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宜宾府里的72层台阶。 |
|
|

|
|
井塘古村明代遗存的石拱桥。 井塘古村现存的明代古井。 井塘古村现存的明代石屋。
在青州西南秀丽的玲珑山下,坐落着一个明代的古村落遗址。这里青山叠翠,溪水潺潺,石屋林立,古木参天。这就是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古村。9月13日,记者来到井塘古村看到,一座座古老的石屋扑面而来,这些石屋虽然已经不复完整,但那平整光滑的墙面、错落有致的石块、雕刻精美的挑翅,以及惟妙惟肖的石狮、石鼓等,无不体现着古代工匠原始而高超的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 一口古井诉说多少故事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在井塘古村景区讲解员巩象莹的带领下沿着一条青石铺成的小路向井塘古村走去。走了大约500米后,一口古井展现在记者的眼前。 低头向古井看去,古井深约12米,一眼就能看到一汪清澈的井水,明晃晃的水面照着人的身影。因为经常取水,提水的井绳曾将井口磨坏多次,井口石也换过3个。“这个辘轳还是原来的。现在的井口石是第三个,井口上井绳磨出的痕迹,最深的可达七八厘米。”巩象莹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一眼清泉,常年不涸,附近的20多个村庄都靠此清泉为生,村民凿为井塘,村里的老百姓流传:“先有井塘,后有井塘村”。 明末,衡王的女儿嫁到此处后,井塘村的人口增多,人们将这一汪泉水围砌成井。20世纪70年代,每逢大旱,周围村庄张家峪、闫村等村子的村民都到这里取水,因此还发生过“争井”的故事。为了能喝上井塘的泉水,附近的村民都和井塘村联姻,小伙子们纷纷娶井塘村的闺女为妻,并当起了井塘村的上门女婿。如今,在井塘村仍保留着招上门女婿的传统。 在古井和井塘村之间有一座石拱桥,名为“仪凤桥”,桥以“仪凤”命名,是“有凤来仪”的典故,这里的“凤”就是公主,公主下嫁井塘,就是凤凰降临宝地,由此也见证了衡王公主下嫁井塘的传说。在这座拱桥的北侧是用三块大条石搭建的一座小桥,名为“兴隆桥”。“仪凤桥和兴隆桥都是明代修建的石拱桥,样式相同,两座桥一上一下,南北对称,都记载着修桥捐款等事项,兴隆桥后来被冲毁。”巩象莹说,两座桥既是村民到井塘村取水的必经之道,也是井塘村通往青州城的必经之道。 百座古屋院落目前开放 进村的道路沿着山坡或山谷绵延起伏,一条石板古路时隐时现。沿着进村的古路,首先看到的是井塘村的围子墙,围子墙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石块不规则砌成,有一人多高。 “关于围子墙的修造年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修建于明代,即衡王嫁女时修建的。另一种说法说井塘村的围子墙是清末修建的,据传清末山东战乱频繁,为了保家卫国,全村修建了环绕村庄的围子墙。”巩象莹说,对于像井塘村这样的小自然村来说,修建围子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明代才建村不久的井塘村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修建这样的围子墙,只有在动乱的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村民才会倾其所有修建围子墙,所以围子墙建在清末的说法还是可信的。 顺着平滑的青石路向村子走去,进入村内故居后,记者看到,整个村庄坐落在高约300米的山坡上。房屋挺拔突兀,光地基就有六七米高,仿佛从山坡上长出来的。井塘村院落都是采用山东传统四合院的布局样式“东南大门,西南圈”。村里民居一般为单独院落,院落布局一般是正房三间或五间,正房前面是院子,东西厢房多为两间,南屋三间。由于是山区,受地形的局限,为了有四合院的布局样式,村民不惜垒出十几米高的堰子。 井塘村院落的院墙,一般由半人高的石墙围成。农家的院墙非常简陋,有的甚至连院墙都没有。院落的大门也分为两类,简陋的开墙口为门。村里的富户比较注重门楼,把门楼看成家族门面的象征,大门楼上刻着木雕、石雕、砖雕等,看起来非常气派、豪华。 据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张国新介绍,井塘古村目前开放的有150多个院落,这些院落以明、清时期为主。虽然已经不复完整,但那平整光滑的墙面、错落有致的石块、雕刻精美的挑翅,以及惟妙惟肖的石狮、石鼓等,无不体现着古代工匠原始而高超的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 昔日浩大的宜宾府只剩管家房 井塘村北侧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多已建造了现代民房,这里也是明朝时期衡王女儿与其女婿居住的旧址。据传,衡王的女儿、女婿在井塘村有72间古屋。衡王女儿下嫁井塘村的吴宜宾后,随后在井塘村建起了“七十二口瓦屋,三十二口楼”,并起名为宜宾府。“关于宜宾府的传说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衡王女儿嫁给了一个叫吴宜宾的人,另一种是说衡王的女婿都称为‘宜宾’,到底是为什么叫宜宾府,没有人说得上来了。”巩象莹说,在宜宾府的东侧还有72层台阶,十分高陡。