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潍坊新闻·社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潮水困卡车,直升机“捞人”
2013年10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潮水困卡车,直升机“捞人”
  救援人员随直升机上下吊的绳索下到海上援救被困人员。
  一名被困人员获救后抱着救援人员痛哭。



◎事发潍坊港北侧海域,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赶来救援 ◎半小时成功救出11名被困人员,包括一名一岁的婴儿
  10月8日,潍坊港北侧海域由于海水涨潮出现了两米高的巨浪,4辆运载石子的大卡车被围困,车上共载有11人,其中包括一名1岁大的孩童和两名妇女。当日下午1时许,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接到救援信息后飞赴潍坊,成功将11名被困群众救出。这已不是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首次出海救援,目前他们已经在极其危急的条件下,从生死线上挽救了1218名各类遇险人员的生命,被誉为黄渤海上的“生命之鹰”,在黄渤海上撑起一把“保护伞”。作为救援中第一次担当“大脑”角色的机长马宏儒给本报记者讲述了惊险的救援过程,也为市民揭开了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神秘的面纱。
救援
  经过搜寻到达遇险地
  10月8日中午12时40分,位于山东蓬莱的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接到潍坊海事局的救助信息:在潍坊港北侧,由于海水涨潮,8人被困,需直升机救援。随即,救援队决定派B-7312机组人员前往救助。
  在确认了事故地所在位置、当地天气海况、遇险人员等情况后,第一次担任救援队机长的马宏儒及4名救援人员做好准备工作,驾驶西科斯基S76型号直升机前往事发海域营救。“由于海水还在不断涨潮,情况非常紧急,救援队用了平时一半的准备时间就出发了。”29岁的马宏儒说。
  马宏儒告诉记者,救助直升机于当日下午1时4分从蓬莱基地出发,下午1时51分飞抵潍坊港北侧遇险地点上空。经勘察,有4辆卡车被潮水包围,海水已快到车窗高度,目测大约有10名群众被困。“经过一番搜寻找到遇险地点后,才知道遇险群众中还包括一名1岁的婴儿,这更增加了救援难度。”马宏儒说,他断然决定采取引导绳的方式实施救助,同时让绞车手和救生员准备救援。
仅用半小时成功施救
  “我们到达时海水已没到卡车驾驶室,车内人员全身湿透,十分恐慌。”马宏儒回忆道,直升机在悬停后,据遇险卡车约15米高度,救生员谢元蕾套上绳索,在绞车手王军的配合下,一点点向卡车靠近。一人、两人……一辆车上7人都被分批吊运至机舱内。“由于现场情况与事先反馈的救援信息有差别,我们燃油量、舱内载客量等计划都被打乱,所以我临时决定机组人员先将7人转移到岸边附近的停车场上,再进行第二批救援。”
  “救援过程中,谢元蕾表现得十分勇敢和机智,他刚开始是和遇险群众一起升入机舱,为争夺救援时间,他后来将绳索断开,让绞车将遇险群众单独吊上后再吊下绳索。而他自己的救生衣在海水的浸泡下更加沉重。”马宏儒说,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救生员每做一个动作都十分困难,更别说救人了。
  在救婴儿时,谢元蕾将婴儿放进装备包,绑在自己身上,并用身体当“伞”,防止海风给孩子带来伤害。很快,剩余四名遇险群众也被转移到安全地带。“遇险群众安全着陆后,抱着我们的队员失声痛哭,其实一声‘谢谢’,我们就满足了。”马宏儒说,11名遇险群众全部被安全救出用了半个小时。
讲述
最佳救援时机被错过
  “在我们到达之前,当地相关部门也参与了救援工作。”马宏儒告诉记者。
  10月9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参与救援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冯金忠,回忆起当时的救援情况,冯金忠略感遗憾。“其实在救援队直升机到达之前,这11名被困人员是有机会脱离危险的,只是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冯金忠告诉记者,当天中午11时20分左右,他和两位同事接到了救援信息,并在10分钟时间内赶到了现场,当时堤坝还没有被海水淹没,只是海浪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三位救援人员第一时间上了卡车,对被困人员进行劝离。“但是当时那种情况下,被困人员都处在紧张、失控的状态,怎么也不敢下车,其实那个时候是最佳的救援时间。”冯金忠说,之后随着潮涨,海水开始一点点吞噬着车辆,他让另外两名同事率先撤到安全地带并向上级汇报,他自己则留在卡车上继续安抚被困人员。“有一段时间,卡车出现了侧滑的情况,不过好在没有翻车。我就不断开导他们不要紧张,安心等待救援。”
