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国庆生活秀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逛莫言旧居,抠墙皮的少了 |
◎莫言旧居成假期旅游热点,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电视剧《红高粱》热拍,当地每天游客超过一万人 |
|
随着电视剧《红高粱》在高密莫言故乡正式开拍,“高密东北乡”再次引发新一轮旅游热,国庆期间正值红高粱成熟的时节,莫言旧居成为旅游热点。10月6日,记者赶到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人口还不足两万人的园区平均每天涌入的游客超过1万人,在电视剧《红高粱》拍摄基地沙子口村,村外公路两侧停放的车辆排了几公里长。而借着《红高粱》电视剧的开拍和莫言旧居的旅游热,周边不少村民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莫言旧居成旅游热点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国庆假期,莫言作品《红高粱》中多次出现的场景在高密“东北乡”被形象地还原。3000多亩红高粱进入成熟期,加上电视剧《红高粱》剧组的进驻,“红高粱风情”成为旅游热点。 10月6日,记者在莫言旧居看到,尽管国庆长假已到末期,但依然游人如织。“《红高粱》开拍后,莫言旧居一下子又火了。对比非常明显,今年‘五一’期间,为了吸引游客,这里演了三天大戏,但看的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村民李先生说,电视剧开拍后,每天来莫言旧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进出村道路上停的车辆都看不到头。 记者采访获悉,国庆期间,总人口还不足2万人的莫言故乡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每天涌入的游客就超过1万人,让这个原本普通的小镇显得拥挤异常。 每天签字合影难招架 在莫言旧居门口,莫言的二哥管谟欣正忙着给游客签字。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让管谟欣的脸上略显疲惫。“确实有些累,国庆期间每天来的游客是平时的七八倍,人少的时候我还可以给大家讲解一下,做做导游,但像现在人这么多,我真有些忙不过来,只能让游客自己进去游玩了。”管谟欣说,由于自己跟莫言长得比较像,很多游客还提出跟他合影的要求,他基本上也是来者不拒,但现在每天至少要跟游客合影上百张,他真有些招架不住了。 记者注意到,莫言旧居内外的墙壁上都有明显的修补痕迹。这是之前不少游客为了“沾点文气”抠墙皮造成的。管谟欣告诉记者,近段时间,这种不文明现象少了很多,虽然游客很多,但旧居并没有遭到明显破坏。“只许看不许随便乱碰,这些以后都是文物,小心碰坏了。”记者在旧居内,听到一位游客这样对自己的女儿说。 莫言热拉动周边经济 据了解,“莫言效应”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庄的经济效益,整个高密东北乡都成了文化投资的热点。在当地拍摄《红高粱》电视剧只是其中一环,物流园区还计划引入投资,以莫言旧居为中心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基地。 在莫言旧居前记者看到,“生死疲劳印象馆”“胶河民宿”“平安庄教堂”“炉包铺”“草鞋窑子”“会唱歌的墙”……这一幕幕小说中展现的故乡记忆正出现在一幅幅规划展板上,不少游客在这些展板前驻足拍照。 据胶河疏港物流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已开始对整个“东北乡”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进行整体规划,计划投资10亿余元,在胶河两岸通过整合莫言旧居、《红高粱》外景拍摄地、东北乡民俗体验区等旅游资源,打造独具“东北乡”风情的红高粱文化体验中心。 一家三口日赚千余元 大批游客蜂拥而至,带来的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在莫言旧居外,很多村民卖起了各种小吃、饮料。“电视剧开拍后,咱们村民真是受益了。像我们家,我妻子在这卖包子,儿子卖烤串,家里的牛被剧组租去了,一天算下来,多的时候能收入一千多元。”当地村民刘先生说。 3000多亩红高粱同样可以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据高密东北乡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新福介绍,因为高密东北乡地区地势低洼,秋天容易涝,因此养成了种植高粱的传统。随着种植条件好转,种高粱的越来越少,这次重新大面积种植红高粱,目的正是带领村民致富。 张新福告诉记者,当地已跟不少外地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合作社已有200多户村民加入了。今年是第一年种植,收成非常不错,其中供摄制组拍摄用的高粱地有400多亩,其余2000多亩已开始收割。”张新福说,因为高粱品质好,他们还对高粱米进行深加工,做成特色农产品,以后会形成一个产业。 ◎特写 《红高粱》拍摄基地 游客车辆几公里长 10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高密市沙子口村的电视剧《红高粱》拍摄基地,村外公路两侧的车队排了几公里长。“今天游客还算少的,前两天这里直接走不动车,很多游客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看看是否能碰见喜欢的明星。”正在执勤的一名当地交警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青杀口城楼、小石桥等拍摄基地的各种道具和临时搭建的建筑都成了游客合影留念的对象,400多亩红高粱更是吸引了很多游客。“我们是从济南赶过来的,十分喜欢莫言作品,但很遗憾没见到摄制组。”游客徐先生说。 记者登上拍摄基地旁的海青铁路,站在高处望去,秋日的阳光为眼前一片壮观的红高粱披上一层金光,剧组搭建的碉堡、土匪窝、瞭望哨、烧酒坊等穿插其中,让人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殷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