据传,这是通往宜宾府的台阶。 昔日浩大的宜宾府如今只剩下两座管家院了,东侧的一座是当初放养牲口的院落,西侧的一座是当初管家居住的地方。虽然这两座院子如今也只剩残垣断壁,但是与其它的院落明显不同。管家房的屋子立面是全砖到顶,离檐板下门窗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山墙、后墙都有挑翅,全用砖块垒得整整齐齐。大门口上的挡风板、垂帘也雕刻得十分精美,这些都显示着当年宜宾府的豪奢。 从宜宾府的管家房出来后,沿着一条用青石铺成的石板路,向下走去,道路两侧都是碎石,中间是一块平整的大青石,由于时代久远,这些大青石被磨得非常光滑。“这条石板路叫‘官道’,是当年衡王特意为女儿回娘家修的路,中间的大青石是专门用来走马车的道路。”巩象莹向记者介绍,据传,衡王的女儿下嫁到井塘村后回娘家,衡王问女儿家中还缺什么东西,女儿说家里什么都有,就是回娘家的路太难走。衡王听后,便派人修了一条长约二三十里的石板路,从青州南门起,经张家峪、闫村等,直到宜宾府大门口。现在的石板路至今还隐约断续可见,其中张家峪内,以及张家峪和闫村之间,还遗存很多完整的石板路段,石板路面车痕累累,光滑可鉴,这也印证了井塘古村的悠久历史。 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面临消亡 以衡王女婿吴宜宾的72间古屋为中心,井塘村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也是我省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明代古村落。这三座大院都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通往院落的台阶均有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如今的吴家大院已经按照原貌完全修复好。 据张国新介绍,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从井塘村有石房时开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传统手工技艺,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巧妙地将当地民俗与风水文化相结合,将大量的绘画、雕刻、风水、民俗和实用性融为一体,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当地青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既减少房屋备料过程中的相关程序、环节,又降低房屋造价成本,解决了井塘人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居住问题。井塘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利用原始的“看平”工具,科学地处理了房屋基础建筑的水干问题,其石块错落有致,互相交错,缝隙处贴补石片,既严丝合缝,又空气流通,起着冬暖夏凉、稳定坚固、环保无污染的居住效果,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井塘古村也没有通电,没有修路,挑水困难,大部分井塘人搬离古屋,住进了山下的井塘新村。更重要的是,石砌房建筑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仅石屋前脸料石的打制就需要四五个工匠160个工作日。现在新瓦房建设已不再需要这种技艺,年轻人觉得学习这门技艺没有用途,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面临消亡的窘境。
古村生活老民俗依旧存在 “井塘古村保存比较完善,更重要的是非物质形态的生活民俗都没有隔断过,在鲁中地区比较典型。”张国新说,井塘村民的生活民俗、节日民俗、生产民俗等,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的韵味。 张国新说,井塘村村民分别来自吴、孙、张三个不同的家族,他们自明代由各地迁居至此。井塘村的三个家族均保留有各自的碑谱,都位于祖坟之地,只是吴家的祖坟早已被破坏,如今碑谱上刻的文字也有些模糊,多亏还有新续的布谱,所以不至于使资料荡然无存。孙家和张家的碑谱都保存完好,字迹辨认起来也比较容易。 在村子里,盖房子是一件大事。但在井塘,一家盖房,亲戚、朋友、庄乡都来帮工,有着“帮忙”的习俗。张国新表示:“帮工不用户主特意去邀,都是村里的人情往来。帮别人的多,自然将来盖房帮自己的就多。来帮工的都不要工钱,但是户主要负责饭、烟酒、茶水之类的费用。女帮工则主要是负责做饭等活计。” 在井塘村建房,至今保留着一系列的规定和仪式。房子起工时要上梁,上梁要挂上梁红。上梁红是方块状的红布,用双股红绳系住红布,吊到脊梁上。脊梁上还要贴上写有“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上梁大吉”的红纸对联。除拴红布外,还要拴上栗子(立子之意)、花生(长生之意)、黄历(过好日子之意)、铜制钱(富裕之意)等。 女人们要在新房前的空地上摆放一张小方桌,上面放上“五个盘”,叫上梁贡。通常,要摆上八碗菜,有点心、馒头、芹菜(成才之意)、鱼(象征年年有余)、豆腐(表示幸福之意)等。然后,要请两个老婆婆来磕头,唱上梁歌。 上梁歌,在井塘村称为念佛。