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花好月圆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不少外地务工者为省钱不回家,与工友一起过节 ◎在异乡潍坊人回不来,期盼来年能归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传统节假日,提上大包小包、带上爱人孩子回家是异乡人最重要的行程,然而在很多人追赶回家的列车时,还有一些人想家却不能回,只能举头望明月,遥寄对家的思念。9月18日、19日,记者走访部分建筑工地、学校等地方了解到,有这么一部分外地人因为工作或者学习而留在潍坊过中秋。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在异乡的潍坊人虽然思念家中的亲朋,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回来。无论是留在潍坊的外地建筑工人、外地新生,还是身在外地服役的消防战士、远在异国求学的留学生,即使没有亲人陪伴,明月可以传递相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年中秋,终于能赏名副其实的“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今年月亮最圆时刻是农历八月十五,而下次月亮“十五圆”就要等到2021年了。图为9月19日晚上,一轮明月高挂在市区的天空。 本报记者 张驰 外地人在潍坊 外来务工者 省下路费多赚钱,与工友一起过 当大多数人忙着回家过节的时候,城区不少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为了省下路费、多赚点钱,选择留在工地上继续工作。9月19日上午,记者采访发现,留下来的建筑工人,他们打算中秋节当晚和工友们一起吃饭、赏月,过一个愉快、惬意的中秋节。 19日上午,在虞河路与北宫东街交叉路口附近的德润左岸绿洲项目工地上,工人徐志红一边忙着切割钢筋,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记者了解到,徐志红是江苏南通人,今年中秋节选择留在工地上。“最近工地很多活需要干,所以都在抓紧时间赶工期。另外,我离家较远,坐火车来回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徐志红说道。 在一旁搅拌水泥的工人陆师傅来自四川,他也放弃了回家过中秋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从老家出来已经大半年了,虽然非常想念家人,但是留下来能多赚200多元。再说了,山东离老家非常远,路费也不是个小数目。我赚的钱不是很多,不想把钱花在路上。”陆师傅对记者说,和他一起来的还有3个老乡,他们打算晚上一起过中秋节。 本报记者 邓永杰 大一新生 军训中过中秋,当做大学纪念礼 记者采访了解到,潍坊学院的大一新生们现在正在军训,三天的法定假期缩水了两天半,只休息半天,也就意味着今年的中秋节他们不能回家跟亲人一起过,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在学校过中秋节。不少外地学生表示,虽然不能回家跟父母一起过中秋,不过在学校里跟教官一起过也不错。 18日下午,记者来到潍坊学院的鸿德学院,大一新生们正在进行消防演练的准备阶段,教学楼前的小操场上放眼望去全是迷彩服。“没想到中秋节会在学校里过,还没报到的时候算着中秋节假期能回家呢。”音乐系的小陈来自河南省鹤壁市,第一次离家这么远。 在潍坊学院音乐学专业读大一陈瑜、徐文璇、张楠分别来自江西、江苏、河南。这个中秋节无法回家过节,她们却很看得开。徐文璇说,在家的时候,中秋节晚上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赏月,说起来也有点想家,不过自己已经19岁了,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离开家过中秋这对自己也没什么。 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的体育系新生小刘告诉记者,因为离家远,来上学时就没打算中秋节能回家。“坐车回家要一天一宿,回来还得一天一宿,真正能在家呆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看看。从决定来潍坊上学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中秋在哪儿过对我来说都一样。”小刘说,第一次在中秋节时军训,其实也挺有纪念意义的,就当做是上大学的一份特殊礼物吧。 本报记者 李廷辉 董晓源 外国留学生 在潍最后一个中秋,有很多不舍 中秋节对中国人来讲是一年一度,可对潍坊医学院的留学生冉建安和姆克什来说,这是他们在中国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了,因为五个月后他们将完成学业回到尼泊尔。 