搞苗圃,我就是干绿化工程的,带着村里搞搞苗圃也是个好路子。”刘存国说。 评价 为人直爽他是个好人 黄鹿井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全文告诉记者:“每年春节,他都会去看望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70多位老人一个也落不下,每家都给他们送油和米。” “刘存国是干绿化工程的,现在在他的带动下,我们村大大小小干绿化工程的公司和队伍得有60多个,业务都做到潍坊、淄博、青岛甚至省外。而且,我们村的很多妇女也都成了绿化和苗木方面的技工,出去打工不愁没活干。”李全文说,刘存国不像外面的一些大老板,他为人直爽、朴实,是个热心肠,自己挣了钱还不忘乡亲们,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他是个好人”。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潘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