井塘村时兴的上梁歌有两个版本。一首为阎贵芝等所吟唱,她的老伴就是石匠孙全吉。另一首是王珍兰老大娘所唱。当村里有事,如上梁、结社时,王珍兰经常去唱佛:“这口屋盖得强,观音老母来上梁。门窗户大安正当,金砖银瓦一起上。大梁上的沉香木,二梁上的满屋香,三梁上的全家宝,门神虎爷站两旁,桌椅条凳屋里有。屋里有个高官座,屋里有个状元郎,状元头上两枝花,富贵荣华头一家,弥陀佛。” 老村民对古屋仍情有独钟 今年55岁的井塘村村民孙世荣如今仍住在3间古屋内。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井塘村村民开始陆续搬迁,他也在老井塘村的西侧盖了5间大房子。儿子结婚后,他便搬回了老屋。“在老屋住习惯了,还是愿意在老屋住,我家的东侧就是古井,吃水很方便,井水比自来水也好喝。”孙世荣说,老屋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冬暖夏凉,住着非常舒服。如今,整个老井塘村还有3户村民住在老房子里。 今年54岁的吴兆德已经搬到了新井塘村。他告诉记者,以前的井塘村水资源丰富,即使到了大旱年间,村里也不存在吃水难的问题,为此附近几个村里的村民都到井塘村挑水吃。为了能吃到井塘的水,附近村的小伙子纷纷当起了井塘村的上门女婿。“现在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搬到了新村,村里的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但是村里仍保留着招上门女婿的习俗。”吴兆德说,如今的井塘村共有508户村民,其中43户是上门女婿。 古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现在井塘古村每周能接待七八百人左右,周末能接待五百人,法定节假日接待的人相对多些,有时候一天能达到2000人。”巩象莹向记者介绍,井塘古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青州本地的市民前来参观,淄博、东营、济南、青岛等不少外地游客也纷纷赶来一睹古村的风貌。 记者在采访时碰到了专程来旅游的李晓芹,当天她正带着两个朋友前来井塘古村旅游。“我们今天是专门开车过来的,听朋友们说井塘古村很漂亮,今天过来看看,果然很有感觉,是个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李晓芹说,住惯了城市,到古村走走,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放松心情。 据张国新介绍,2011年5月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成立,2012年10月井塘古村正式对游客开放。井塘古村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以井塘为核心,规划、修复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初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居建筑(院落),同时与南闫村、张家峪搞好衔接,打造省内甚至国内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群,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张国新介绍说,以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院落)为载体,挖掘并充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添置业态,丰富旅游景点的内涵。另外,在古村落群周边,开辟现代旅游功能区,满足不同旅游层次的需求。 ◎美丽传说 衡王嫁女 明朝嘉靖年间,衡王是嘉靖的兄长,封地青州,有三个女儿。井塘村人吴宜宾,跟母亲相依为命,靠打柴、卖柴为生。一天早上,吴宜宾睡过了头,但必须到城里去卖柴,如果去得晚了就没人买他的柴了,所以他起床后,拼命地跑到城里去卖柴,一气跑到了衡王府门前,由于跑得累了,便坐在衡王府门前的台阶上休息。门官告诉他,今天是衡王选女婿的好日子,让他卖完柴回来。听说衡王选婿,吴宜宾就来了精神,他想可以借机会吃饱肚子了。 卖完柴回到衡王府的吴宜宾看到,来选女婿的人都坐满了。那时,坐的是八仙桌只留下了一个正座,他不懂规矩,就坐在了正座上开始吃了起来。吴宜宾不仅把他面前的菜都吃完了,而且又吃了一箸饼(就是把筷子竖起来那么高,筷子放平那么长的一打饼),其他王孙公子只象征性地吃了几口。吃完饭后,他就要离开,但王府的人不让他走了。原来,衡王的大女婿和二女婿都是得细食病(厌食症)死的,所以三女儿一定要找个身体好、能吃饭的人为婿。吃饭时,三小姐在绣楼上俯瞰众人,发现吴宜宾年龄不大,而且特别能吃,所以就选中了他。 婚后,衡王派人在井塘村为他们修盖房屋,据说有72间多。而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衡王专门在该村与衡王府(现青州城区)之间修建了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俗称“官道”,当时只有高级别的官员才能铺此“官道”。目前,此“官道”仍保留着部分遗迹。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