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天天骑三轮车拉着老娘捡破烂,发现好吃的先给娘
2013年09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天骑三轮车拉着老娘捡破烂,发现好吃的先给娘
  让母亲坐在三轮车上,王建筑到垃圾箱边翻找废品。
  捡到别人剩下的饮料,王建筑先给母亲喝。
  王建筑下了三轮车推着母亲小心过马路。
  王建筑和母亲在自家院子里。



◎城区鸢飞路一带很多人都知道王建筑母子的故事 ◎虽有精神障碍,但乡亲们都称他为“全潍坊市最有孝心的孩子”
人物小档案
  王建筑,奎文经济开发区王家社区人,今年47岁,虽有精神障碍,却是村里有名的大孝子。他十几年如一日,用三轮车拉着77岁的母亲外出捡破烂为生,有吃的也都是先让着母亲。他孝顺母亲的故事在鸢飞路一带广为流传,很多沿街业户和居民都会自发把家里的废旧物品送给他。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奎文区鸢飞路两侧的居民和沿街业户开始关注起一名骑着三轮车拉着老母亲捡破烂的中年男子,他不偷也不抢,全凭自己的劳动养活母亲。附近居民无不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为什么要拉着母亲捡破烂。从9月8日起,记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找到了这对母子,中年男子就是家住奎文经济开发区王家社区的王建筑,他被村民们称之为“全潍坊市最有孝心的孩子”。
1
初闻故事 拉老母沿鸢飞路捡破烂
  近日,家住奎文区康城广场公寓的市民李先生向记者反映,城区鸢飞路一带有一个大孝子,每天都骑着三轮车带着老娘从沿街的垃圾箱里捡废品,沿街商铺的业主和附近的居民没有不知道他的。“基本上每天都会从鸢飞路走,但说不好具体几点。这一带没有不知道他们娘俩的,每次都是匆匆地从这儿经过,翻完垃圾箱就走,从不停留。现在沿街业主家里有不要的废品、塑料瓶、纸壳箱什么的都给他留着,还有好心的业户有时候会给他们娘俩准备点饭,等娘俩来了就递过去,他接过去扭头就走,很少跟人说话,现在业户们跟这娘俩已经形成了默契,一递一接不需要任何语言。这人真是孝顺,别人给点儿吃的,他不管啥时候都是先递给他娘吃,从垃圾箱里翻出盒别人喝剩下扔掉的酸奶也留给他娘喝。”李先生这样向记者介绍。
  在鸢飞路旁从事汽车零部件销售的市民潘先生也有着和李先生一样的看法,每天他都想看看那母子俩,看完之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位捡破烂的中年男子可以说来自社会最底层,自己的生活都很艰难,尚且懂得如何孝顺老人,更何况他们这些人呢?所以大家都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们,不为别的,就是从心里希望那名中年男子能过上好日子,能够更好地孝顺自己的老母亲。
2
寻找孝子 找了一周终于有了眉目
  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从9月8日起,多次到鸢飞路与健康东街交叉口南侧等候,希望能够遇到这对母子,可一周过去了,却始终没见到这位大孝子。
  记者了解到,该段鸢飞路沿街商铺和附近的居民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载着母亲捡废品的大孝子,但谁都无法准确说出娘俩的情况。9月13日上午10时许,记者再次来到鸢飞路与健康东街路口寻找,期待着这位孝子载着他的老母亲出现在视线中。在该段鸢飞路等活的顾先生告诉记者,上午9时的时候看到这对母子从此经过向北去了,这让记者看到了莫大的希望。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待,始终不见这对母子的身影,难道他们从别的路回家了吗?正当记者再次准备无功而返时,在路边等活儿的两个货车司机向记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那对母子应该是住在文化南路附近,我在文化南路上见过他们几次。”货车司机说。
  得知这一线索后,记者马上赶到文化南路,在该路段一家火烧铺门口,两名正在下象棋的市民告诉记者,这个大孝子名叫“建筑”,具体姓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他是文化南路与凤凰大街交叉口附近的王家社区人,因为他的孝顺,附近村民没有不知道他的。这个消息令记者兴奋不已,寻找多日的大孝子终于有了眉目。