19日,记者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见到正在医院里忙活的冉建安和姆克什,谈起在中国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冉建安兴奋地说,他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和美食,对中秋节也很喜欢,喜欢月饼。“往年过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是跟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饭,有时候大家一起出去玩,还有一些朋友请我们去他们家里聚会。” 冉建安告诉记者,自己在尼泊尔读完十二年级以后就到中国来读医学,总共五年半的时间,目前已经过去五年的时间,明年3月份他就要回尼泊尔了,回国通过医生资格考试后就可以成为一名医生。“这是我们在中国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冉建安说,现在感觉有很多不舍。 而姆克什用英语告诉记者,他想利用在中国的最后一个中秋假期多出去走走。 本报记者 李廷辉 潍坊人在外地 山西消防战士朱鹏飞 二级战备状态,和战友们一起会餐 今年22岁的朱鹏飞家在昌邑市夏店镇柳家村,目前是山西省忻州市消防支队二中队的一名消防战士。今年中秋节,朱鹏飞只能在山西度过,这已是他连续四年没在家过中秋节了。18日晚上,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朱鹏飞。 “明年中秋节,我估计还不能回家过节。”朱鹏飞告诉记者,每到重大节假日,消防部队都会进入二级战备,休假取消,守卫万家灯火的安宁。 “中秋节晚上,我们会在中队食堂会餐,但不允许喝酒。”朱鹏飞回忆说,去年中秋节晚上,战友们刚刚坐下来准备会餐,出警的电铃就响了,所有人顾不上刚出锅的热菜,登上消防车就出警去了,等他们两个小时后回来,所有的饭菜都凉了,但饿坏了的战友们顾不上凉,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我记得去年中秋节晚上,我们出了大小5次火警,希望今年中秋节晚上少出几次警。”朱鹏飞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家的时候,我就坐在中队的院子里看月亮,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聊会天。”朱鹏飞说,他记得入伍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最想家,部队不允许用手机,中队领导安排新兵用座机轮流给家打电话。虽然现在每到中秋还是想家,但是当兵时间长了,他已经习惯了部队的生活,习惯了和战友一起过中秋。 在日留学生赵娟娟 打工中度过,非常渴望和家人团聚 24岁的赵娟娟家住青州市谭坊镇老鸭村,今年中秋节,她只能在日本度过。18日晚上,记者通过QQ采访了正在日本东京惠泉女学园大学读国际社会专业的赵娟娟。 赵娟娟告诉记者,在日本,中秋节不放假,人们照常上班。“今年中秋节也和平时一样照常上课、打工,我在一家日本料理店打工,老板是日本人,对我很好,去年中秋节还给我做月饼吃。”赵娟娟说,在日本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中秋节大多都是去中国商店买个月饼吃。 赵娟娟表示,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团圆节日,一般都会回家和家里人团聚,而她也非常渴望能和家人团聚。“今年中秋节,妈妈提前发信息问我吃月饼了吗,收到妈妈的短信,我特别想家。”赵娟娟对记者说,争取明年春节能回国和家人团聚。自己会在日本用功读书,争取回国找份好工作,挣了钱好好孝敬辛苦了半辈子的父母。 在北京工作的刘阳 八年没回家过了,希望明年能如愿 今年27岁的刘阳的父母在临朐县城,她目前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公司上班。自从2005年去北京上大学后,刘阳就再没有和父母一起过中秋节。“大学四年、工作四年,每年中秋节都是一个人在北京过。”刘阳说。 刘阳告诉记者,上大学时,每逢中秋节就和老乡们一起吃饭、唱歌,同学们还互相赠送月饼。“那个时候也小,体会不到想家的感觉,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耍得很自在,但工作后每逢节日就开始想家。”刘阳说,工作后,每天上下班都是一个人,感觉很孤单,而且工作压力也很大,所以经常会想家,特别是节假日,很渴望能和父母一起过。 “每年中秋节,家是本地的同事都回家过节了,我们这些外地人回不了家,所以就选择加班,加班还有三薪,而且和同事们在一起,感觉也就没那么孤单了。”刘阳说,以前每年中秋节,都是在加班中度过的,但今年中秋节正好休班,却由于怀孕了回家不方便,仍只能选择在北京过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家里人都比较重视,不和父母在一起过节感觉不到过节的气氛,希望明年有时间能回家和父母一起过中秋。” 