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诸城读本·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2版
潍坊新闻·关注

第03版
潍坊新闻·城事

第04版
潍坊新闻·城事
 
标题导航
单色时代变五彩世界
小区门口坑挡道 进出不便居民苦
迪尼姆蓝博湾 旗舰店盛大开业
2013年10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色时代变五彩世界
新老结婚“三大件”折射出市民生活质量和观念转变轨迹
  上世纪80年代的结婚照
  上世纪70年代结婚“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十一国庆黄金周刚刚过去,每年国庆、元旦、情人节都是结婚的高峰期。几十年来,变的是结婚三大件,不变的是爱情。回顾各个年代结婚“三大件”,10年一换,惹人感叹。在新世纪“三大件”之外的“老三大件”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技术和质量变革。旧词新意的变化折射出几十年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观念转变的轨迹。
上世纪70年代 “三转一响”很拉风
  上世纪70年代,结婚讲究“三大件”,包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如果是上海牌石英表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很拉风”。
  “那时候结婚也没有太贵重的礼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在当时被称为‘三转一响’,结婚当天,新郎要穿卡其布的中山装,新娘则要穿红底花棉袄或呢子大衣。亲朋好友凑份子的礼金为2元。对那个时代的新人来说,能凑齐“三大件”并不容易。”说起30年前的往事,家住诸城贾悦镇的刘长河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刘长河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已经外出打工,手里有了部分积蓄,结婚的时候买齐了两样——自行车和缝纫机,刘长河至今还记得当时这两大件的价格:凤凰牌自行车150元左右,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
上世纪80年代 冰箱、电视、洗衣机好有面子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人们结婚在“三转一响”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那时,自由恋爱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国人的恋爱观也逐渐走向开放。
  婚礼套路仍旧沿袭70年代的做法,新郎穿中山装或西装,新娘穿红底花棉袄或呢子大衣。不过礼金数额由以前的2元涨到了5元。今年53岁的郭可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村富裕些的人家,除了要备齐结婚时的冰箱、电视、洗衣机,还要添一些家具,比如大立柜、组合柜、写字台、高低柜等。
  如果非要给那个时代的婚礼找个时代的特色,那么就是在吃的方面。郭可建告诉记者,那时人们评价婚礼办得隆不隆重,就看餐桌上的肉食丰富不丰富,有没有猪肉、鱿鱼等产品。搭棚子,是当时宴请宾客最流行的方式,在露天搭上棚子请客,既方便又节省,远远望去,整个婚礼现场如同野战部队的阵地一样壮观。
上世纪90年代 空调、音响、录像机成主角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空调、音响、录像机、摩托车等被列入“三大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从事财务工作的董女士是1995年结的婚,她告诉记者:“当时主要的电器就是电视、冰箱、洗衣机,有个爱华的音响,大概是三四千块钱,电视是25寸的,当时5千块钱,冰箱是海尔的,洗衣机是双缸的,当时大部分结婚就是这些东西。”
  上世纪90年代已经有婚纱影楼,结婚照都是在那里的假景中拍摄。家住诸城东外环附近的陈女士表示,当时自己的婚纱是从婚纱影楼里租的,由于那时候婚纱很贵,所以没有人会买只穿一次的婚纱。影楼里采购的婚纱数量有限,很多款式几年没有更新,几年之后发现同一个城市的新娘子穿的婚纱基本上是一样的。
进入21世纪 房子、车子、票子成结婚必备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结婚三大件至少是:房子,车子,票子。“要结婚,首先得有房子!”的确,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结婚日期就得重新计划。诸城贾悦镇马庄村的张建业告诉记者,现如今,“老三件”这个词语已经基本上不提了,孩子结婚时,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都是要全套的,但最重要的就是新房,条件允许的话还要买辆汽车。
  三大件已经不再仅仅是家里的布置,刚刚结婚3年的于天波提起自己的婚事,也是大有感触:“我是2010年结婚的,2008年那会想结婚但是没有房子,女方家人不愿意,后来我和我爱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解决了房子问题,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才结的婚。”
  买个大件不再仅仅要求耐用,坚固,跟上时代步伐成了大件购买的一个重要指标。张丽指着家里29寸彩色电视机笑的格外甜畅:“这个电视是这两年买的,家里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老是旧家具摆在那儿。孩子大了,也得买台电脑,现在是信息时代了,我们也不想落后,也想学学电脑,学点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俗话说:“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三转一响,八十年代电器响当当,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不同的年代虽然有不同的婚庆,然而白头偕老、天长地久却是人们不变的追求。
         文/图 本报记者 吕凯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