3
找到下落 踏着废品村民帮忙叫门
  9月14日早7时许,记者来到奎文经济开发区王家社区,在家门口唠家常的村民告诉记者,“建筑”全名王建筑,母亲叫范素琴,王建筑憨厚老实,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孝子,和“有些脾气”的老娘住在一起,母子俩相依为命,天天出去捡废品度日,王建筑对他母亲百依百顺。
  60岁的村民王存珍热心地为记者带路,边走边向记者介绍王建筑的情况。“你别看王建筑不愿意和人打交道,人品却好得很,别人的东西从来不碰,就靠捡废品度日。”
  “这个胡同里面就是王建筑家了。”记者顺着王存珍指的方向看过去,西侧是别人家的院墙,东侧是菜园子的篱笆,中间只留下一条宽一米,长20余米的小过道通向王建筑家紧闭的大门。这是一条用废品铺成的路,狭窄的小过道上,满是捡来的塑料瓶、废纸箱、尼龙袋等杂物,其中还夹杂着几只捡来的破皮鞋,废品上的苍蝇“嗡嗡”地转着,过道前的臭水沟散发着恶臭。
  “我帮你们叫门吧,不认识的人他不给开。”王存珍踩着过道里的废品来到王建筑家门前叫门,回应的是范素琴。“叫建筑出来,家里来人了。”然后就听见范素琴大声地喊着“建筑”。很快大门打开了,一个花白头发,光着膀子黑瘦黑瘦的人走了出来。“这就是建筑。”王存珍介绍。
4
初识孝子 家里俨然是废品收购站
  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一双蓝色的快断底的拖鞋,王建筑步速很快,丝毫不在意脚下的废品,一脸茫然地来到记者面前。记者将带来的肉火烧和豆腐脑递上去,王建筑一把接过去扭头就往家走,根本没给记者说话的机会。
  记者赶紧跟着王建筑,踩着废品走进了王建筑家。尽管早就猜到王建筑家肯定生活艰难家徒四壁,可站在王建筑家门口,记者还是愣住了,这简直就是废品收购站。满院子都是废品,跟门口的过道并无二致,根本就没有下脚的地方,就连低矮的门楼里也堆满了废品。满满的纸箱子和塑料中间,一辆三轮车用红色的油布盖着,满头银发的范素琴正将一条狗拴在三轮车旁的树上。西边偏房的房顶已经彻底塌了,只剩下四面墙孤零零地立着,从窗口看进去,满地的废品中长着一人多高的梧桐树和凌乱的杂草。正房的屋门上没有玻璃,只剩下两扇木门。
  王建筑看记者跟了进来,将刚栓到树上的狗又抱进了屋里。而范素琴对记者的到来更是显得很不安,她或许并不知道记者是干什么的,但家里突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却让她感到恐慌,她大声地喊着儿子的名字“建筑、建筑”,试图让儿子将记者赶出去。感觉到了老人的紧张,记者立刻退了出来,在过道外等着母子俩出门。
5
探访受阻 老人生怕记者偷废品
  记者从王建筑家退出来,在过道西边的村民家门口等候。没多久,范素琴老人就从家里出来了,看样子是想看看刚才闯进她家里的两个人走了没有。她扶着墙慢慢地走到过道的中间,看到记者还在外边,老人先是一愣,紧接着扭头就往回走,在家门口大喊“建筑、建筑”,试图让儿子出来将不速之客赶走。可能是怕记者把过道里的废品偷走,老人面朝院子坐在自家门槛上,不时回头警觉地观望着,生怕一不小心自己的东西就没了。每次看到记者在过道外边露头,老人就拿着一个空塑料瓶一边往门槛上摔,一边大声喊自己的儿子。
  记者怕引起老人的误解,所以躲得远远的,在外面的路口等着。不一会儿,范素琴老人又从过道里出来了,先是倚在墙上低头查看过道的废品,远远地看到记者,老人从地上捡起了石子,嘴里念念有词。
  在老人的世界里,她不知道记者是什么,也不知道记者是来干什么的,她只知道有外人闯进了她的家,可能会拿她家的东西,而这时,儿子王建筑是她唯一的依靠,她只能在紧张恐慌的时候大声地喊儿子的名字,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她心中的不安。而每次范素琴喊“建筑”的时候,王建筑都会耐心地回应,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6
跟踪观察 捡到别人喝剩的饮料马上递给母亲
  上午9时许,吃过早饭的王建筑和母亲准备出门了,只见他把三轮车推出了家门,等母亲出来后仔细地将大门锁好,然后母子俩一前一后走上过道,范素琴扶着西墙走在前面,王建筑推着三轮车跟在后面,与其说推,倒不如说“拖拽”更贴切,从铺满废品的过道里硬将三轮车拖出来。
