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唱响十艺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重阳晚照明
 
标题导航
黄梅戏《雷雨》一票难求
十艺节移动APP上线为打造数字十艺助力
我省两剧院入选“中国十大剧院”
“十艺济南”将集中进行8场展演
2013年10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梅戏《雷雨》一票难求
成功的“嫁接”使之成为黄梅戏的一个代表性剧目
  黄梅戏《雷雨》亮相十艺节。



  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的黄梅戏《雷雨》,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之一,10月10日和11日晚在山东剧院连演两场,受到戏迷热捧,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一边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话剧剧本,一边是根植于安徽的黄梅戏,如何“改头换面”,才能让观众接受被“徽化”的《雷雨》?火爆之后,对于黄梅戏的明天,我们又该期待什么?
  
《雷雨》降临 戏迷热捧
  11日晚7时,离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小时,记者从十艺节票务中心了解到,两场《雷雨》的票在开演前一天就已售罄。由于本届艺术节取消了大量“赠票送票”,一票难求的局面更加反映了《雷雨》的火爆。
  “感谢山东的观众对黄梅戏的喜爱,戏迷是衣食父母,他们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既是《雷雨》主演又是安徽黄梅戏剧院院长的蒋建国颇有感触。
  43岁的武延是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对黄梅戏却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唱腔、身段、服装,都太美了。从报纸上看到有黄梅戏的演出,立马买票过来看。”武延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黄梅戏,只要是知道济南有黄梅戏的演出,肯定会去支持。
保留框架 大胆改编
  从2003年开始,剧作家隆学义就开始着手把《雷雨》改编成黄梅戏。为了避免简单的“话剧加唱”,到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隆学义对原著《雷雨》进行了大胆“细化”,在保留原著框架基础上,取消了鲁大海的角色,把周萍作为第一男主角,剧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围绕着这一人物的内心苦闷与灵魂挣扎展开。
  该剧导演王向明告诉记者,从《雷雨》原著呈现的文学意义来说,用黄梅戏来诠释《雷雨》并不太合适,不具备先天优势。但剧种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实际效果看,改编使黄梅戏的唱词更典雅,具备了戏剧的程式化,提升了黄梅戏驾驭经典剧目的水准。
  王向明说,这部戏把周萍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创新突破,黄梅戏因为委婉动听的曲调,历来擅长塑造女性人物,而鲜有男性角色为中心的戏,《雷雨》就是一次突破。有分量的男性角色,对于一部戏剧来说,更能增添厚重感。其次从原著看,周萍是非常有阐释意义的人物,俄罗斯文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多余的人”,即渴望自由、想冲出牢笼,却没有能力做到的人,而周萍正是这样的人物。改编之后,突出表达了个人命运,通过人物命运来折射时代命运。
留有遗憾 未来可期
  王向明表示,和京剧、昆曲等相比,黄梅戏的优势就在于活色生香、具有泥土气息的“人间烟火”。黄梅戏首先体现的是民间活色生香的优美曲调,并不以唱词的文学化见长,但《雷雨》原剧是话剧,它的语言特点、所体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意义更加强烈,用黄梅戏来表达,的确与传统剧目有所不同。黄梅戏《雷雨》已经做了最大努力的融合,使观者并无突兀感。“这部戏要说还有遗憾,那就是在表达戏剧动作上,还稍有缺陷。”王向明说。
  黄梅戏《雷雨》上演8年来已在各地演出100多场,可谓盛演不衰,已经成为《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经典之外的代表性剧目。
  蒋建国说,未来黄梅戏将继续坚持传承与创新,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观众。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