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诸城读本·重点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第03版
潍坊新闻·城事

第04版
潍坊新闻·城事
 
标题导航
小两口携手献血14载
缺钱花饥不择食 车号露馅被抓获
别让“黄金周”变成“劳民周”
2013年10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两口携手献血14载
  刘明、臧晓红夫妇拿着这14年来的献血证。



◎俩人献的血液已相当于四个成年人全身血液量 ◎夫妻还是骨髓捐献志愿者,血样进入中国骨髓库
  在诸城有这样一对爱心夫妇,每次献血车一到,他们都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去帮忙。从1999年开始,长达14年,他们不间断地献血,这对爱心夫妇分别已献血31次和34次,两人总计无偿献血24000毫升。诸城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夫妻俩献出的这24000毫升血液,已相当于4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与此同时,这对夫妇还是骨髓捐献志愿者,他们的血样已进入中国骨髓库,他们就是家住诸城市龙都街道华美小区的刘明、臧晓红夫妇。
  同获全国献血金奖
  今年40岁的刘明说他早就有献血的想法,但他怕打针,尤其害怕面对明晃晃的针头。1999年1月12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明在街头看到流动采血车上很多人都在争相献血,受此鼓舞他走上采血车,加入到了献血队伍中。他说:“针头扎进胳膊,看到自己的血液缓缓流入血袋,想到自己的血液能救生命垂危的人,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此后,他每年坚持献血,并在诸城市中心血站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只要有需要,他随叫随到。他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包括他的妻子臧晓红。
  9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诸城龙都街道华美小区的刘明、臧晓红夫妇家里,见到了这对爱心夫妇。臧晓红刚从潍坊回来,每月一次到潍坊捐献血小板成了臧晓红多年来的习惯。臧晓红告诉记者,第一次献血是2004年,是在丈夫刘明的感染下进行献血的。那时候,刘明已经连续献血5年,“他那么有爱心,我也不能落后。”臧晓红说。
  记者采访了解得知,今年6月份,刘明、臧晓红夫妇双双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刘明告诉记者,要获得金奖必须献血量超8000毫升,同时要在献血车内服务超过600小时。今年在诸城获得此奖的共有4人,而刘明、臧晓红夫妇就占据了其中一半的名额。刘明说,从加入志愿者服务队,自己在献血车的服务时间已接近3000小时,如今也从一名普通志愿者成长为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

夫妇两人共献血65次,献血量超24000毫升
  从1999年1月份开始,刘明只要没有特殊事情,就经常到诸城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臧晓红主要捐献血小板,据了解,献一次血小板相当于捐献800毫升的全血。血站的工作人员介绍,献血小板需要专门的机器采血,比普通的采血要费工费时,一次至少要1个多小时,因此很多人都是献全血,十几分钟就结束了。也正因为血小板难采集,因此血库里的血小板存量一直都很紧张。
  经常去献血会不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对这个问题,夫妻俩开始有些担心。他们从网上和报纸上查看了很多资料,又咨询了医院的医生,得知献血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身体没有损害;并且他们根据自身的体验,证明了献血并没有影响到身体健康。
  刘明、臧晓红夫妇几乎每个月都到诸城市中心血站做志愿者,血站的工作人员对他们已经很熟悉,也被他们的义举感动着。血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明的血液是A型,臧晓红的血液是B型,都属于偏少血型。平常人献血一次两次我们就很感激,像刘明、臧晓红夫妇几乎每个月都来的,整个诸城市也不多见,他们这种爱心、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刘明拿出了这些年他们所获得的各种证书,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2009年11月27日得到的,这是刘明、臧晓红夫妇加入骨髓捐献志愿者的队伍中,他们的血样被收录到中国骨髓库。面对这些年这对爱心夫妇所积累的荣誉,记者数了数,夫妻两人共献血65次,献血量更是达到24000毫升。
将献血进行到底,带动很多人加入献血队伍
  采访中,刘明真诚地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家境一般,所以觉得对社会也帮不上什么别的忙,献血,也只是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当被问及献血要到什么时候时,刘明告诉记者,只要身体没异样,他们就会继续献下去。
  除了自己献血,在献血服务车内,刘明也会帮忙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献血队伍。令刘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8岁的女孩,她因为害怕打针而一直不敢献血,但内心那种想献血的愿望却十分强烈。每次到献血车内都会与刘明交流两三个小时,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一个月后,这个女孩终于鼓起勇气献了第一次血。献完血后,女孩激动地问刘明:“叔叔,我什么时候再来献第二次血?”凭着这股热情,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女孩又来献了四次血。
  现在刘明、臧晓红夫妇已经成了献血志愿者里小有名气的人了,很多想献血的志愿者,纷纷向刘明电话咨询关于献血的一些情况。就在谈话间,刘明的手机响了,是诸城一中的一名学生打来电话,打算周末到献血车内献血。刘明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爱心献血者,在诸城还有很多很多。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郑波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