  在旁人看来,每天将三轮车在这条过道里拖来拖去也是件辛苦的“工作”。王建筑将三轮车停在过道口,回身将过道口的啤酒瓶和一双废皮鞋拿了起来,穿过过道大门门槛底下扔进了家里。回来之后他慢慢地扶着范素琴坐在三轮车的后斗里,从车筐里拿出一件黑色的短袖上衣穿上,将一条白毛巾递给范素琴,看来是给范素琴擦汗用的。三轮车后斗里没有垫子,只有几个满是油污的尼龙袋子,范素琴就坐在这几个尼龙袋子上。一切准备停当,王建筑骑着三轮车载着范素琴出发了。
  来到大街上的王建筑好像忽然来了精神,双眼变得炯炯有神,蹬着三轮车也格外轻盈,看见路边有塑料瓶时,就像发现了猎物一般喜悦。记者尾随在后观察发现,王建筑的三轮车没有车闸,每次停车捡废品他都要跳下三轮车往前跑好几步才能将三轮车拽住。
  刚到鸢飞路,就见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架设高压线,电线杆下有工人喝完的饮料瓶,王建筑看到之后,马上从三轮车上跳下来,穿过马路去捡,每捡一个都要检查一下。看到有个饮料瓶里还剩下一口,王建筑就拧开瓶盖,顺手递给了车上的范素琴,范素琴仰头喝掉,然后王建筑把捡的瓶子装进带来的尼龙袋子里,一切都那么自然。
  记者还发现,每次过路口的时候,王建筑都会跳下三轮车,耐心地等着信号灯,然后推着三轮车和车上的母亲过路口,每个路口都如此,绝不骑着车子通过。
  在鸢飞路与樱前街交叉口处,王建筑将三轮车停在路边,然后去翻垃圾箱。看着儿子走远,范素琴一直死死地盯着儿子,生怕儿子会走丢了似的不敢有半点松懈。在王建筑离开的一小会儿,记者试图走近范素琴,可范素琴还是对接近她的陌生人感到恐惧,记者拍照的时候她也会拿三轮车上的尼龙袋子遮挡。之前王建筑在身边的时候,她对尾随在后的记者只是保持警惕,走近她或者拍照都没有明显的抗拒,而此刻没有儿子在身边,她显得那么无助、那么恐慌。
  几分钟后,王建筑回来了,怀里抱着纸壳、塑料瓶、塑料绳等废品,记者清楚地在王建筑的脸上看到了笑容,那是一种收获的喜悦。将怀里的废品交给母亲装进尼龙袋子里,王建筑带着母亲再次骑上三轮车前行,当二人行驶到鸢飞路与胜利东街交叉口时,受车流量影响,记者没有跟上他们,王建筑拉着老母亲消失在车流里。
◎记者手记
孝心与物质无关
  “王建筑是咱潍坊市最孝顺的孩子!”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位“脑筋缺根弦”的男人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孝心与物质无关,就算是家徒四壁,还是可以为父母做很多事;就算脑筋不灵光,血浓于水的亲情仍然无法割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找到王建筑的原因。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为什么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一些人漠视老人的存在,把老人当累赘、当负担。我们的父母风风雨雨数十载,为家庭、为子女,含辛茹苦一生,如今他们老了,需要我们照顾了,我们不能推脱,应该像王建筑一样,担负起做儿女的责任。有些人可能觉得经济上有些力不从心,赡养老人压力大,但这决不能成为推卸赡养义务的理由。
  中秋节快到了,无论你有多忙,记得回家看看。
虽然很穷但不偷不抢
  许多人说王建筑和他娘是两名精神障碍患者,精神方面的疾病致使他们娘俩只能靠捡破烂维生。对于这种说法,王家社区今年83岁的郑锡芳老人告诉记者,她与王建筑家做了一辈子邻居,对于他们娘俩的情况非常了解,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他们娘俩就是脑子里面缺了根弦,其实是特别憨厚、特别老实的人,人品非常好,尽管家里很穷,但是从来不偷不抢。邻居们放在家门口的东西他们从来不拿,哪怕是准备要扔掉的杂物也是如此,除非邻居送给他们。
  由于家庭的特殊性,王家社区许多村民不知道王建筑和他娘的真实年龄。对此,郑锡芳老人说,王建筑今年47岁,他娘的年龄并不清楚,不过曾在聊天中听说他娘属牛,照此推算,她今年应该是77岁。
