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冶长墓地聆听鸟儿歌唱 |
探访先进村公冶长墓,听村民讲述关于他的有趣传说 |
|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獐,你吃肉来我吃肠……”这段小鸟与公冶长对话的传奇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公冶长堪称诸城众多历史名流中的一位。公冶长的传奇故事在诸城广为流传,其墓地作为一项文化遗产更是吸引着众人前往瞻观。近日,记者来到诸城市马庄乡锡山东南麓的先进村北公冶长墓地参观,听村子老人们讲述他们打小就耳熟能详的关于公冶长的有趣传说故事。 一墓一碑一牌坊 公冶长墓简单质朴 早就听说春秋时的先贤公冶长是孔圣人的女婿。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冶长(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0年),又称公冶氏,字子常,子芝,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师从孔子,亦是孔子的女婿,为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虽然少时家贫,却聪慧过人,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鲁国国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记者询问得知,公冶长墓就坐落在诸城市马庄乡先进村,不过如今先进村已被划归于贾悦镇。10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先进村,热情的村民李大爷带着记者来到一个圆锥形的土丘前,告诉记者说:“这里就是公冶长墓了。” “与其有关的古迹,如今就只剩诸城的公冶长墓以及安丘的公冶长书院了。”李大爷介绍说。 随后,李大爷带着记者参观了公冶长墓。只见最前方庄严的牌坊矗立在草丛中,牌坊较新,上面没有字迹。往后走几步便是墓碑,碑首刻有龙纹,上刻“春秋”二字,下方是碑文。 碑文上款写着“公元二零零六年岁次丙戌清明谷旦,七十五世孙宪均薰(熏)沐顿首拜书。”中间的大字为“始祖先贤高密侯公冶子长暨德配圣门孔孺人之墓”,“孔孺人”指的就是孔子的女儿,说明这是他们的合葬墓。下款为“七十五世孙宪均,七十六世孙庆瑶、庆云,七十七世孙繁信重修敬立。”墓碑经历后人重建,碑的背面刻有出资人的姓名。石碑后面高耸的土丘即为公冶长墓上那层锥形的封土,高3米,底径10米。 没有想象中的豪华陵墓,更没有庄严的祭祀宗祠,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座牌坊,一块墓碑,一捧黄土以及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林。 仔细端详这座简朴却备受后人崇敬的公冶长墓,虽然简陋质朴,却形象地表明了公冶长谢绝高官厚禄,志在云游讲学,一生淡泊名利的高尚精神。 历代帝王崇敬之,明朝时曾有墓有祠 “公冶长受到历代帝王的倍加推崇。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曾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其为高密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以‘高密侯’从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改封先贤公冶子。”记者在公冶长墓遇到了也从外地前来参观的郭大爷,他喜好研究古文古史,了解公冶长的生平并十分钦佩,特地到此祭拜公冶长。 公冶长的后裔公冶繁友告诉记者,公冶长的墓地经过了多次迁移,历史上各朝代都十分注重其墓地的保护。公冶长墓原来在西北不远的公冶山上,当时有墓有祠,且墓在祠的下方。清乾隆《诸城县志》提到,明弘治六年,山东按察司巡海御史赵鹤龄来诸城检查工作之时就由当时县令冯杰陪同,一起拜谒了公冶长祠。参拜完之后,赵鹤龄倡议将祠移于墓前,把墓培土成冢,还在周围移植树木,增设了门楼、墙垣等。此后,公冶长墓、祠也已初具规模。 明朝之时,为了开采锡矿,公冶墓和祠迁到山下的公冶长村北,即现在公冶长墓所在之地。此地的公冶长祠和墓经历了多次修缮,乾隆二十七年便有了“知县官懋让既修祠、墓,以田隶校官俾奉祀焉,祭以三月三、九月九”的做法。此后,公冶长墓与祠得到广泛的关注,前来拜祠祭墓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民国初期,计有三间祠堂,内塑公冶长彩像,四壁还挂有历代圣哲文士的诗、画、文、联。 