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全家总动员,图书杂志一起捐 |
◎本报“唤醒沉睡的图书”受到市民热捧,首日收到600多本 ◎家住潍城芙蓉街小区的宋镇江和孙子孙女一次捐书241册 |
|
|
宋镇江老人正在整理准备捐赠的书籍。 |
|

|
|
9月22日,本报组织的“唤醒沉睡的图书”公益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首日热心市民便送来了600余册图书,他们希望这些图书能让山区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当天上午,家住潍城区芙蓉街小区的七旬老人宋镇江和孙子、孙女一起,将家里的241本图书、杂志捐了出来。本报希望热心市民、学生和爱心书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将您手中沉睡的图书捐送给山区孩子。
攒了三年的书全捐出 22日中午,记者来到潍城区芙蓉街小区45号楼宋镇江的家中,往常这个时间他正在午休,然而当天他却正忙着整理家中的书籍。记者了解到,宋镇江今年70岁,平时唯一的爱好是看书、读报,尤其喜欢阅读军事类的书籍。 宋镇江的老伴告诉记者,他们小区其他老人喜欢打牌、打麻将、下棋,而宋镇江唯独喜欢在家里看军事类的书籍,谈起军事来头头是道。“十几年来,他读过的书已经数不清了。现在捐给山区孩子的书,是他近三年来攒下来的。”宋镇江的老伴说,在日常生活中,宋镇江吃过早饭后第一件事便是阅读《潍坊晚报》,然后再看看杂志。 宋镇江告诉记者,这些书籍伴随着他走过了三年老年生活,现在要捐出去,难免有些不舍,但想到书籍是送给山区的孩子,心里感到欣慰不少。“我订阅了10余种军事杂志,3年来攒了三大箱,一直存放在卧室里,至于总共有多少本我也数不清楚了。”宋镇江说,“家里的书籍越攒越多,占据了一部分空间,而我又不舍得卖。以前就想把这些书籍捐赠给山区孩子,但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途径。” 宋镇江认为,这么多书籍放在家里“沉睡”下去,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捐给山区孩子,不仅能让书籍上的知识得到二次传播,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同时也节约了社会资源。“我每年花1000多元钱订阅杂志,平时还经常买一些喜欢看的书籍,等以后攒在家里,我还捐给山区孩子。”宋镇江笑着说。 孙女孙子也积极参与 宋镇江在家里整理了10多分钟书籍后,感觉有些疲劳便休息了起来。记者清点发现,宋镇江捐出的书籍共有225本,包括军事杂志、小说和儿童书籍等,其中大部分都比较新。“几本比较旧的书籍我先留下了,新一点的送给孩子,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宋镇江对记者说。 在宋镇江的影响下,他的孙女宋梓萌和孙子宋芃含也将自己多年来读过的部分书籍捐了出来。“我上小学的时候看过很多书,大部分都送给别人了,现在只剩下了一些连环画。”在潍坊三中读初二的宋梓萌说,很多山区里的孩子只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现在她捐赠5本书,希望山区的孩子们能从中汲取知识营养。 “我要把自己读过的一些书捐出来,让山区的孩子和我一样,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宋芃含收拾自己的书房后,捐出了11本书。 捐书请联系96663 22日是本报“唤醒沉睡的图书”公益活动正式开展第一天,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爱心。截至当天下午记者发稿时,本报共收到600余册图书。 寒亭区的赵先生当天早上看到《潍坊晚报》的报道后,立即联系本报,捐赠了200余册书籍。市民徐女士在路边宣传栏上看到《潍坊晚报》后,和同事一起捐赠图书150余册。另外,在胜利东街与新华路交叉口附近居住的李女士表示,她家中有10余本闲置的散文图书,打算捐给山区孩子。 一本书就是一份爱心,也是送给孩子的一份爱、一份祝福。本次活动开展后,市民家中沉睡的图书开始苏醒,已有600余册图书将会重新传播知识。不管是普通市民,还是爱心书店,都可以拨打本报热线96663参与活动,将您手中沉睡的图书捐送给山区孩子。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实习生 钟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