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Q07版:青州读本·文化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点新闻
 
标题导航
古州习武之风一直延续至今
古城一片月,户户缫丝声
2013年09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城一片月,户户缫丝声
  张文星正在伏案研究青州历史。
  青州市博物馆陈列有九方北齐线刻石碑,其中,以上两幅“出行图”展示出进行丝绸贸易的情景。
  民国时期在青州地区流通的染坊和丝织厂货票。(“鉴宝堂”供图)



青州蚕丝业自古有名气,并曾盛极一时
  丝绸近年来作为高档生活用品、艺术工艺品受到了很多市民的喜爱。可是作为青州的市民,您是否知道:青州曾是山东最早的蚕丝生产地之一,民国时不少青州市民曾经靠蚕丝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青州的蚕丝业发展又有怎样的故事,又是在何时出现衰落的呢?9月12日,记者走进文史爱好者、青州市商务局退休干部张文星的家中,听他讲述青州蚕丝业发展的故事。
兴起 青州的蚕丝业始于夏朝
  “要讲蚕丝业的还要先从青州养蚕的历史讲起。”面对记者,张文星娓娓道来。
  “青州的蚕丝业历史悠久,曾是青州人民的经济支柱。”张文星说,《禹贡》列九州时,青州即有产“丝”的记载。当时的青州地域虽然比现在青州市的区域广大得多,但是青州市的前身——益都县毕竟是古青州的腹地,所以产丝的事实不容质疑。
  据《青州府志》记载,自古青州“蚕丝销至京师,货行远方”,北齐的线刻画像也对青州籍丝绸贸易商人的生活场景进行了描述。“此外,我国史学界也有汉朝丝绸之路始于青州的说法。足见青州城自古以来就是山东蚕丝的较大集散地之一,古代有商人从青州以丝绸为商品与各地的商人进行贸易,贩回毛料和刺绣品等,供青州百姓选购。”
发展 民国初开始向国外售丝
  “除了时间较早,青州的蚕丝业与其它地方相比,有没有什么特殊点呢?”记者问道。
  “当然有,民国初年,青州有近700户农民养蚕,当时农民用土法缫大框丝,青州的养蚕区几乎村村都有缫丝框,年产6至7万斤。”张文星说民国4年(1915年)烟台丝商来青州城开办“萃丰丝厂”,这是青州城第一家缫丝厂。从此缫丝也开始向城内集中。民国5年(1916年),当地商人又开办了“裕厚堂”“聚祥成”两家丝厂,蚕丝销路主要是面对国际市场。随后,为与其他产丝地展开竞争,青州城内的各大缫丝厂开始改良缫丝法,由大框改为中框,进而又改为小框。自此大框丝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小框丝则主要面对外地和海外市场。
繁盛 蚕丝业曾成为经济支柱
  “那蚕丝业兴盛时期对青州产生了什么影响?”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文星继续说:“可不要小看了青州的蚕丝业,青州的蚕丝不仅质量好,曾经还成为青州的经济支柱呢。”张文星告诉记者,当时青州产的蚕丝质量很好,青州城内信益丝厂生产的“前门牌”丝,条分最为精细,曾得到意大利丝业博世的好评和奖励。
  “民国15年(1926年),青州农民卖茧每斤可得0.46两白银。由于春蚕从育出蚕蚁到结茧只需40天的时间,生产周期短,且适合在农活不忙的时节饲养,所以当时青州农民每户都至少养一张蚕种的蚕,每张蚕种可产60斤茧,青州的养蚕户通过养蚕每年至少可得到20至30两白银。”张文星说。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蚕丝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青州商业的繁荣,民国10年至17年(1921年至1928年),青州全县商业交易额总值年逾1000万元以上,列全省诸商埠前茅,其中蚕丝是换取外来资金的主要商品。
衰落 战乱、外销停滞导致衰败
  从现代历史来看,青州的蚕丝业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原因促使了青州的养蚕业衰败?
  “战乱和外销停滞导致了青州蚕丝业的衰败。”张文星告诉记者,自1931年蚕丝外销停滞全国蚕丝业开始呈现衰落的势头,运到上海的蚕丝存积在各丝栈,销路闭塞。受此影响1932年下半年,青州仅剩协义永、永聚、义利东、信义丰四家丝厂,滞存在上海的陈丝还有72箱,最后折本卖掉。自此丝厂纷纷倒闭,有的倾家荡产。
  由于国际市场蚕丝销路萧条的情况农民并不知道,还在继续发展养蚕。1932年,青州全县产茧量达到了高峰,年产茧200万斤。由于丝厂的大量倒闭,只有日本的铃木丝厂和几家丝厂趁机廉价收茧继续生产,无法卖掉蚕茧的农民只能用土法将蚕茧缫成大框丝后在市场廉价出售,给农民和丝厂造成了巨大损失,自此青州的蚕丝业一蹶不振。
  至“七七”事变前,青州城内的几家小型丝厂一直处于时开时停的状态。日军侵占青州后,仅剩的几家小型丝厂也先后倒闭。
  1948年全县解放,青州的桑树已不足之前的十分之一,东关也只剩两三家小丝行,每年成交量不足2万斤,已不存在成箱交易。这些丝绸大都由周村、潍县的丝商买去运往青岛、上海等地销售。
  建国后,政府大力扶持恢复养蚕业。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青州的蚕丝业虽有恢复,但产量与产值还是不能与之前的兴旺时期相比。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慧(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