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B07版:潍坊古村落速写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赵家峪:依山傍水似桃源 百年石屋话沧桑 
2013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家峪:依山傍水似桃源 百年石屋话沧桑 
  一位大娘在石房子前纳凉。
  古石槽。
   古碾已被闲置。
  “刻有“福寿康宁”字样的门楼。
  石桥与石河。
   景光勇在整理自己收集来的奇石。



  青州市王坟镇赵家峪村处群山环抱之中,多山形成狭长谷地,因最早在此安居者为赵姓,故得名赵家峪。村民自古至今依山傍河而居,至今留存着许多以典型的鲁中建筑风格为特色的古民居,其中有不少还保存着明代中后期的建筑遗风。古民居大都坐落在穿村而过的石河东侧,大大小小约有30多处院落,多为四合院,建筑风格古朴厚重,石街古巷历经沧桑,村子西南方向,元代怀远大将军王英古墓坐落于此。近日,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文物局联合评选的全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赵家峪村榜上有名。9月14日,记者一行前往赵家峪村,感受了古村落的古老风情。

古村落充满浓厚生活气息
  记者一行从王坟镇政府出发,沿着博临路一路向东南方向行驶,沿途窄窄的小路十分颠簸,路两边树木茂盛,国槐、杨树等生长得郁郁葱葱。带着欣赏的心情,一路前行一路感受,心情充满期待。大约二十分钟后,记者到达了赵家峪村。
  赵家峪村四周群山环绕,仅村北有一条宽三四米的小路可通。该村落年代已久,在元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赵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景中云告诉记者,因最早在此安居者姓赵,故得名赵家峪。由于处于深山之中,与外界沟通不便,所以该村落民风淳朴,保存了相对完好的古代生活遗迹。近日,赵家峪村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获评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刚走到村头,一阵轻快的欢笑声便传入耳中。记者看到,一座高高的石桥底下,二十多名村民正在桥洞里说笑。这些村民年龄跨度非常大,有的已经白发苍苍,有的还是稚嫩孩童。有年轻少妇正在河水里浣洗衣物,有老太太正摇着蒲扇与人聊天。远远看去,俨然一副充满淳朴气息的生活画卷。
  景中云介绍,桥底下的河流名为石河,该河流程较长,赵家峪村是其一个流经点。虽然赵家峪对石河来说,只是一段小小的流经点,但是石河对赵家峪的村民,却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村民在河边洗澡洗衣,浇地灌溉,石河俨然是该村的“母亲河”。记者发现,石河两岸有不少形状各异的石头裸露在外,形成了较宽阔的河床。“石河里面石头特别多,现在河流水量不大,所以把石头露出来了。当水量丰沛的时候,这些石头就被河水淹没了。”景中云解释道。

石槽石碾是村民儿时美好回忆
  除了古老的石房子见证着这座村庄的历史,在村落里,随处可见一些充满历史气息的生活痕迹。从这些痕迹中,依稀可见古老村庄的生长脉络。
  一所石房子外墙边上,有一个长一米二、宽八十厘米的石槽,该石槽具体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是从青石上深深的裂缝可以看出,石槽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石槽重达百斤,两个壮年男人合力都无法挪动。景中云介绍,该石槽多年前一直被用来饮马。后来到了近代,石槽重新被村里一些喂养牛羊的村,民利用,村民常常把牛羊赶到水槽边上饮水。但是近几年,由于村里养牛羊的村民减少,石槽也逐渐被闲置。记者看到,石槽内已经散落着厚厚的一层落叶灰尘。
  在村子正东方向,还残存着一个古碾的碾盘。景中云说,这个古碾历史久远,自从有了赵家峪村落开始,这个古碾便一直存在,并一直是村民们碾磨粮食的地点。“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粮食放到这里碾磨。逢年过节,这个碾盘便格外抢手,有的村民只得成宿的排队,才能轮到自己碾粮食。当时这个碾盘可谓是村子的人流密集点了。”今年50多岁的景中云回忆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碾遭到了破坏,已经无法碾粮食的石碾开始被闲置起来。于是,景中云联合村里十五六个壮小伙一起,将上千斤的青石碾盘移到了路一侧。虽然古碾的辉煌不在,但是它仍然见证了古老村庄的旧时生活痕迹。