本报记者 刘燕 老年人过中秋 “失独老人”“空巢老人”节日里不寂寞 奎文区北苑街道卧龙社区内有不少失去独生子女的“失独老人”,也有很多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9月19日是中秋佳节,这些老人们却并不寂寞。 当日上午,在卧龙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记者看到,20多位老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大家一边品尝着香甜的月饼,一边聊着家常,洋溢着温馨暖人的氛围。 “这月饼真甜、真香,居委会这么多好孩子放弃了休假时间陪我们过中秋,真的很感动。”在现场,众位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63岁的张雪梅老人不但是一位“失独老人”,而且老伴也已去世6年,目前,一个人独自生活。“儿子和老伴都没了,虽然我也经常想起他们,但社区内有这么多孩子照顾我,什么事都能想到我,我现在真的很开心。”张雪梅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说,2005年,她24岁的儿子因喝酒过多导致酒精中毒最终不治身亡。而2007年5月份,老伴因心肌梗塞也去世了。 亲人相继离开,让张雪梅痛苦不堪。没有工作,没有退休金,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帮她申请了低保,逢年过节,都到家中看望她。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把她当成了自己家的老人,让她非常感动。“我真的很满足现在的生活,居委会的孩子们对我的照顾更是没得说。”张雪梅老人说。 卧龙社区党委书记丁悦庆对记者说,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有1600多人,有不少是“失独老人”、“空巢老人”,所以,近几年,社区为这些老人开展志愿服务已成了常规性的活动。 “我们经常不定期地去看望60多位‘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和他们聊天,为他们收拾家务,有什么需要,随时为老人解决。每年,我们都会组织老人外出旅游,让老人欣赏大自然景色的同时,感受更多的生活乐趣。”丁悦庆介绍道。 本报记者 刘晓梅 子女到养老机构陪老人过中秋渐流行 中秋节当天,记者走访了城区的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和潍坊桃源老年公寓发现,不少老人的亲属选择到养老机构陪老人过中秋节。 在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刚走进华学奎老人的宿舍,记者便看到华学奎的子女们正在收拾床铺,而角落里则放满了孩子给老人买的东西——牛奶、水果、月饼…… “孩子们每次过来都会买一堆东西,其实我根本吃不了这么多。”华学奎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84岁,在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住了两年多了。这两个中秋节,孩子们都到华都颐年园一起过节,免去了在家张罗饭菜的麻烦,省心又省力,当天中午他们一家人是在餐厅里吃的饭。“晚上,孩子们陪我吃完晚饭后,在一起吃吃月饼、赏赏月便各自回家。”华学奎满意地说。 华学奎的儿子华明亮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来这里吃饭也是父亲强烈要求的,除了过年回家待三四天外,所有节日都是在这里度过的。“父亲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在这里和其他的老人一起过节,特别热闹,我们也特别开心”。 潍坊桃源老年公寓的孙大爷这个中秋节也选择了和孩子们一起在公寓内度过。“孩子们离着这里都比较近,因此来回也十分方便。”孙大爷告诉记者,中秋节放假的时间比较短,子女们好不容易休息几天,如果回家过节的话,会给儿女带来许多不便。 潍坊桃源老年公寓的负责人潘效云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这里回家过节的老人越来越少,现在约一半的老人都选择在公寓内和儿女们过节。“由于老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短暂的回家反倒会给老人自己和儿女带来许多不便。现在不少子女们的观念慢慢转变了,选择来公寓陪老人过节已成了流行。”潘效云说。 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不少老人选择在此过节不仅热闹,而且也免去了儿女来回接送的许多不便。“除了中秋节,像春节、国庆节等长假,不少老人也会选择在服务中心内和子女们一起过。”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王路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