公冶祠是在1945年间被毁的,当时石碑被揭,古树被伐,墓地被挖。 诸城市文物保护工作者告诉记者,1965年诸城县第一次文物普查后,将墓地定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73年诸城县第二次文物复查时,村内群众非常尊崇公冶长,便自发的将被挖的墓地填平,又重新培土成冢,恢复了墓地原貌,但祠堂已完全不复存在。 2006年清明节,公冶长第七十五代传人公冶宪均立“始祖先贤高密侯公冶子长暨德配圣门孔孺人之墓”碑于墓前。 受鸟帮助通鸟语 村中流传传说多 对于公冶长,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那就是公冶长能听懂鸟语。 家住舜王街道潘庄社区甲沟村的丁加德跟记者讲起了这个典故:公冶长在睡觉时,有一只鸟飞到窗前,鸣叫:“公冶长,公冶长,南路上死了一只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就到南路上把羊捡回来自己吃掉了,全然忘记了把肠子留给鸟。于是那只鸟就很生气,又飞到窗前骗公冶长说南路上死了一只羊。公冶长赶到那里,看到有好多人围着,以为大家都在抢那只羊,便急忙说:“这羊是我逮的。”其实这次死的不是一只羊,而是一个人。衙门刚好在查找凶犯,便把公冶长给逮捕起来了。公冶长向知州伸冤说是一只鸟告诉他路上死了一只羊。知州不信,想验证一下公冶长是否真的通鸟语,便令儿子将家中燕子窝里的小燕子藏于抽屉里。问公冶长此时这只大燕子在讲什么,公冶长答:“知州知州,你儿把俺儿放抽屉里了。”知州一听,果然懂鸟语,便将公冶长给放了。 公冶长是如何通鸟语的呢?村民们告诉记者,有位张大爷能解开这个疑惑。张大爷今年虽已82岁,却依然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我们当地几乎人人知道公冶长懂鸟语,却很少有人知道原因,我这也是小时候听我母亲讲的。”传说,公冶长幼时家境贫寒,母子二人靠打柴为生。一次母亲病的很严重,小公冶长独自上山砍柴。因为是第一次上山,他害怕的哭起来,哭声惊动了树上的鸟。一只会说人话的八哥问明原因后主动召集起其他的鸟一起帮他拾柴。不一会儿,柴火就堆成了一座小山。惜别之时,八哥又送给他一串花生,帮助公冶长给他的母亲治病。从那之后,小公冶长每天都到山上去砍柴,还经常和这群鸟玩,他常常学着鸟的叫声,这样时间长了,小公冶长不知不觉竟学会了鸟语。听完张大爷讲的故事,不少围观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自己知道的有关公冶长的故事。 79岁的村民崔大妈告诉记者:“当地人这么爱戴公冶长,不仅仅是他懂鸟语,还是因为他通过从鸟儿那得知的消息来解救一方百姓。我就知道这么一个事儿,说是当年我们这要发大水,各种鸟儿都往高处飞,边飞边叫‘明天要发大水,我们快往高处跑’,公冶长听到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劝大家提早往高处跑,躲避水灾。于是公冶长救了一方百姓,从此也声名远扬。” 后代挖掘其历史 望传承宝贵文化遗产 《论语》第五篇名为《公冶长》,首章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选女婿,一不选钱财,二不选地位,三不选门当户对,就是这个人坐牢也没有关系,孔圣人注重的是被选者的人品本身。可见公冶长的德行高尚,得到孔子的认可,将其女儿嫁与之。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公冶长传说更是传承了儒家的思想,表达了对儒学思想中“仁”和“信”的敬仰。特别是关于“人与鸟对话、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等内容,至今对保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公冶繁友告诉记者:“自2006年以来,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先后到安丘市城顶山公冶长书院、诸城市公冶长村(今先进村)进行调查走访并召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积极挖掘该传说资料,把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作为公冶长的后人,我希望能把祖先公冶长的历史文化流传下来。” 望着眼前低调朴实的公冶长墓,仿佛看到了那位贤人的身影。平淡处事、低调有为,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岳锡玉 实习生 张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