元朝将军王英墓位于村西南方
  在赵家峪村的西南方向,残存着元朝怀远大将军、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事、双刀将军王英的古墓。
  王英,字邦杰,王坟镇赵家峪村人。据《元史》本传记载:“此人性刚果,有大节,膂力绝人,善骑射。”元统元年(1333年),授怀远大将军,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事。晚年,因红巾军占领山东大部分土地,刘福通奉韩林儿建立宋政权,已96岁的王英坚决不食异姓之粟,几日后绝食而死。从这一点看,王英实乃一位高风亮节的良臣。
  下午2时,记者一行在景中云的带领下,前往村西南方向探访王英墓,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后,终于到达王英墓的所在地。只见王英古墓已被厚厚的草丛荆条掩盖,仅存半个坟头和残碑。从外面看,很难辨认出这是一座古墓,更难想象到,古墓里掩埋着一位曾经叱咤沙场的大将军。
  景中云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很重视王英墓,每年都会给村里一部分资金,派专人负责看护。“我每天都会来墓旁看看,确保万无一失。”景中云说。

古老石房子见证沧桑变幻
  漫步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随处可见的是充满古老气息的石房子。景中云介绍,这些石房子大多坐落于石河东侧,有30多处院落,多为四合院。石房子建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
  走进石房子,只见垒砌的石头形状各异,颜色多为青白色。由于多年来雨水的侵蚀,石头有着圆润的触感。不少石头上长满了细密的青苔,更为神奇的是,有不少绿色蕨类植物从石头缝里生长开来,让人不得不叹服植物旺盛的生命力。景中云告诉记者,这些石房子的垒筑浑然天成,没有用任何灰沙泥料,这种建筑方法俗称“干插”。“这种建筑方法建造的房子非常结实,而且冬暖夏凉,非常适宜人居住。”景中云说。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栅门,走进一所石头垒砌的四合院。只见院内杂草丛生,原本的小径已被草丛覆盖。院落内还残存着一方石磨和一个大水缸。石磨和水缸都以青石为原料,虽然历经沧桑,但仍保存完好。

石房子多数是祖辈传下来的
  大多数石头垒砌的四合院,屋子的房顶都已经坍塌,有的甚至只剩下一面墙壁。景中云说,石房子是很有灵性的。如果长年有人居住,那么石房子不会坍塌。如果长年无人居住,那么不出十年房子肯定会坍塌。“现在村落内无人居住的石房子大部分都坍塌了,有人居住的石房子也都已经翻盖了。”景中云说。  现年83岁的赵家峪村民张礼英和88岁的赵安美是前后邻居,当天下午,记者赶到赵家峪时,张礼英和赵安美正坐在自家石房子前乘凉。记者看到,张礼英家的石房子地基全部是用青石堆砌而成,屋墙大部分是青石,靠近门口的部分贴着红砖头。屋顶采用的是红瓦,大门口也已经按照现在大门的样子进行了翻修。张礼英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她家的石房子是20年前翻修过的。“地基没动,还是原来老房子的石头,屋顶换成了红瓦,大门口是去年翻盖的。”张礼英说,她1949年嫁到赵家峪时,家里就有石头房子了,当时的院子已经比较破旧,有西屋和北屋。
  “我记得我婆婆曾经说过,她结婚那会就住在石房子里。”张礼英说,她嫁过来后,家里比较穷,婆婆和本家的叔叔们借了不少钱,叔叔们家的孩子娶媳妇,没房子住,婆婆就让他们住在她家,这样就相当于拿住房抵账。当时,她家的院内共住了4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赵安美一家。
  “我结婚那会就住在她家,当时还住着两户本家,当时的院子比较小,又放着不少东西,那个时候摊煎饼,就在门口的胡同里摆鏊子,四家鏊子摆在一起,占满了整个胡同。”赵安美说,他们四家挤着住了好几年,直到后来各自建了新房才分开。她还说,目前她居住的这座石房子也是祖辈传下来的,期间多次修复,几乎保持了原来的样子。