  说起王建筑一家,郑锡芳老人回忆道,这一家人生活极为不易,过去都是由王建筑的父亲养活一家人,后来王建筑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了。从那以后,这母子二人就只能相依为命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全部落到了王建筑一个人的身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前些年他们家的房子突然坍塌了,所幸并未伤到人,他们娘俩现在住的房子是村里帮忙安排的。鉴于两人的情况,王建筑只能靠捡破烂养活母亲,捡来的破烂自己不会卖,只能暂时存放在家里。王建筑还有一个妹妹,目前已经出嫁,不过应该嫁得不是太远,他妹妹会定期回家帮王建筑照顾母亲,并把他们娘俩捡来的破烂卖掉换钱。
村民眼中的王建筑
照顾母亲想得特别细
  “王建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他娘,外出捡破烂也不例外,一天两趟,每次都用三轮车载着他娘!”今年60岁的王存珍老人和王建筑一家做了30多年邻居,说起王建筑,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王存珍老人告诉记者,这孩子平时非常孝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王建筑都会先给娘吃。今年夏天一天晚上,村里的老人聚在大街上聊天,王建筑的母亲也凑了过来,大家在一起聊得很开心。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名好心人给王建筑家送去了半个西瓜,王建筑从家里出来喊娘回家吃,他娘不愿意走就没搭理建筑。一会儿之后,王建筑从家里拿着西瓜走了过来,看着娘吃完后才回家。
  王存珍老人说,王建筑家里很穷,连手电筒这样的家用电器也没有,就更不用说电视了,可是王建筑的娘特别喜欢看电视,为此建筑没少花费心思。夏天,街道、社区里会定期放电影,只要王建筑得到消息就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娘。到了放映的日子,邻居们就会听到王建筑他娘坐在自家门前一块石头上一遍一遍地喊建筑的名字,大家都知道,这是建筑他娘急着看电影,喊着建筑赶快去占位置。
  “别看建筑精神状况不好,可心细着呢!他骑三轮车带着娘外出的时候,会特意地靠后坐,目的是为了能让娘有个靠背,毕竟人上了年纪坐在三轮车上也会累!”王存珍老人说,有一次她买菜回来,恰巧碰到他们母子俩捡破烂回来,那天建筑捡到的破烂特别多,三轮车车斗都装满了,建筑他娘没了坐的地方,建筑只好让娘坐到了三轮车车座上,他娘扶着车把,建筑步行,一只手帮着母亲扶车把,一只手扶着他娘,生怕她掉下来。
不敢花钱怕上当受骗
  “王建筑绝对是咱们全潍坊市最孝顺的孩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奎文经济开发区王家社区的相关负责人王福江,谈及王建筑,他赞不绝口。不仅王福江如是说,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这样说。
  王福江说,王建筑就是靠着捡破烂养活他娘,风雨无阻,一天两趟。他一般都是沿着文化南路、宝通东街、鸢飞路一路捡拾破烂,然后从鸢飞路与胜利东街交叉口折回,有时候也去潍州路和市人民医院附近。
  王福江说,对于王建筑的家庭情况村委也考虑过多次,起初想把他们娘俩安排到街道上的养老院,可能是觉得去了养老院不自由,他们不愿意去。后来,村委就把他们安排到了现在所住的房子里。
  王建筑的孝心感染着周围所有的人,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赞扬。考虑到王建筑娘俩情况特殊,村里会定期派人帮他整理门前的破烂。与此同时,村里还帮他们娘俩办理了低保,但让人感到无奈的是,王建筑不敢花钱,就怕上当受骗,他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三轮车也被偷过好多次。所以,低保的钱村里一直帮他存着,一旦遇到什么大事,村里就会帮助他。
  “他们娘俩的饭量还可以,一天能吃10个馒头。”王福江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娘俩的吃饭问题,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村里已经和村头的一家馒头铺签订了协议,王建筑可以随时到馒头铺拿馒头吃,费用由村委在每个月底结算。    A4-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曾庆建 本报见习记者 张身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