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安丘读本·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名将刘耀椿抗英留佳话
2013年10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将刘耀椿抗英留佳话
   1841年厦门抗英保卫战。图为颜伯涛与刘耀椿设兵安炮,布置抗英工作。   清道光年间.刘耀椿主编的《颍上县志》一书封面。 刘耀椿遗墨。
  刘耀椿率领清兵抗击进犯我国疆土的英国军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清官被人称作“青天”,即包青天包拯、海青天海瑞、况青天况钟。在我们安丘这块历史悠久和人文久远的土地上,自西汉初建制至清末两千余年间,科第从仕者众多,既有知县巡抚封疆大吏,又有少傅太傅博士学士,大都为官清廉,洁身自爱,政绩卓著,泽被后世,史书有传。其中有一人也被百姓称颂为“刘青天”,他就是清代抗英名将、金厦兵备道刘耀椿。
智擒盗贼百姓称赞 为治水患屡捐俸银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号曜鹤,清安丘第一乡(今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刘家王封村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秉性耿直,刚直不阿。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沪州、安庆、颍州知府和福建兴泉永道兼金厦(即金门、厦门)兵备道等职。刘耀椿为官各地,两袖清风,造福八方,青史流芳;抗击英寇,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史册留名。
  刘耀椿在安徽任颍上知县期间,境内连年水患,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他带头捐出俸银一千两,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治理水患。任职阜阳时,正值县内盗匪横行,民不聊生,他想法设计捉拿这伙土匪,并作严肃惩处,百姓感恩不尽,民间口口相传,称他为“刘青天”。刘耀椿升任六安知府后,迅速公正地处理积案,以至狱无怨民。其后,又捐俸银一千六百两,修葺了六安书院。
  在地处长江北岸的安庆任职知府时,再捐俸银两千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了每年汛期江水泛滥的水患,百姓称所建堤为“刘公堤”。他办案途中饮过的山泉,百姓建栏围护,名曰“刘公泉”,并筑亭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严查鸦片沉海销毁 厦门誓死抗击英军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刘耀椿因政绩突出,经闽浙总督邓廷桢力荐,蒙清宣宗道光皇帝特恩召见,诏议国事,被提升为福建兴全永道兼金厦海防兵备道。时值鸦片战争前夕,英商与清奸商相互勾结,鸦片走私十分猖獗,他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所查出的鸦片一律沉海销毁。同时,协助邓廷桢总督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推广试行新工艺,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制造新式武器装备,面对英兵的不断挑衅,及早做好应战准备。刘耀椿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他赏罚分明,策励群才,同心协力,组织地方军民外攘内侦,拔本塞源,为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做出了贡献。
  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在六七月间,英舰曾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和水师提督陈介平率领厦门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他数次上奏,请求增兵益饷添炮加药,因朝政腐败,未得答复。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向厦门发动进攻,当他们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答复时,便向厦门各炮台开炮猛攻。刘耀椿积极组织力量抗敌,冒着密集的炮火,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官兵士气大振,英勇抵抗,视死如归,击沉敌舰六艘,激战两昼夜,终因兵力、弹药不足,在装备精良的英军强攻下,厦门失守,英舰开进了厦门港。刘耀椿痛心疾首,顿觉无颜见厦门父老,欲与厦门共存亡,经总督力劝,退守同安。

辞官归里潜心讲学 所撰著作至今流传
  退到同安后,刘耀椿协同闽浙总督颜伯焘,整训军队,筹集火力,征募团练,军民联防,日夜备战,主动袭击厦门英军,致使英军终日提心吊胆,龟缩在兵舰上。后因政绩显著,升任四川按察使,到任自求降为候补道,不久辞官归里。
  居家期间,因协助官府训练团练有功,清廷赏赐六品官衔。1843年主讲松林书院,1846年主讲青州云门书院并纂修《青州府志》,1848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齐鲁大学前身)并任山长(即校长)。1858年2月16日(即清文宗咸丰八年)病逝。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刘耀椿一生为官清廉,多次捐俸助民,深受民众爱戴。在鸦片战争期间,他深明大义,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积极组织厦门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表现了极高的爱国热情。为政之余,他勤于著述,著有《颍上县志》《海南归棹词》《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和《青州府志》等,至今流传。
           刘春山 刘向阳
致读者
  安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为充分挖掘安丘的人文历史,弘扬安丘文化,《潍坊晚报·安丘读本》特开辟人文专版,专门刊登介绍安丘文化名人、安丘风物或者与安丘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章,字数要求在4000字左右,三至四幅图片。欢迎文史专家及文史爱好者赐稿!投稿邮箱:wfwbaqdbfk@126.com。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