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报儿子吸毒,牵出贩毒团伙 |
◎安丘李某吸毒成瘾花光积蓄并欠下外债,母亲发现后报警 ◎警方顺藤摸瓜挖出贩毒团伙,三名团伙成员目前已被刑拘 |
|
|
我儿子在家抽“大烟”,请警察帮我管管……
我也知道吸毒不好,但已无法自拔。 |
|

|
|
一直在潍坊城区打工的李某突然回到家中,将自己反锁在屋内,不与父母交流,他的反常举动引起了母亲的怀疑。第二天凌晨,儿子房内不时传出打火机的响声,母亲透过门缝看到,儿子屋内烟雾缭绕,原来他正在抽“大烟”,担心他会在吸毒中彻底毁掉,只好报警。9月11日,安丘警方接到举报后顺藤摸瓜,仅用一天时间,就打掉了一贩毒团伙,将3名团伙成员抓捕归案。目前,3名嫌犯均已被刑事拘留。
儿子吸毒母亲大义灭亲 9月11日凌晨4时许,安丘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报警台接到市民孙女士的举报电话,称其儿子李某偷偷在家抽“大烟”,希望警方帮她管管儿子,帮其戒掉毒瘾。安丘警方接到举报后,立即驱车赶赴举报人家中。面对民警,孙女士痛心疾首地说:“看到儿子吸毒成瘾,我感到万念俱灰。” 原来,孙女士23岁的儿子李某之前一直在潍坊打工,9月10日突然回到家中,将自己反锁在房内,不与父母交流。9月11日凌晨,孙女士听到儿子房中不时传来打火机的响声,透过门缝看到儿子房中烟雾缭绕,李某正在吸食通过塑料瓶过滤的“白烟”,这一幕让孙女士联想到电影中“大烟鬼”的形象,她断定儿子是在吸毒。想到吸毒者的悲惨下场,孙女士既痛心又害怕,为了挽救儿子,她果断地拨打了报警电话。在孙女士劝说下,李某配合地走进警车。同时,民警还从李某房中查获了一套吸食冰毒的工具。 对母亲的做法表示理解 李某被带到公安机关后,对民警说:“我也知道吸毒不好,但早已无法自拔。我现在恨死那些拉我下水的毒贩子了!”民警 了解到,李某所吸食的毒品,并不是孙女士所说的“大烟”,而是一种更易成瘾、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新型合成毒品——冰毒。 据李某供述,今年3月份,他在潍坊打工时首次接触冰毒,当时毒贩对他说“溜冰”(即吸食冰毒)不会上瘾,不曾想他第一次吸食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因为吸毒,李某失去了工作,不仅将打工所赚的两万余元钱全部用在了购买毒品上,而且还欠下了1万余元的外债。9月10日,在潍坊已无法生活的李某回到家中,他本想借此戒掉毒瘾,但没能克制住诱惑,偷偷地将从潍坊带回的毒品拿出来吸食,不料被母亲发现。“我理解母亲的做法,我只恨自己不争气。”李某对民警说。 警方顺势挖出贩毒团伙 为了尽早捣毁这一危害社会的贩毒团伙,安丘警方迅速调集警力,于11日当天赶赴潍坊侦查布网。令人遗憾的是,李某虽然经常购买毒品,但每次交易都是由毒贩指定地点,李某不但不知道毒贩的住址,甚至连毒贩的姓名也说不上来。尽管如此,警方还是根据掌握的线索,确立了正确的侦查方向。 当晚20时许,民警成功锁定一名嫌疑人的行踪。然而,就在民警准备对这名毒贩实施抓捕时,却发现其频繁与他人联系,并驾车驶离住处。为免打草惊蛇,民警决定暂缓收网。当晚22时许,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斗智斗勇,民警果断出击,在潍坊城区一举将3名贩毒团伙成员抓获。 经查,毒贩韩某、刘某、李某某均为外省来潍务工人员,3人因吸毒相识,自2012年以来,相互勾结开始在潍坊城区贩卖冰毒,涉案冰毒达1000余克。 9月13日,记者从安丘警方获悉,目前韩某等3名嫌犯已被刑事拘留。 文/图本报记者 陈怀禹 本报通讯员 苑国强 民警提醒 “溜冰”不上瘾,那是骗人的 冰毒,化学名称叫甲基苯丙胺,是一种白色细微状结晶物质,其形状与普通冰块相似,故称之为“冰毒”。 目前,吸毒者中广泛传言吸食“冰毒”(吸毒者称之为“溜冰”)不会上瘾。然而,事实上吸食冰毒不仅会很快成瘾,而且还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永久性(不可逆转)损伤。长期吸食冰毒,严重损害人体的心脏、肾和肝等器官和免疫系统,可导致吸毒者刻板动作,如摸索、耸肩和摆头,并可进一步发展为震颤、随意运动障碍、木僵,甚至抽搐发作,直至死亡。资料表明,吸毒人群的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短10—15年,25%的吸毒成瘾者会在开始吸毒后10—20年内死亡。 据民警介绍,李某于今年3月份在潍坊打工时首次接触冰毒,听信朋友所说“溜冰”不会上瘾,为了寻求刺激尝试了一下。刚开始,李某以为自己并不会上瘾,但慢慢发现,其“溜冰”的频率已从十几天吸食一次,发展到一两天便要吸食一次,一旦毒瘾发作,他便坐立不安、头疼、失眠,只得再次吸食缓解症状。就这样,李某吸食冰毒的频率和剂量逐渐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