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发 |
|

|
|
◎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8%,创本年度新高 ◎表明经济稳中向好,但仍有诸多风险与隐忧需关注 10月18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8%,创本年度新高,增速比上季度反弹0.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出现按季度回落的态势,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这令当天发布的第三季度GDP能否止跌回升备受关注。据记者梳理,中国经济自2010年第四季度增长9.8%后就连续7个季度下降,一路降到2012年第三季度7.4%的低点,虽然2012年第四季度GDP回升至7.9%,但今年一季度又降至7.7%,二季度继续下滑至7.5%,而第三季度则涨至7.8%,创本年度新高。 数据 GDP增幅创新高 发布会定在10时开始,而当天上午9时多的时候,发布厅里已经聚集了来自中央、地方和国外的电视台、纸媒、杂志等近百家媒体,记者们不像以往坐等发布会开始,而是聚集在门口等待新闻材料,以便在官方微博抢发数据。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介绍,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86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0.5%,西部地区增长11.0%。 盛来运还介绍,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12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从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来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5.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5.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负1.7%,拉低GDP0.1个百分点。 此外,前三季度我国投资同比增长20.2%,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2.9%;前三季度网络消费零售额将达1.3万亿元,为去年全年水平;前三季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7.4%;前三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8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 盛来运介绍,我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比较平稳,主要指标在预期的目标区间之内,波动幅度不大,前三个季度基本上在0.3个百分点之间波动。 解析 行政改革激发民企投资活力 对于第三季度为何出现反弹,盛来运表示,首先得益于国务院及时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明确调控区间,这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企业的信心增强,社会预期稳定,就愿意签单,愿意扩大投资。 从一季度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有序地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例如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的行政体制改变,还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些都为企业经营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加大棚户区改造,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包括前段时间出台的“宽带中国”的战略,鼓励信息化消费,这些方面都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内需潜力。 此外,国外经济复苏对我们扩大出口或者是稳定出口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盛来运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运行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措施,仍然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有一些政策的效应还会继续得到发挥。 警惕 土地出让金增长过快须警惕 财政部18日公布了前三季度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26836亿元,同比增长49.6%。专家指出,从去年同期收入下降23.1%,到今年增幅近50%,背后的卖地热及房价高涨等问题应引发关注。 “土地出让金收入巨幅反弹,与当前土地成交额激增有直接关系。”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林双林说,一方面各地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大量土地交易;另一方面地方卖地热,也与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大、债务负担重的现状有关。 他指出,由于当前地方财政收入缺乏“造血”资源,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资金问题,仅靠本级财政收入和中央转移支付很难实现,唯一的出路只能靠卖地解决。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政府财力,同时也要推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阳光化,多管齐下解决地方财力短缺问题。”林双林说。 展望 房地产调控政策还需再完善 今年以来,三个季度城镇居民增长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回落,跟经济大环境相关,收入也是放缓的。另外一个影响不大的原因是,城镇化不断推进,不少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收入指标数据统计也并入到城镇居民收入。 对于房地产问题,盛来运表示,比较复杂,从8月发布的数据来看,有些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重视,比如房价的表现,一线城市涨幅较多,二三线不是很大,此外很多地王现象,出现这样的新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机制。 ◎担忧 经济面稳中向好 内中隐忧须关注 在宏观经济面稳中向好的同时,有分析人士指出,总体而言,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些因素仍未消除,诸多风险与隐忧值得关注。
信贷投放涨幅高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4.2%,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高出年初预设目标1个百分点以上。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3.9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 “9月份新增贷款达7870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7000亿元,这反映出总需求稳步扩张的形势下贷款需求仍较旺盛。其中,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业仍是贷款需求的主要来源。”瑞银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专家认为,信贷加速投放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经济依然靠货币投放、靠投资拉动的原有增长模式。 “过去五年来居民储蓄激增20万亿元,过量的储蓄使得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一直在延续,且日益扭曲并导致内外经济的失衡。如果不抓紧调整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等人口老龄化或资产泡沫对储蓄形成实质性侵蚀,投资就是无本之木。”中国社科院学者郑联盛认为。 物价上涨压力大 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增速升至3.1%,明显超出市场的预期,7个月来首次高于3%。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到新一轮的物价上涨周期,目前3.1%的同比增速已经和一年期存款利率不相上下,如果物价继续高企,居民实际存款将进入负利率周期,未来需警惕社会通胀预期的抬头。”交通银行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 此外,我国外部金融环境的一些新变化,也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挑战。同时,地方债务风险不容小觑。 经济学家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持续放缓已成为当前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报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