  据潍坊海事部门介绍,这几辆卡车是“欢乐海”游乐园工地上的施工车辆,被困人员并没有受伤,安全获救之后就离开了现场,具体身份现在无从查找。
◎黄渤海上的“生命之鹰”
从队员到机长,马宏儒更加冷静沉着
  作为第一次担任救援行动的机长,马宏儒在采访中显得异常平静。“2008年从大连海事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毕业后,我就来到救援队了,到现在共参加了80多起救援行动,救助100多人,其实这些数字我觉的并不重要。”马宏儒说,从五年前刚接到救援信息的兴奋到现在的沉着,他变了很多。“每次救援时,看到遇险群众脸上的焦急和无奈,我心情也一样。但越是这个时候,作为救援人员的我们更应该冷静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每次出行任务的机组由5个人组成,包括机长、副驾驶、绞车手和两位救生员。制订出方案后,就得进行起飞前的各项检查工作,起飞后还得和民航、海事等部门取得联系,确定航向、天气等状况,并作出相应的备降计划。”作为救援行动中的“大脑”,机长的工作更加细致入微,马宏儒说,因为直升机是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所以每次出行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就拿这次救援来说,我们出发前是根据救援信息中8个被困群众准备的燃油量,但到了现场看到有11人,还包括1个婴儿,所以我在救援过程中临时决定分两批救援,并勘察地形,把临近一个停车场作为了停机坪。”马宏儒说。
  令记者感到可惜的是,参与本次救援行动中的其他几名队员由于要赶往大连参与其他任务,无法接受采访。
救生员像空中飞人一样随着大风晃动
  马宏儒向记者介绍,他们负责实施救助的黄渤海地区海域辽阔,客、货航线密集,海上作业的渔民多达几十万人。每年冬春季节海况恶劣、气候多变,极易发生海难。为加强渤海湾海域的立体救助体系,在险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拯救生命,交通运输部组建了现在这支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并且在山东蓬莱和辽宁大连建立了基地,担负黄渤海海区范围内的人员搜寻救助和生命救生任务。目前他们拥有国内最先进的S-76C+救助直升机2架和固定翼飞机1架。主要担负我国黄渤海海区范围内的海上遇险(难)船舶、航空器、固定设备等的人员搜寻救助和救生;承担海上船舶、固定设备的伤病人员救助;配合海上救助船舶实施海上救助、消防和防污染工作;应地方政府请求执行其他海上和陆地救援任务。
  “直升机与海面的船不断变化方位,救生员像空中飞人一样随着大风晃动。如果没有亲历训练,根本无法体味到其中的艰辛。我们队救生员大多都是退役军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很过硬。”马宏儒介绍道。
建队以来成功救助各类遇险人员1218人
  2006年1月21日,20名游客在辽宁兴城菊花岛海域被困在塌陷断裂的冰面上,情况万分危急。该队“B-7305”机组在日落前1小时紧急起飞,成功将被困游客全部救起,创造了我国飞行救助史上单机一次出动救生人数的纪录。
  2007年6月25日,山东淄博华能辛店电厂正在改造施工的180米高的烟囱突然失火,两名施工人员被困在烟囱顶部。由于内部的通道被烧毁,地面救援队无法实施救助。救助飞行队直升机赶到现场后,采用绳索下滑的方式施救,开创了我国海上专业救助直升机城市上空成功救助的先例。
  2008年11月20日,由于受到大风影响,27艘渔船被困在大连市庄河镇大王家岛西南角无法靠岸,其中几艘小渔船已经翻扣,情况紧急,B-7313机组和B-7125机组立即奔赴救助区域。经过两个机组协调配合,顺利将54名遇险渔民救起。
  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成立以来,共执行救助任务681起,飞行救助时间2442小时30分,飞行救助架次1244架次,救助各类遇险人员1218人,还参与了“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海上应急保障,青岛奥帆赛、海军60周年庆典保障等重大安全保障任务,构筑起一条海上空中生命线,被誉为黄渤海上的“生命之鹰”。  文/图 本报记者 殷梦 陈怀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