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城事
 
标题导航
又是芦花飞,往日辉煌何处追
2013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是芦花飞,往日辉煌何处追
  渔洞埠村旁的芦苇荡一眼望不到边。   这是村民们收割芦苇的场景。(资料图片)
  昌邑市民柳女士来这里观赏芦花。
  肖老太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编苇席。
  村民正在编苇箔。(资料图片)



◎昌邑渔洞埠村曾靠编苇席名震一时,如今会的人越来越少 ◎除了吸引市民前来观光旅游外,村里希望走深加工的路子
  “皎洁的月光下,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女人坐在院子里,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是作家孙犁在《荷花淀》中描写的编苇席的场景。在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渔洞埠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这里也是家家户户连夜编苇席,依靠村里几千亩的芦苇荡,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养活了全村人。而如今芦苇依然存在,但是编苇席的人却越来越少,为了提高芦苇的价值,村里希望走深加工的路子。
现场
  三千亩芦苇一望无际
市民慕名来参观拍照

  10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渔洞埠村,沿路随处可见已经长到三四米高的芦苇,顶部的芦苇花随风摇曳,荡起层层苇花。在渔洞埠村西头,记者看到了成片的芦苇荡,一望无际,时不时有几只野鸟从上端飞过。“这一大片芦苇地得有3000多亩,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村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芦苇至少有5000多亩,后来水流减少之后,芦苇也就少了,但这里依然是各种野生鸟类的天堂,“不用什么保护措施,村里根本就没有捕鸟的”。
  在两片芦苇地之间的小路上,记者遇到了来此观看芦苇的几位市民。昌邑市民柳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她就知道这里有很大一片芦苇丛,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亲自来看一看。“今天特意来看看,特别的美,你看看这芦花长得多漂亮。”柳女士说完后,拿出相机对着望不到头的芦苇丛一阵狂拍。“我得多拍几张,拿回去当电脑桌面用”。
  除了旅游观光外,芦苇的经济价值也是不错的。“一亩地能产4000斤左右的芦苇,新鲜的芦苇长得好的,一斤能卖2—5元。苇叶晒干后可以包粽子,要是编成席子或者是其他的工艺品卖,附加值就更高了。”村委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当年靠芦苇,村里娶了不少漂亮媳妇
  说起渔洞埠村芦苇荡的历史,56岁的村民李敬宗打开了话匣子:“从明朝初期,村民搬来时就有芦苇了,祖祖辈辈编芦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子里每年最热闹的事就是赶苇子。那时候家家户户编席子,不管是妇女还是小伙都会编。”
  “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卖苇席。”老李说,当时苇席虽然在附近的集市上就能卖掉,也可以去寒亭、坊子等地方卖,但是日子穷,庄户人家就想着办法多弄点钱。“那时候,青岛、烟台许多地方有挂苇帘子的习俗,如果将苇席卖到那去,可以多挣不少钱。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发达,就推着小推车,带着四五张苇帘子,半夜十二点从家里出发,到第二天将近中午的时候才能到莱州、平度等地,也有的人跑去日照卖,就为了多挣几块钱。”
  “村里当年娶了不少漂亮媳妇,就因为村里有芦苇,赚钱也多,每家的经济条件都比别的村庄稍好点,很多漂亮的姑娘都愿意嫁到我们村里来。”老李笑着说。
  老李告诉记者,除了编苇席,芦苇的传统用途还有编苇箔盖房子用,但是因为芦苇价格非常高,因此一般都不舍得用,只在屋子的明间用上那么薄薄一层,其他地方都用玉米秸秆编制的秸秆箔。除此之外,芦苇还可以用来编鱼篓,夏天的时候下河网鱼也是他童年的一件乐事。“那时候大人忙,一家好几个孩子,看不过来,我们就去苇荡里网鱼,下水就能网上鱼来。”老李回忆道。
◎回忆
以前都会编苇席,现在没几个人干了
◎现状
  娘家肖家埠村的肖老太今年78岁,是渔洞埠村里至今还在编苇席的老人之一。她将记者带到自家的南屋,一开屋门,记者就看见两个用芦苇编成的笸箩,环顾四周,屋内的不少物件都是用芦苇编制而成。“这些笸箩、箅子都是我自己编的,用起来顺手。”她说。
  南屋的里间就是肖老太编苇席的“工作间”,屋子中央的地上铺着一张已经编了一大半的席子,西北角跟东南角各自放着三卷已经编好的席子。“已经编好了七张席子了。”肖老太边说边坐在还没有完工的席子上,顺手拿起身边已经准备好的苇片,开始编起席子来。
  肖老太告诉记者,她从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编席子了。“那时候,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编席子,看着别人怎么编,自己慢慢的就学会了。”肖老太说,她年轻的时候,村里的收入就指望着芦苇,一到赶集的时候,到处都可以看到卖席子的,为了赶上集市,晚上经常要通宵编席子。“那时候一张席子能卖十几元钱,现在这个席子的价格一张能卖120元。她这几张席子都是别人来订的。”
  “以前村里哪有不会编席子的人啊,很多小伙都是编席子的好手。不过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了。”肖老太说,她有两个儿子,孙子孙女也都长大了,但是全家就只有她一个人还会编席子,“村里会编席子的人,年龄起码也得50岁以上,而且现在还在编的更少了,不知道能到十个吗?”
◎出路
想走工艺路线,希望有人能提供指导
  “我们村里还有一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学过画画,有美术功底,能用芦苇编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来,像美人图、香案之类的。”村委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渔洞埠村的苇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是现在由于会苇编的人越来越少,几百年传承下来的苇编技术也面临失传的可能。
  为了避免这项传统的工艺消失,村里也组织人员对苇编进行深加工,来提升芦苇的价值。“除了编传统的席子,我们还打算用芦苇编成一些工艺品,或者是在上面编出图案来。”该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每年芦苇收获的时候,一些开花店的人都会来村里买,他们主要是用芦苇编插花用的花架,一斤芦苇的价格就能达到5元左右。“但是现在村里这方面懂行的人比较少,还希望有这方面技艺的人能给我们指导指导。”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窦圆娜 齐文 本报见习记者 张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