百年门楼彰显当年气派
  下午3时许,在赵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景中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景光勇家。刚走到景光勇家的大门口,记者就看到,在大门口的两侧摆放着长约五六米形状各异的石头。
  听到大门口有动静,48岁的景光勇从家里跑了出来。“这些石头都是我从村东南的山上捡的。”景光勇向记者介绍,这些石头都是观赏石,有青州红丝石、青州纹石,还有普通的青石。
  记者跟随景光勇向院里走去,景光勇家的大门楼两侧是用青砖堆砌而成的,虽然经过岁月的腐蚀,但是两侧的青砖仍然非常清晰,就连青砖的纹理也看得非常清楚。在大门楼的前方挂着两个红灯笼,大门楼的两侧还贴着两个大大的“喜”字,经过雨水的冲刷和阳光的照晒,红色的纸已经褪了色,仅剩两个黑色的大“喜”字。
  大门楼两扇已经斑驳不堪的大门被重新粉刷了黑漆,两扇大门上贴着一副“红梅结好,绿竹生孙”的对联,俨然家中刚刚有过喜事。抬头望去,大门楼的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镂空花纹,门楣的下方两侧也刻着精美的镂空花纹。门楣两侧的青砖上还留着“福寿康宁”四个黑色的大字。“这四个字本来是刻在石头上的,但是经过风吹日晒,这四个字已经不那么明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黑色字,是我照着原来的样子,用黑色毛笔描的。”景光勇说。
  “这个大门楼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我爷爷小的时候就有了,到现在至少得有100年的历史了。”景光勇说,该门楼属于砖石结构,里面是青砖,外面是青白石。透过大门楼记者看到,一个画着大“福”字、“金元宝”、“柱子”、“牡丹”等图案的影壁墙与大门口互相对应,依稀可见当年的气派与辉煌。
  景光勇向记者介绍,在古代,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甬,又是主人的“门面”,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门楼的高低大小、砖瓦村质,彩绘文字、和左邻右台关系都有规定,与身份相符。“我爷爷是秀才,我的曾祖母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我们家在清朝还是比较兴盛的,算得上是大户,所以大门口在当时也算比较豪华。”景光勇说。

赵家峪村民靠石头发家致富
  景光勇说,爷爷去世后,把房子留给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去世后又把房子留给了他。目前,他居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爷爷留下来的。“大门口一直没动,还是原来的样子,院子有些变动,原来是四合院,室内装修了一下,室外还是石头的。”景光勇说,赵家峪村的房子都是石头房子,每处房子差不多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受爷爷的影响,景光勇也很喜欢画画和写字,目前他比较擅长画写意。“我的字和画,比起我爷爷的来差远了,我一直在尝试着赶上我爷爷。”景光勇说,除了写字和画画外,他目前还从事着石头生意,如今他的石头已经卖到了潍坊等地区。
  景光勇说,他从小就对石头很感兴趣,见到好看的石头他总忍不住捡回家。16岁那年,景光勇一人骑着自行车从山上运回了很多石头,他挨个给石头分类,有红丝石、青石、纹石等,当时村里的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一个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大山里,没事瞎捣鼓什么石头。不顾众人的异样眼光,景光勇继续每天到山上捡石头。
  五年前,景光勇将自己的石头推向了市场,没想到反响还不错,不少人把石头当成了观赏石,摆在家中或是单位。如今,不少人慕名而来,寻找赵家峪的石头。景光勇也靠卖石头发家致富,每年能收入十几万元。
  文/本报记者 刘燕 李楠
  图/本报记者 张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