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膑拳等非遗武术项目获得展演一等奖 ◎通过本次展演发现昆仑派在山东的踪迹 10月2日--3日,“孙膑拳杯”首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在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举行,来自全省24支代表队的近300名武术高手齐聚安丘,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显其能“亮”绝招,为节日的青云山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最终,孙膑拳等非遗武术项目获得本次展演一等奖。
各地选手台下抓紧练手 2日上午8时许,在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内的文化广场上,一些身着各色比赛服装的队员们趁着比赛没有开始,在台下抓紧练手,济宁文圣拳代表队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文圣拳代表队此次来参加比赛的有9名队员,参加项目有“头趟架、文圣战剑、二人对练、文圣大刀”四个。队员们介绍,文圣拳起源于唐初,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它分为文功和武功,文功主要是调息,入静,养气,练意,为功法拳法之根本。武功主要是练形求法,动作中讲究阴阳变化,以意引气,以气催力,意气力结合。 趁着没比赛,青云山武术馆的杜金航小队员正在陪着妈妈聊天。妈妈王宝英女士说:“杜金航要参加孙膑拳表演,参加这些表演对孩子是一种锻炼,当初让孩子去学武术就是想让孩子多锻炼锻炼。”记者了解到,今年13岁的杜金航在青云山武术馆学习武术有3年了,平时父母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就把他寄宿在武术馆里,白天上学,晚上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武术。 东阿强人代表队的马佳豪小朋友举着一块写有“二郎拳”的牌子,在台前拍照。东阿二郎拳研究会会长于庆之告诉记者,鲁西有三种地方拳种:冠县查拳、临清谭腿、东阿二郎拳。在他们聊城有“拳不打铜城、枪不扎石横”之说,拳不打铜城就是指的东阿二郎拳。 独门绝技让游客饱眼福 上午9时许,潍坊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汉邦宣布“孙膑拳杯”首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开幕。 据了解,本次武术项目展演是由中华东方人体文化推广协会、山东省李成银学术思想研究会、山东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主办,安丘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丘市旅游局、安丘市体育局、安丘市武术运动协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膑拳传承基地青云山武术馆承办,共有24支代表队近300名运动员参加展演,特邀鲲鹏太极创始人刘峻骧,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成银,北京形意拳研究会会长、中国形意拳、八卦掌名家王桐,少林寺禅武学院总教练、少林两仪门创始人程治平等人担任评审专家。 各门派的传承人及弟子们依次登台,展示独门绝技,现场掌声不断。担任本次大会的评审专家的八卦掌名家王桐、少林两仪门创始人程治平也应邀上台,为大家展示了八卦掌和少林拳功夫,让游客们大饱眼福,赢得阵阵喝彩。一位青岛的游客张先生高兴地说:“国庆假期来游青云山,还碰巧赶上了传统武术展演大会,让我们了解了传统的武术,真是不虚此行!” 发现昆仑派在山东的踪迹 在比赛现场,记者见到了组委会成员、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成银教授。李教授介绍,首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除了山东省内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外,还邀请了河南少林、北京八挂拳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参赛,规模盛大。并且,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武术展演还得到了安丘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非常好。 李教授告诉记者,山东素有“武术之乡”美誉,是传统武术的发源地,全国一百多种传统武术中,发源于山东的就有70多种。相信通过这次展演,会对我省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李教授说,通过这次展演,还发现了像高密的地龙经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武术拳种,特别是沂水的水火查拳,虽然叫水火查拳,但它的演练风格、形式、技击特点、技法要求、拳理技术都与查拳不同,它应该属于昆仑派里的一个拳种。此前,他曾多次针对昆仑派武术在山东的情况进行考察,这次发现非常令人惊喜和振奋,是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玉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